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湘之行》(六)长沙、韶山篇 (张文琼 图/文)

张文琼

<p class="ql-block"> 《赣湘之行》(六)</p><p class="ql-block"> 一一25年长沙、韶山篇</p><p class="ql-block"> (张文琼 图/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沙市</p><p class="ql-block"> 据说,长沙市,别称星城,湖南省下辖地级市,湖南省省会,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和长浏盆地西缘,湘江穿过市区而过。</p><p class="ql-block"> 在旧石器时代,长沙地区就有原始人类活动。秦时设长沙郡,长沙地区纳入统一国家视野。南朝时期的长沙曾有“海内雄郡”之称。1920年9月,长沙正式成为省会。长沙凝炼出“经世致用、兼收并蓄”的湖湘文化,不仅是清末维新运动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策源地之一,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祥地之一。</p><p class="ql-block"> 长沙市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长江中游地区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代新青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沁园春·长沙》诗词碑</p><p class="ql-block"> 据说,《沁园春·长沙》诗碑牌是橘子洲景区文化与历史的精髓代表,该碑高4.8米,长8米,厚0.2米,四周麻石嵌边,中嵌大理石。诗碑牌1966年12月动工,1967年8月建成。碑的北面镌刻毛泽东手书“橘子洲头”四个鎏金大字,南面刻有《沁园春·长沙》,是据毛泽东1961年10月16日手书,水印木刻复制稿制作而成,字体狂草,如龙蛇奋舞,该碑为湖南省级保护文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橘子洲头和诗碑牌》</p> <p class="ql-block">湘江</p><p class="ql-block"> 据说,又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1752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湘江北去》</p> <p class="ql-block">橘子洲头</p><p class="ql-block"> 据说,橘子洲头位于橘子洲的南端。橘子洲,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对面湘江江心一个狭长小岛,是湘江下游众多冲积沙洲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洲。形成于晋惠帝永兴二年(公元305年),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西望岳麓山,东临长沙城,四面环水,绵延数十里,狭长横约40米,宽处横约40米。</p><p class="ql-block"> 橘子洲头是长沙重要名胜之一,也是国家5A级和重点旅游景区,被誉为“中国第一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橘子洲头》</p> <p class="ql-block">望江亭</p><p class="ql-block"> 据说,望江亭始建于唐朝。1962年,橘子洲头辟为公园时,按原样进行了恢复。2008年,又进行了重建。望江亭精致而古朴,伫立亭前,举目遥望,既可感受湘江之水滔滔南来、波澜壮阔的气势,又可眺望湘江两岸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是休憩和观景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望江亭》</p> <p class="ql-block">指点江山</p><p class="ql-block"> 据说,1911年,少年毛泽东来到长沙求学,直到1923年,毛泽东在长沙读书和从事革命活动长达十多年之久。期间,曾多次和挚友蔡和森、罗学瓒、张昆弟等人搏浪击水,横渡湘江,来到这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1925年,在此写下了《沁园春·长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指点江山》</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像</p><p class="ql-block"> 据说,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像是以1925年青年时期的毛泽东的形象为蓝本,由广州美术学院院长黎明设计,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承建。雕像总高度32米,长83米,宽41米,总面积3500平方米,基座为纪念馆橘子洲介名山城市间,浮袅袅凌波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年时代的毛泽东雕塑巨像》</p> <p class="ql-block"> 《沁园春·长沙》 </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p><p class="ql-block">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p><p class="ql-block">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p><p class="ql-block">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p><p class="ql-block"> 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p><p class="ql-block"> 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p><p class="ql-block">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p><p class="ql-block">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p><p class="ql-block">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p><p class="ql-block">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年时代的毛泽东雕塑巨像》</p> <p class="ql-block">  据说,《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的一首词,作于1925年晚秋。