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柜】沧海桑田话书柜

老白

<p class="ql-block">昵称:老白</p><p class="ql-block">美篇号:9064590</p><p class="ql-block">图/文:老白</p> <p class="ql-block">  记得文革初始七八岁那年,我住在机关大院内。临时的住处在办公大楼顶层,隔壁间原来是阅览室,但门锁着。我透过门缝看见满地书堆的高高的,应该是文革破四旧清理含有封资修内容书籍吧,书柜上只剩寥寥无几几本书。办公大楼留在我记忆中只有一堆满地书和红卫兵冲进大院,用整齐的步伐踩着木板楼梯咚咚上进声。</p><p class="ql-block"> 8月3日周日,打开电视看凤凰卫视中文台。正好播放该台记者采访二战遗址纪实;介绍德国贝贝广场上的“书架没有书的图书馆”。原来1933年5月希特勒在这里焚烧了两万多本书籍。<span style="font-size:18px;">德国诗人海涅说“</span>焚书地方也会烧人”。确实当年希特勒在那里每天平均焚烧一千名犹太人尸体。</p><p class="ql-block"> 古有焚书坑儒之华夏,近代有烧书焚人之西方。</p> <p class="ql-block">  砸烂公检法,那是文革期间一件大事,军管会直到1973年才撤走。一九七零年我家搬出机关大院,到城乡结合部租用一间房子。记得当时从大院搬出来时的物品只有一辆板车拉就够了。没有家具只有一张简易书桌和几个箱子。搬进出租屋后父亲从工艺美术公司买了一个出口转内销竹子做的书柜。这个书柜现在已经有半百多的岁数了如今还放在阳台上,当年放红宝书那是没问题的。</p> <p class="ql-block">  大学毕业后先到工厂当技术员,1983年应厂领导要求编写当时生产微型计算机的工艺流程书,编完后技术工艺流程书被放在厂技术科的书柜里。之后我调离工厂继承父业到机关单位从事技术工作。在原工厂下岗和倒闭之前我回了趟工厂,从不是“我的书柜”里要到了当时自己编写的工艺流程技术书稿。工厂书柜已经名存实亡了。</p> <p class="ql-block">  后来从工厂调回到大院工作一次偶然机会在楼梯转弯处捡到一本破旧的书,书名《老残游记》,心想会不会是机关图书馆处理旧书搬运或搬书柜时候落下的。就回到办公室读了一遍,感觉还是开卷有益。不看不知道,看完惊一觉,作者刘鹗,字铁云。他写作《老残游记》业界评价是“中国小说史发展到晚清近代,让人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一个阶段的成果。”</p> <p class="ql-block">  而他的言辞直逼晚清的弊端。以遭遇骇人风浪而即将沉覆的巨轮,来象征处于危急存亡关头的清政府。他提出脏官与所谓清官的观点至今还有争议性。</p> <p class="ql-block">  工作几十年后有了自己办公室,也摆了书柜。一位文化局朋友来办公室后说,你柜子里的书我来替你解决。我说不要,你也知道现在领导办公室背后的书柜里一套一套的有几本自己能去看。我自己摆一些实用的技术性书籍和爱看的书籍和刊物。如清朝的中医药书等。</p> <p class="ql-block">  还有这本一九五六年编辑的福州刚解放不久的街道理弄、码头道台的地名地址,为在城市改造变迁中留下一本印记。</p> <p class="ql-block">  退休了,家里的书柜可以说剩下的都是精华。</p><p class="ql-block"> 出于对书的卷念,把对人文的感受都将写进美篇里,并印成书摆在“我的书柜”。在这信息时代,海量信息瞬间可以从手机或电脑上查获,“我的书柜”依然有他的用武之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