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和教育大讨论】三和教育之我见——读《三和教育》有感:以教育之基筑未来之厦

佳意

<p class="ql-block">作者:389306·佳意</p><p class="ql-block"> 细读《三和教育》,字里行间流淌的教育智慧与实践思考,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当代教育的探索之路。“和”字如一颗明珠熠熠生辉,昭示着教育并非仅是知识堆砌,而是生命整体和谐生长的神圣事业。“三和”教育理念以其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洞察,为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目标与路径提供了宝贵的视角,也让我们对教育的实践、育人的核心以及体系的优化有了更深的感悟:三和育魂,五育铸人。</p><p class="ql-block"><b>一、“三和”教育理念:在平衡中寻求教育本真</b></p><p class="ql-block"> “三和”教育理念的核心,在于“和”——与自我和、与他人和、与自然和。这并非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将教育置于更广阔的生命维度中,指引教育者从“知识传授”转向“生命培育”,以“和”为精魂,将“和”之精神贯穿于教与学每个细节,其核心内涵正是追求教与学、师与生、知与行在和谐互动中彼此成就,最终实现个体生命圆融的成长。在具体实践中:</p><p class="ql-block"> “与自我和”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内心成长。三和教育理念之践行,其要义就在于“和而不同”的包容智慧与“因材施教”的实践自觉。其精髓在于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巧妙营造和谐氛围,让学习成为自然生长过程。昔日孔子杏坛施教,对子路“有父兄在”而抑之,对冉有“闻斯行之”而促之,正是深刻洞察不同弟子禀赋后给予不同点拨之典范。今日教育亦需如此,从课程设置到教学方式,皆应如百川入海般包容多元,如春风雨露般滋养各异种子。课堂上通过分层教学、项目学习、个性化辅导等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节奏中收获成就感,在符合各自兴趣的和谐天地里舒展才华,拒绝“一刀切”的知识灌输;课后则通过心理咨询、生涯规划引导,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接纳自我,避免因过度竞争而陷入焦虑。真正使“和”的理念在因材施教中焕发持久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与他人和”则体现在对合作精神的培养上:小组讨论取代单向讲授,集体活动替代个人比拼,学生在分享与协作中学会倾听、尊重与包容,理解“共赢”远胜于“独胜”。</p><p class="ql-block">“与自然和”的实践具体到校园里开辟农耕体验区,课堂延伸到郊外山林,学生在播种与收获中体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观察草木生长中懂得敬畏自然、守护生态。这样的教育,让学生在“和”的氛围中既成长为独立的个体,也成为懂得联结的社会人。</p><p class="ql-block"><b>二、“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并举是完整人格的基石</b></p><p class="ql-block"> 在“和”的沃土上,五育融合并举如参天大树般伸展枝叶,共同撑起生命茁壮的天空。《三和教育》中反复强调: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在实践中必然导向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热切呼唤。“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并举,正是完整人格的支柱。五育绝非简单拼盘,它是生命有机体之五脏六腑,缺一不可,彼此滋养。</p><p class="ql-block"> 德育是方向,它让学生明白“为何而学”——不是为了分数,而是为了成为有责任、有温度、有使命的人;</p><p class="ql-block"> 智育是基础,它赋予学生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绝非死记硬背的“知识堆砌”;</p><p class="ql-block"> 体育是根基,健康的体魄是一切成长的前提,更能在竞技中培养坚韧与拼搏;</p><p class="ql-block"> 美育是灵魂,它让学生在艺术中感受美、创造美,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p><p class="ql-block"> 劳育是桥梁,它连接理论与实践,让学生在劳动中体会“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懂得珍惜与奉献。</p><p class="ql-block"> 蔡元培先生百年前即高呼“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强调身体强健乃精神自由的基石。然而现实中,不少教育陷入“唯分数论”的误区,美育、劳育被遗忘于角落。