当时,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作。作者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这首词。</p><p class="ql-block"> 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第一期。该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p> <p class="ql-block">《恰同学少年》一一意气风发地朗诵毛主席诗词的湖南学生们</p> <p class="ql-block">《守卫的战士》</p> <p class="ql-block">岳麓山</p><p class="ql-block"> 据说,岳麓山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是南岳72峰的尾峰。在很久之前的南北朝刘宋时《南岳记》载:“南岳周围八百里,回~为首,岳麓为足。”顾名岳麓山。岳麓山自古就是风景名胜之地,群山起伏,前有天马、凤凰两山对峙,旁有绿蟾、金牛等峰岭拱护,连峦叠嶂数十里,山中石骨苍秀,树木葱茏,如一翡翠玉屏横亘在湘江西岸,人们称它“碧嶂屏开,秀如琢玉”,有“岳麓之胜,甲于楚湘”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为全国少见的城市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其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丰富,自然风光秀美,是全国5A级旅游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总面积35.2平方公里,其中麓山景区为核心景区,面积5.57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300.8米。岳麓山共有植物种类977种,古树名木较多,如晋朝罗汉松、唐代银杏、宋元香樟、明清枫栗。岳麓山省级以上重点保护文物有15处,有多位烈士、名人墓葬。</p><p class="ql-block"> 岳麓山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由此极目四周,山川万物尽收眼底。其它山峰如云麓峰、北极峰等,围绕主峰分布,如珍珠一样散落在群山的怀抱。穿石坡、赫石坡、响鼓岭、清风泉等串联其间,高低错落,曲突盘亘,既有大山之峻阔,又有名山之深幽。名泉溪涧点缀其中,如琴弦一样在群山之中鸣响,骤如赛马,缓如月夜春江。</p><p class="ql-block"> 景区内人文荟萃,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道家“洞真~福地”,云麓宫雄踞峰顶,佛教胜地,“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古麓山寺深藏半山密林中,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座落在山麓,大禹神碑大放异彩。</p><p class="ql-block"> 晋时陶侃、唐代裴休、刘长卿等一代才子在此开舍结庐,近代名人黄兴、蔡锷、蒋翊武、陈天华、刘道一等长眠斯山。抗日时期湖湘子弟以此为屏,勇敌日寇,留下可歌可泣的历史大战役记录。近代毛泽东、蔡和森、李立三、何叔衡、李富春、向警予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爱晚亭、新民学会寻求真理,指点江山,使名山更添雄气。此外,还有清舍利塔、五轮塔、飞来钟、蟒蛇洞、道中庵亭、极亮朝亭等数十处胜迹分布全山各处,引人神往。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岳麓山沉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极具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完全可以说,岳麓山是一座文化之山、革命之山英雄之山,岳麓山文化是湖湘文化的精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岳麓山索道》</p> <p class="ql-block">《远眺橘子洲头》</p> <p class="ql-block">《远眺长沙城》</p> <p class="ql-block">《山顶观日台》</p> <p class="ql-block">长沙会战碑</p><p class="ql-block"> 据说,“长沙会战”碑是为纪念“长沙会战”胜利而设立的纪念性碑刻。立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原置于云麓宫前。20世纪五、六十年代,碑刻被移至现址,并建六角护碑亭予以保护。碑刻记述了1939年9月陆军第九战区全体将士奋勇抗日的悲壮事迹,并刻记事诗10首。</p><p class="ql-block"> 2011年1月24日,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2月21日,由长沙市人民政府设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沙会战碑》</p> <p class="ql-block">麓山寺</p><p class="ql-block"> 据说,麓山寺位于湖南长沙西郊岳麓山上,又名岳麓寺、慧光寺、鹿苑、万寿寺,初名慧光明寺,始建于西晋泰始四年(268年),是一所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唐朝初期改名“麓山寺”,唐五宗会昌五年(845年)灭佛时被毁,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于旧址上重建,改名“麓苑”。元、明朝时,更名为“万寿寺”。民国初年复名“古麓山寺”。抗日战争时期,大部分建筑被日军飞机炸毁,仅存观音阁、虎岑堂等建筑。</p><p class="ql-block"> 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麓山寺》</p> <p class="ql-block">《第九战区司令部战时指挥部旧址》路牌</p> <p class="ql-block">《放鹤亭》(清代宣统)</p> <p class="ql-block">爱晚亭</p><p class="ql-block"> 据说,爱晚亭位于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内东侧清风峡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因唐朝诗人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诗句而得今名。与安徽滁县的醉翁亭、杭州西湖的湖心亭、北京陶然亭公园的陶然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p><p class="ql-block"> 1913年至1918年间,毛泽东、蔡和森等常在此聚会、读书、探讨革命真理。该亭抗日战争时期被毁,1952年重建,1987年大修。重建时,毛泽东题“爱晚亭”三字。