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蓟州观鲁班庙拜文庙览白塔寺

中国高志国唐山

<p class="ql-block">清晨,我踏上了前往蓟州的旅程。这座位于天津最北部的古城,有着2200多年的历史,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名城。一路上,脑海中不断浮现着关于蓟州的种种:军事重镇、文化古迹、生态旅游……而我此行的目的,正是要探访那座承载着千年匠心的鲁班庙,拜谒儒家圣地文庙,再登上白塔寺的高塔,感受这座古城的深厚底蕴。</p> <p class="ql-block">蓟州古称无终、渔阳,自春秋时期便已有建制,隋朝改称渔阳县,唐代设蓟州,直至1913年改称蓟县,2016年撤县设区。它地处京津唐承四市腹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安禄山在此起兵,戚继光重修长城,这些历史的痕迹,如今都沉淀在这片土地上,等待着我去一一探寻。</p> <p class="ql-block">刚进入蓟州城区,我便被一条古色古香的街道吸引。街道两旁是传统风格的建筑,红柱金饰,飞檐翘角,牌坊上“武定街”三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街道上人流车流交织,古朴与现代在此完美融合,仿佛穿越了时空,走入了一幅活生生的历史画卷。</p> <p class="ql-block">到了蓟州,来个自己拍!</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我来到了“渔阳鼓楼历史文化街区”。一座红色的凤凰雕塑矗立在绿树掩映的石板小路上,雕塑造型灵动,仿佛随时会展翅高飞。周围的草坪与花卉点缀其间,古建筑与现代景观相映成趣,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在传承与创新中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终于来到了鲁班庙。这座庙宇又名公输子庙,坐落在鼓楼北大街东侧,距离鼓楼仅步行三分钟。庙宇占地八百多平方米,由山门、大殿和东西配殿组成。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明间正中设有板门和抱鼓石,次间开六角形花窗,整体风格庄重而古朴。</p> <p class="ql-block">走进大殿,我被其精美的建筑细节所震撼。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一大间前出廊,明间设有菱花格门,次间为槛墙和格扇窗。檐下斗拱采用“一斗三升交麻叶”的工艺,角科宝瓶下出单昂,内、外檐的旋子彩画精细入微,画工精湛。九脊歇山顶,绿琉璃瓦剪边,尽显皇家气派。东西配殿虽为民间小式作法,却也工精料细,布局严谨。</p> <p class="ql-block">鲁班庙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以工精料实、彩绘精美著称,是清代宫式建筑的典范。大殿所用的铁糙木极为珍贵,比水重、比铁硬,本地并不出产,应是皇家用料。屋顶采用歇山顶结构,覆以绿色琉璃瓦,虽非最高等级的庑殿顶,却在“不逾规”的前提下,尽量提高规格,匠心独运。彩绘以青、绿及墨色勾勒,纹路清晰,画风清新,所绘内容以夔龙、锦纹、花鸟为主,是天津地区明清彩绘艺术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鲁班,这位木工的鼻祖,不仅发明了直角尺、锯、刨、铲、钻等工具,还凿出了石磨,甚至制造了能飞三日不落的木鸟。他被后人尊为神明,修庙塑像以示敬仰。鲁班庙不属佛、不属道,是民间行业庙宇,平日香火稀少,唯有每年农历五月初七,木工、泥瓦工、石匠等各行工匠齐聚于此,举行祭祀活动,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走进庙内,中央供奉着鲁班像,两侧侍者肃立,供奉台前铺着黄色垫子,庄重肃穆。红色牌匾高悬,两侧对联书写着千秋敬仰之词,整个空间仿佛凝聚着匠人们的虔诚与敬意。</p> <p class="ql-block">鲁班符咒中写道:“伏以自然山水,镇宅地板,抵抗一切灾难,家宅吉祥如意,家庭兴旺发达安康。”这不仅是对鲁班智慧的颂扬,也是对自然与技艺和谐共生的深刻理解。鲁班的徒弟们将自然山水的灵气融入建筑之中,以泰山之稳镇宅,以土地之灵护家,顺应自然,带来好运。</p> <p class="ql-block">庙内还有一间古色古香的房间,墙上挂着描绘古代场景的画作,中央摆放着鲁班雕像,旁边是黄色坐垫。墙上悬挂着“拓匠源宗”、“神显威赫”的牌匾,窗户透进自然光线,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仿佛能听见工匠们在耳边低语,讲述着那些流传千年的技艺与故事。</p> <p class="ql-block">关于鲁班庙的起源,还有一个传说:独乐寺因鲁班显圣而建,蓟州人为了纪念他,在此建庙供奉。这座庙宇不仅承载着对鲁班的敬仰,也见证了中国建筑技艺的传承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庙前有一座大型黑色铜香炉,香炉表面雕刻有龙、鱼等精美图案,四脚为兽首支撑,古朴典雅。香炉置于灰色砖地上,周围绿植点缀,香火缭绕,仿佛能将匠人们的祈愿带往天际。</p> <p class="ql-block">鲁班,姓公输,名般,是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的著名工匠。