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北京的八月,总有一种特别的热烈,正如这场在国家大剧院举行的“8月音乐节”音乐会,让我在旋律与木刻中,穿越回那个充满理想与激情的年代。</span></p> <p class="ql-block"> 独自前来,却并不孤单,因为这里不仅有音乐,还有沈尧伊先生的木刻作品,它们静静地陈列在音乐厅门口,仿佛在讲述一段段不为人知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些木刻作品,线条粗犷、情感浓烈,像极了那个年代的呐喊。</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用黑白分明的笔触,描绘出革命年代的坚定与信仰。</p> <p class="ql-block"> 他笔下的人物神情专注、目光如炬,仿佛能穿透时间,直抵人心。</p> <p class="ql-block"> 我站在这些作品前,仿佛看见自己正走在延安的土地上,听见远处传来的《游击队歌》与《黄河大合唱》的旋律,那是属于一个时代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 而就在两周前,我在通州《北京艺术中心》欣赏的原创舞剧《杨家岭的春天》,也与此遥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 那场演出以《丰收秧歌》为灵感,源自古元的木刻《入仓》,描绘了农民在金秋时节的喜悦与希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舞台上的舞者,仿佛从黑白木刻中走出,在灯光下重新焕发生机。</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些作品穿越时空,将抗战岁月与艺术创作紧紧相连,也成为我这次旅行中最深刻的印记。</span></p> <p class="ql-block"> 新木刻的出现,不仅记录了延安时期特定历史阶段的艺术创作实践,而且展开为再现了各行各业的艺术家不朽的艺术特点。</p> <p class="ql-block"> 这些木刻艺术印证了 在抗战文化宣传中的艺术价值,以及中国美术家们的独特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