</p><p class="ql-block"> 2013年3月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2015年1月15日,湖南省人民政府立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爱晚亭》</p> <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p><p class="ql-block"> 据说,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p><p class="ql-block"> 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北宋祥符八年(1015年),宋真宗召见岳麓山长周式,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嗣后,历经南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岳麓书院与湖南省城大学堂合并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沿用书院旧址。民国十五年(1926年),湖南高等学堂正式定名湖南大学,仍就书院基址扩建至今。</p><p class="ql-block"> 岳麓书院主体占地面积有31000多平方米,分为书院主体、附属文庙及新建的中国书院博物馆。岳麓书院建筑面积约11000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其古建筑在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岳麓书院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书院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1986年,湖南大学完成修复岳麓书院,并正式对外开放。1988年,岳麓书院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后门》</p> <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正门》</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雕塑像》</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p><p class="ql-block"> 据说,湖南第一师范的前身是创建于宋代(1161年)的城南书院 。1903年,改制为湖南师范馆。1912年,学校易名为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1914年,合并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并更名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解放后,改名为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200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享有“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中国近代史上许多杰出人物,如曾国藩、左宗棠、黄兴、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李维汉、任弼时、谢觉哉、李达、徐特立、杨昌济、黎锦熙、杨树达、周谷城、田汉等曾在此学习或工作。</p><p class="ql-block"> 一代伟人毛泽东青年时期曾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工作长达8年之久。1950年12月,毛泽东为母校题写校名“第一师范”,并题词“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还盛赞“一师是个好学校”。</p><p class="ql-block"> 学校旧址校舍是集西方建筑风格和东方文化内涵于一体的建筑艺术珍品,原建筑始建于1912年,毁于1938年的“文夕大火”。现建筑为1968年按原貌在原址复建而成。</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湖南第一师范》</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与第一师范 </p><p class="ql-block"> 据说,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青年时期求学的最高学府,也是他从事两年半职业教学生涯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1913年春到1918年夏,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他注重修学储能,在钻研有字之书的同时,又勤读无字之书。他注重人生立志,在探求人生理想的同时,又矢志追求救国救民真理。他注重社会实践,在组织开展学生实践活动的同时,又积极参加反帝反军阀斗争。</p><p class="ql-block"> 1920年秋至1922年冬,青年毛泽东先后担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主事和师范部国文教员。他以极大的热情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湖南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6月,他与何叔衡代表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奔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参与缔造了中国共产党。返湘后,他组织开展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开创了湖南革命新局面。</p><p class="ql-block"> 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工作长达八年,实现了由爱国学生、教员到职业革命家的转变,由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也使第一师范成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策源地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早年求学时代的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校园走廊》</p> <p class="ql-block">《学生宿舍》</p> <p class="ql-block">《小操场》</p> <p class="ql-block">《阅览室》</p> <p class="ql-block">《韶山高铁站》</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同志故居</p><p class="ql-block"> 据说,位于湖南省韶山市韶山乡韶山村土地冲上屋场,坐落于茂林修竹、青翠欲滴的小山冲中。