他出身于世代工匠之家,从小跟随家人参与土木工程,掌握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不仅在机械、土木、手工工艺等方面有所发明,还曾为楚国制造兵器,后因墨子劝阻而转向制造实用工具。他创制的云梯、木鸟等,至今仍为人称道。</p> <p class="ql-block">庙内还有一尊身穿棕色长袍的鲁班雕像,手持工具,背景两侧对联写着“千秋艺者师”、“万世工人祖”,整体风格庄重典雅,人物形象威严,对联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离开鲁班庙,我前往蓟州文庙。这座始建于唐代的文庙,是天津最早的“学宫”,现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它不仅是祭孔的场所,也是古代儒学教育的重要基地。</p> <p class="ql-block">文庙由棂星门、登瀛桥、戟门、东西庑、大成殿及乡贤祠和名宦祠组成,占地约6500平方米。棂星门为四柱三间石坊,象征祭祀孔子如敬天;登瀛桥又称状元桥,跨越半月形泮池;大成殿为建筑群核心,面阔五间,供奉孔子及弟子塑像,匾额为雍正御笔。</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前为月台,是举行祭孔仪式的地方。殿内供奉至圣先师孔子塑像及四大弟子颜回、曾子、子思、孟子的塑像,庄严肃穆。东西庑、戟门、乡贤祠和名宦祠则供奉历代贤臣,记录着蓟州儒学的发展历程。</p> <p class="ql-block">文庙历经金、明、清多次修缮,现存建筑保留了明清风格。月台西侧存有金代《渔阳重修宣圣庙学记》碑和清代《重修蓟州学宫碑记》碑,戟门东侧镶有赵孟頫书《醉翁亭记》碑,这些碑刻记录了文庙的历史变迁,也见证了蓟州文化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面阔五间,前出廊用七檩,硬山顶,正脊饰兽。殿内供奉孔子塑像及四大弟子颜回、曾子、子思、孟子的塑像,庄严肃穆。月台前香炉袅袅,仿佛能听见古时学子们的朗朗书声。</p> <p class="ql-block">蓟州文庙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天津最早的“学宫”,记录着城市不同发展时期的建筑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离开文庙,我前往白塔寺。这座始建于辽清宁四年(1058年)的佛教古刹,以通体雪白的砖塔为核心,融合汉藏建筑风格,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离开文庙,我前往白塔寺。这座始建于辽清宁四年(1058年)的佛教古刹,以通体雪白的砖塔为核心,融合汉藏建筑风格,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白塔寺是独乐寺建筑群的一部分,其标志性建筑为八角形白塔,高30.6米,融合亭阁式、密檐式与覆钵式三种风格。塔身饰有佛教偈语砖刻、伎乐俑浮雕及24只铜铎,檐角风铃清脆,被誉为辽代砖雕艺术精品。</p> <p class="ql-block">天津蓟州白塔寺‌是始建于辽清宁四年(1058年)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通体雪白的八角形砖塔为核心,融合汉藏建筑风格,现为佛教活动场所与文化旅游地标。</p> <p class="ql-block">白塔寺位于天津市蓟州区城关镇白塔寺街8号,原名渔阳郡塔,为独乐寺建筑群组成部分。辽代清宁四年重建,明嘉靖年间增建观音寺后得名“观音寺白塔”。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受损,1983年实施抢救性维修,2013年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白塔结构‌:塔高30.6米,平面八角形,由须弥座、塔身、覆钵、十三天相轮和塔刹组成,融合亭阁式、密檐式与覆钵式风格,是中国辽塔中罕见的汉藏结合范例。‌‌</p><p class="ql-block">须弥座饰24组伎乐俑砖雕,展现辽代礼佛场景。‌‌2</p><p class="ql-block">塔身刻佛教偈语,檐角悬挂24只铜铎,覆钵顶托十三天相轮。‌‌</p><p class="ql-block">‌寺院布局‌:现存三座大殿供奉释迦牟尼、观世音等彩塑佛像,保留明清重修碑刻5通,轴线与独乐寺观音阁呼应。</p> <p class="ql-block">文物与价值</p><p class="ql-block">1983年维修时出土辽代水晶龟形盒、琥珀塔等73件文物,证实其辽代重建年代。‌‌</p><p class="ql-block">塔身砖雕和舞乐伎浮雕为研究辽代艺术、音乐舞蹈的重要实证。‌‌</p> <p class="ql-block">白塔寺位于天津市蓟州区城关镇白塔寺街8号,始建于辽清宁四年(1058年),为独乐寺建筑群组成部分,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以通体雪白的砖塔闻名,塔高30.6米,平面呈八角形,融合亭阁式、密檐式与覆钵式建筑风格,塔身装饰佛教谒文、伎乐俑砖雕及汉像力士,檐角悬挂24只铜铎。塔内曾出土辽代水晶龟形盒、琥珀塔等73件文物。寺院历经辽、明、清多次修缮,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于1983年实施抢救性维修。现存三座大殿供奉释迦牟尼、观世音等彩塑佛像,保留明清重修碑刻5通。其建筑布局与独乐寺观音阁轴线呼应,印证辽代寺院规划特征。该塔在《水浒传》及梁思成《蓟县观音寺白塔记》中均有记载,现为佛教活动场所与文化旅游地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