五台山行记(四)顺朝徒步③ 西台~中台~北台

BaoChen 於 辽宁^铁岭

<p class="ql-block">历经两日跋涉,我们的五台顺朝已走完三分之二。清晨(7.26)六点四十分, 我们从西台启程,直奔中台翠宕峰。山中浓雾弥漫,视野模糊,疾风凛冽, 八十余分钟后抵达,稍作休整,四十分钟后再度出发。</p> <p class="ql-block">上午十时,澡浴池在望,短暂停留二十分钟便继续前行。</p> <p class="ql-block">正午十一时三十分, 我们成功登顶此行海拔之巅——3061.1米的北台叶斗峰。午时刚过(十二点五十分), 便重新上路,向着起点折返。</p> <p class="ql-block">下午三时四十分, 我们终于圆满完成了五台顺朝之路,回到了最初的起点鸿门岩。</p> <p class="ql-block">稍作喘息,下午四点便拼车赶往沙河镇, 晚间入住,并同偶遇的三位年轻旅友一起共聚晚餐,为下一段旅程做准备。</p> 回忆朝台之路 <p class="ql-block">回顾这三日朝圣之旅,天公似有考验之意,多为阴、雾、雨相伴。 正如今日清晨的大雾和午后的暴雨突袭,风雨交加 ,山道之艰难自不待言。然而,这条路馈赠与我们的,远不止身体的磨砺(“虐”)与如画的风光。沿途自由自在、悠然吃草的牛马, 一派祥和自在;素不相识的驴友擦肩而过时,总会互道一声真诚的“加油”,或伸出援手, 那份天然的亲近感令人心头一暖;犹记首日暴雨倾盆,同行的年轻人竟欢呼雀跃,笑称“这才是完整的朝台”, 瞬间冲淡了我们被淋透的懊恼;更有诸多奇妙的缘分: 我们两位年届耄耋的老人,有幸与三位热心青年(一女两男)结伴同行,他们熟练使用“两步路”软件为我们导航,规避了不少弯路迷途;途中亦遇见三步一拜的虔诚僧人,以及以各种方式施予善意的修行者。 天气虽瞬息万变,风雨过后,天地澄澈,景色也格外动人。</p> <p class="ql-block">这三天,身体固然极度疲惫, 吃住简陋,生存环境严峻,但精神始终饱满高涨。 我们全然沉浸在每一步的感受之中,内心唯有充盈的美好与虔诚。 五台山的圣洁与壮美,深深烙印于心。</p> <p class="ql-block">尤其令我们自豪的是: 在这三天的百公里跋涉中(三天徒步100余公里),鲜少遇到我们这般年纪的徒步者。 我们毫无登山经验,甚至雨具和专业装备都未齐备,几乎是“冒蒙而来 ”。然而,凭借着坚定的信念、不屈的毅力, 我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不畏艰辛圆满完成了朝圣之旅。 想到年轻人一声声“大爷”的亲切呼唤和由衷的赞誉,心中便泛起丝丝甜意和满足。我们,并没有输给年轻的脚步,这份坚持本身,已足够骄傲!</p> 五台山之北台概览 <p class="ql-block">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是山西省第一高峰,也是华北第一高峰,素有"华北屋脊"之称。北台在台怀镇北面妙德庵村云雾山山顶上,海拔3058米。台顶平广,周围2公里,从下面仰望,云浮山腰,巅摩斗杓,故又名叶斗峰。台顶气候非常寒冷,通常每年10月便会下雪,翌年5月才会融雪。除每年6至9月外,其它月份也不便登台顶。据说这里冬季有一种极狂烈的大风,能把小树连根拔起,所以台顶甚少林木。在北台观雪,令人叫绝。下雪时,周围漫天飘飞,只见群山被白雪覆盖,大大小小,千姿百态,好一片银色世界。</p><p class="ql-block">灵应寺灵应寺创建于隋代,坐北朝南,原有山门三间,门额悬挂「敕建大台北顶」巨型匾额。东西两间,内置石碑各三通,石碑记载了历代对灵应寺的兴建等情况。  沿山门向北为北极玄宫,即灵应寺过殿。原殿内正面有韦驮菩萨像,韦驮菩萨四周有坐佛八尊。民国年间李相之的游记中对灵应寺有这样的记述∶两殿摆设,都很整齐。正殿五间,特别高大,所用木料,都很笃实。殿顶的瓦是黄绿色琉璃瓦,砌成棋盘形。门额巨匾上书∶毗卢真境,为康熙八年(一六六九年)立,明代隆庆年间(一五六七年至一五七二年)曾对灵应寺予以重修,一九八六年又重修葺,正殿为三间石洞,内供无垢文殊菩萨。</p><p class="ql-block">二○○一年,灵应寺再度扩建和维修。新建文殊殿五间、龙王殿三间及石牌坊一座,均为汉白玉石砌筑。大殿单檐歇山顶,门窗拱券,前置廊,门前左右各置石狮一尊,左右偏殿为悬山顶,廊间柱头饰以石制斗拱,整体设施简洁明快,稳重大方。龙王殿置於两米高的高台上,面阔三间,拱卷式门洞,也是单檐歇山顶。