房屋是一栋坐南朝北,泥砖青瓦,属于土木结构的“凹”字型建筑。它前面是毛泽东少年时代种过的稻田和游泳过的池塘,后面是长满青松翠竹和其它杂树的小山,左边是菜地树林,右边是菜地、稻田和晒谷场。整栋房子占地面积566.39平方米,大小房屋20间,东边是毛泽东家,共14间;西边是邻居的房子,共5间;中间堂屋两家共用。</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四年(1878年),毛泽东祖父此建有五间半茅屋。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毛泽东诞生于此。民国十四年(1925年),毛泽东偕夫人杨开慧回到韶山,以“养病”为名,深入群众,领导和开展农民运动,于故居成立了中共韶山支部,毛福轩任支部书记。民国十六年(1927年),毛泽东回韶山考察农运,于故居召开农运干部和老人座谈会。</p><p class="ql-block"> 1929年,故居被国民党政府没收,遭到破坏。1950年,故居按原样修复。1951年2月6日,毛泽东同志故居正式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6月27日,邓小平在门额匾上题字“毛泽东同志故居”。1997年7月,入选中宣布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同志故居》</p> <p class="ql-block">  据说,毛泽东同志故居为南方农宅形式,坐南朝北偏东,土木结构,泥砖墙,青瓦顶,一明二次二梢间,左右辅以厢房,进深二间,后有天井、杂屋,共20间;右厢房第一间为餐厅;右厢房第二间为毛泽东父母卧室,卧室中的床、柜、折衣凳、书桌和长睡椅;右厢房第三间为毛泽东少年时代的卧室兼书房,卧室中的床、柜、折衣凳、方桌和木竹凳;厨房里的水缸、碗柜;农具室的石磨、水车、大水耙;碓屋种的米碓、风车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同志故居室内》</p> <p class="ql-block">《依山傍水的韶山冲》</p> <p class="ql-block">南岸私塾旧址</p><p class="ql-block"> 据说,毛主席从小热爱学习,追求真理,少年时代先后在南岸、桥头湾等地私塾读书六年 。这是私塾旧址之一一一南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少年时代读过书的私塾旧址》</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纪念铜像广场》</p> <p class="ql-block">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据说,位于韶山冲引凤山下,坐南朝北,引凤山位韶山脉落脉。纪念馆于1963年开始筹建,1964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是全国唯一一家系统展示毛泽东生平业绩的纪念性博物馆,是毛泽东生平和毛泽东思想研究的重要基地。</p><p class="ql-block"> 纪念馆主要有生平展区和专题展区(即遗物馆)两处,用于举办《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生平展览和《毛泽东同志遗物展》、《毛泽东同志革命家庭》等专题陈列,集中反映了毛泽东从立志救国、探求真理到改造中国与世界的辉煌人生历程,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世纪伟人毛泽东的丰功伟绩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是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孩儿立志出乡关,</p><p class="ql-block"> 学不成名誓不还。</p><p class="ql-block"> 埋骨何须桑梓地,</p><p class="ql-block"> 人生无处不青山。</p><p class="ql-block"> 据说,1910年秋,毛泽东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在离家时,他改写这首诗留给父亲,以表达一心向学和志在远方的决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少年时代的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青年时代的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建立井岗山革命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 《七律.长征》</p><p class="ql-block"> 一一毛泽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p><p class="ql-block">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p><p class="ql-block">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p><p class="ql-block">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军不怕远征难》</p> <p class="ql-block">《长征时期的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延安时代的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主要著作 》(1925年一一1945年)</p> <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时期的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开国大典、建立新中国时期的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回韶山 </p><p class="ql-block"> 据说,1959年6月,阔别故乡32年的毛泽东主席回到韶山。26日上午,毛主席来到韶山学校视察,与师生们欢聚一堂。</p><p class="ql-block"> 当年有幸站在毛主席身边的两位男女学生名叫蒋含宇、彭淑清,脸上露出了最开心、最幸福的笑容。多年以后,他们以此照片为媒,结为夫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成为了一段佳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与家乡的师生们》</p> <p class="ql-block"> (二0二五年八月四日整理写完)</p><p class="ql-block"> (全篇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张文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