崴城碎影

👣路在脚下

<p class="ql-block">  踏上这片土地时,七月的暑气正盛,咸涩的海风却带着凛冽的凉意,扑面而来。海关口的标牌写着“符拉迪沃斯托克”,可我舌尖滚过的,始终是那三个字——海参崴。这三个字像一枚生锈的铁钉,嵌在记忆深处,轻轻一碰,就硌得人生疼。</p><p class="ql-block"> 车子从绥芬河驶过海关,窗外的景象渐渐铺开。大片大片的黑土地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却多半撂荒着,只有风卷着野草树条在其间奔跑。我看着这里的土壤肥沃得能攥出油来,种什么长什么。可眼下,它们就那样躺着,像被遗忘的绸缎,在空旷里沉默。这片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曾是中国最东端的海疆,三面环海,扼守着太平洋的咽喉。如今,地图上那道曾经的虚线早已被实线取代,像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只在偶尔隐隐作痛时,才让人记起皮肉撕裂的过往。</p><p class="ql-block"> 海参博物馆里,中方讲解员用激昂的声音讲述着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久远的历史图片一一印刻在版图上,泛黄的《北京条约》复印件上,那些弯弯曲曲的俄文字母像天书,难以读懂百年前的屈辱。“1860年,这里被割让给沙俄。”他顿了顿,指着一幅老地图,“当时的海参崴,渔船成队,商号林立,码头上满是中国商人的身影。” 那些曾经的烟火气,早已被时光吹散。同行的很多老者低声骂了句什么,声音嘶哑得像被砂纸磨过。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沉默的激动,每个人都对那段不堪往事喋喋不休地咒骂着,热血在血管里翻涌,却只能化作一声沉重的叹息。</p><p class="ql-block"> 沿着金角湾的海岸漫步,太平洋舰队的军港就在不远处。俄军士兵穿着笔挺的深蓝色军服,身姿挺拔地在港口穿梭,海风吹动他们的肩章。乌云下,军舰的钢铁外壳闪着冷硬的光,炮口直指远方。我站在岸边,望着那片被乌云笼罩的黑色海域,想起这里曾是中国的渔船避风的港湾,如今却成了他国的军事要塞。海浪拍打着一艘艘舰艇的甲板,像在重复着百年前的呜咽。</p><p class="ql-block"> 不远处,便是市中心的老城区。百年的俄式建筑鳞次栉比,洋葱顶的教堂在乌云下依然泛着金光,雕花的阳台尽显俄式建筑的独特。这些建筑很美,美得不真实,可每一块砖缝里,都像藏着无声的嘲讽。它们站在这里,站了一个多世纪,见证着这片土地的易主,也见证着一个民族的失落。我抚摸着粗糙的墙皮,指尖传来的凉意,竟比海风更刺骨。 </p><p class="ql-block"> 傍晚的百年老街,有些商贩们用生硬的中文叫卖着工艺品和小玩意儿。我也拿起各种冰箱贴和小物件欣赏着。身边常有俄罗斯小孩在广场上追逐嬉戏,笑声清脆;年轻姑娘挎着天鹅翅膀招揽游人拍照;一群小伙儿拉起了卖唱场子。他们的眼里没有历史的重负,这片土地对他们而言,只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p><p class="ql-block"> 回国的路上,车窗外的黑土地渐渐远去,尽管不舍,眼下早已不属于我们。脑子萦绕着难以释怀的国土,或许落后的时候,连呼吸都是错的。是啊,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弱了,就只能任人摆布。那些被掠夺的矿产、被闲置的沃土、被占据的港口,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这个道理。</p><p class="ql-block"> 海风再次吹来,微凉渐渐远去。我望着车窗外渐渐模糊的海岸线,心里清楚,有些失去,或许永远无法挽回。但这片土地上的每一粒沙、每一滴水,都该被记得——记得它们曾经的名字,记得那些不能忘却的疼痛。因为只有记得,才能让未来的路,走得更稳、更直。</p><p class="ql-block"> 2025.8.3 随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