殿前有汉白玉石雕护栏,护栏栏板浮雕各种各样的花卉、草叶纹饰,极为壮观</p><p class="ql-block">隐峰塔</p><p class="ql-block">隐峰塔在龙王殿东、是北台顶一大灵迹,是为纪念唐代高僧隐峰禅师而建的。隐峰禅师,俗姓邓,今福建省邵武人,唐代著名高僧,经常冬居衡岳,夏处清凉,其圆寂後,後人将其火化,并取之舍利,在北台顶建塔藏之,故而塔名隐秀,精工细作,质感较强,是僧俗临顶必至之处。  灵应寺的布局结构简单,山顶占地面积为一千平方米的寺院内,立有十余间楼殿房舍。然而,从观景角度看,这里是总览台怀腹地风光的极好处所。清水河上下十几里,据此可一览无余,碧山、南山二寺,兼而瞻顾,毫无阻隔之感。过去,梵仙山登高"放乐马",吸引着许多游人。原来,这里将红、黄、白、蓝、绿五色纸,剪成小方块,印上马拖元宝的图案,这些纸张就叫"乐马"。寺庙南门外有块平地,处在崖壁之上,在此处将印有马拖元宝的纸块,抛向空中,使纸块借着风力飞起来,就叫"放乐马"。</p><p class="ql-block">寺庙的南门又叫南天门,据说,在南天门旁放乐马,能让人时来运转,吉祥如意。外地游人如能有幸在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放乐马,更是情怀坦荡。《续齐谐记》上说:"当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南当有大灾厄,急令家人缝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晾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猪、犬、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从此,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就流传下来。重阳节在梵仙山登高放乐马,赏野菊,也有同样的意味。灵应寺的这一活动,已经揉进了民间传统风俗。每当秋高气爽,山菊花盛开的时候,耳听五百仙人在梵仙山食用菊花瓣、饮用菊花茶而得道的传说,眼望山花弥布的山梁和耸入云端的山顶寺宇,自然会促使你登高游览,尽情地观赏"仙山秋菊"美景。 </p> 五台山之中台概览 <p class="ql-block">五台山的中台是五座台顶的中心,名为翠岩峰 ,海拔2894米 。其山势平缓,顶部广阔如台,因夏季山石遍布青苔,阳光照射下碧翠生辉而得名。中台顶气候寒冷,气象多变,山顶建有山西省气象站 ,是五台山重要的地标之一。中台顶的代表性寺庙是演教寺 。</p><p class="ql-block">中台翠岩峰特点</p><p class="ql-block">地形特征 :山顶平坦开阔,状如"卧狮",地质以花岗岩为主,遍布奇特的"龙翻石"(冰川时期形成的叠石景观)。气候 :常年多风,夏季短暂凉爽(7-8月平均气温约10℃),冬季严寒积雪覆盖,常有"八月飞雪"奇观。宗教象征 :中台对应文殊菩萨的孺童文殊 化身,象征"智慧纯净无染"。</p><p class="ql-block">核心寺庙:演教寺</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始建于唐代,由高僧法照禅师 创建,初名"演教庵",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重建,后多次修缮。现存建筑多为近年复建,但保留了历史格局与宗教功能。</p><p class="ql-block">建筑布局与圣迹</p><p class="ql-block">主殿供奉 :孺童文殊殿 :供奉中台特有的孺童文殊金身像,手持如意,代表纯真智慧。大雄宝殿 :供奉释迦牟尼佛,两侧为十八罗汉。</p><p class="ql-block">标志性建筑 :舍利白塔 寺内一座汉白玉佛塔,内藏佛舍利,是朝圣者绕塔祈福之地。龙王殿 :五台山特有的民间信仰融合,祈雨护法。</p><p class="ql-block">宗教圣物 :明代石雕香炉 刻有经文,见证寺庙历史。"龙翻石"群 :寺外巨石阵传说为文殊菩萨镇伏恶龙所留,信众常绕石诵经。</p><p class="ql-block">中台演教寺是五台山"小朝台"(朝拜五顶)的核心一站,信徒认为朝礼五台文殊即等于亲至印度灵鹫山(佛陀讲经处)。登临中台,既可俯瞰群山如莲瓣环绕的壮景,亦能在云雾缭绕中感受"清凉佛国"的灵性之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