某地曾发布令人深思的数据: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参与日常劳动的学生比例偏低,折射出五育失衡之痛,它导致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精致利己”等问题。此痛警醒我们:唯有让德育如明灯照亮前路,智育如清泉滋养心灵,体育如劲风强健筋骨,美育如彩虹丰富情感,劳育如大地培养责任,学生才能真正成长为筋骨强健、灵魂丰盈的“完整的人”,而非单薄的知识容器。而“三和”理念下的五育融合并举,恰恰弥补了这一缺陷。</p><p class="ql-block"> 一次公益劳动,学生既践行了德育(奉献),也锻炼了体育(体力),更在团队配合中体会了美育(协作之美);</p><p class="ql-block"> 一堂科学课,探究自然规律是智育,保护实验环境是德育,动手操作则是劳育。</p><p class="ql-block"> 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培育模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而非“单向度的人”。</p><p class="ql-block"><b>三、教育体系与教师素养:教育质量的双引擎</b></p><p class="ql-block"> “和”之理念的贯彻与五育的繁茂,其根深深扎在教育体系与教师素质的坚实土壤之中。体系质量与教师素养是托举三和理念与五育并举的双翼。《三和教育》深刻指出:教育的振兴,既需要体系的“骨架”,也需要教师的“血肉”。若教育体系如水流浑浊不清,教师队伍若失却了灵魂,一切美好愿景都将化为空中楼阁。因此,教育体系质量的整顿与教师职业素质的提升,是教书育人的根本保障,更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隐性基石。而教育体系的整顿,关键在于破除“功利化”顽疾。这需要:</p><p class="ql-block"> 1、从评价机制入手:不再以升学率为唯一标准,而是将学生的品德养成、体质健康、实践能力纳入考核;</p><p class="ql-block"> 2、从资源分配着力,缩小城乡、校际差距,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p><p class="ql-block"> 3、从课程设置改革,减少机械训练,增加实践与探究内容,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只有体系健康了,教育才能摆脱“内卷”的泥沼,走向良性发展。</p><p class="ql-block"> 教师作为教育的“执行者”,其职业素质直接决定教育的温度与深度。《学记》有云:“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根基正在于“师严然后道尊”。欲使师道尊严、春风化雨,既需教育体系刮骨疗毒,破除唯分数、唯升学的顽瘴痼疾,为教师营造潜心育人的澄澈环境;更需教师自身以不息之诚心砥砺职业素养与崇高师德,如陶行知先生一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以赤诚之爱、精深之学、高洁之德唤醒生命。</p><p class="ql-block"> “三和”教育亦要求教师不仅是“经师”,更要是“人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能深入浅出地传授学问;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能捕捉学生的需求与困惑;更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在时代变迁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一个优秀的教师,能在课堂上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在生活中成为学生的榜样,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远胜于任何规章制度。</p><p class="ql-block"> 当教育体系趋向完善,如清渠活水;当教师队伍充满活力,如明烛高照;当学校不再将学生们推给“疲于生计,疲于在物质社会拼搏,且缺乏教育内核”的家长们时,我们的校园方能成为承载三和理想与五育硕果的丰饶土地。我们的教师方能培养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一代。他们方能成为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成为社会的建设者、文明的传承者,用自己的力量推动社会有序和谐安宁美好的发展——这正是教育对时代最深刻的回应。</p><p class="ql-block"> <b>读罢《三和教育》,三和之“和”如阳光,五育之树在其照耀下茁壮生长;优质体系与卓越教师则为这生长提供不竭养分与坚实支撑。以“三和”理念为指引,坚守五育融合的初心,不断优化教育体系、提升教师素养,让教育不再是一场急功近利的“竞赛”,而是一段滋养生命的“旅程”。让我们华夏民族能更多的培养出与自我和谐、与社会相融、与自然共生的人;让无数个体带着丰盈灵魂与强大能力汇入社会洪流,成为民族复兴伟业中最深厚的基石;让教育真正成为点亮未来的光,撑起一个既蓬勃向上又和谐安宁的美好未来,这就是教育烛照千秋的伟大意义。</b></p> <p class="ql-block">原创作者:389306·佳意,古诗词爱好者,阅卷千般好,唯留一古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