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青海甘肃两省,都是我国西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域。2024年9月10日,我们从西宁出发,经青海湖、茶卡、德令哈、大柴旦、茫崖、阳关、嘉峪关、敦煌、张掖、祁连等地,环行一圈,9月18日回到西宁。以前来西宁,均为出差,匆匆往返,竟没有认真逛过这座城市。所以放下行李便步出酒店,去了东关清真大寺,也就是骆驼寺。</p><p class="ql-block">第二天的行程,是我已经去过的塔尔寺,所以离团自助游览了青海省博物馆和青海藏文化博物院,希望尽量用足停留时间。此行青甘,火车往返3000多公里,大巴及包车,有效行程4700公里。途经最高海拔为橡皮山垭口,3817米;景区最高海拔为卓尔山,海拔3400米;入住的酒店,最高海拔为大柴旦镇,3300米。</p> <p class="ql-block">前两次来西宁,都是跟医疗队,分别去了互助县和祁连县。一晃20多年,西宁市区变化可太大了。图为市中心新宁广场一角。</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去我惦记很久的西宁东关清真大寺。打车前往东关大街,离酒店很近。清真大寺立于街边,外观像一座普通大厦,以为找错了地方,直到抬眼看到招牌,才确信无疑。</p> <p class="ql-block">清真大寺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是我国伊斯兰教五大主麻清真寺之一。院内有一座石雕影壁,刻有厚德载物四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进得院门,迎面为五间圆形拱门,两旁是高高的宣礼塔。东关清真大寺是西宁的文化地标,三A景区,除“主麻日”外,均可免费参观并有免费讲解服务。</p> <p class="ql-block">此时好像刚刚结束一个活动,只见三五成群头戴白帽的老者陆续走出院门,多半还留着美髯。我去的时候已过讲解时间,几乎不见游客,只好自己随意参观。</p> <p class="ql-block">由于寺院历经损毁重建,现存建筑为1998年在原址改造扩建而成。整个院落分为两进,除前三门、五门和宣礼塔,还有南北厢楼和礼拜大殿等建筑。西院因施工未能入内。</p> <p class="ql-block">院子很大,地上铺着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青石板,排列整齐,平整光洁。礼拜堂南北两侧各有一座木楼,图为南楼全景。</p> <p class="ql-block">院内各座建筑呈现多种风格,中式的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和藏传佛教样式的屋顶装饰以及浓郁阿拉伯风情的装饰融为一体,布局疏朗,错落有致。</p> <p class="ql-block">怀着对穆斯林的好奇与尊敬,走到礼拜大殿前自觉止步,因为根据参观须知,只有在规定的时间、女士还需要身披殿内提供的阿拉伯长袍,方可入内参观。</p> <p class="ql-block">主体建筑礼拜大殿,前殿、正殿与后窟三殿相连,单檐歇山顶式斗拱顶,坐西朝东,据说是以便礼拜时可正对西方圣城麦加,这也是国内所有清真寺共同的建筑布局。</p> <p class="ql-block">北楼主要具有接待、藏经与研究以及处理日常事务的功能,经常用于迎接来访的宗教人士、学者、团体或贵宾,没有对游客开放。</p> <p class="ql-block">南楼设有阿訇进修班教室、教研室、展品陈列室等。在展室内可以看到金色的汤瓶、鎏金碗、雕花木盘,本地出土的绚丽瓷器,还有回族服饰等。</p> <p class="ql-block">教室里有人在读古兰经。征得允许,我悄悄走进坐在后排一张桌前,面对厚厚的经书,静静听了一会儿。耳畔吟颂声空灵悠扬,感觉神秘而神圣。</p> <p class="ql-block">东关清真大寺是一座承载了六百多年历史的宗教圣地,不仅是青海地区穆斯林教友的活动场所,更是伊斯兰经学研究的最高学府。</p> <p class="ql-block">很好奇清真寺改建前什么样。在网上找到一张图片,果然风格不同,这才是我想象中清真大寺的样子。比较起来,我更喜欢改建前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9月19日一早,先送行李跟车,然后独自来到青海省博物馆。青博始建于1957年,原址在军阀马步芳私宅“馨芦”。1997年,日本友人小岛镣次郎捐赠7亿日元援建青博。2001年位于新宁广场东侧的新馆建成开放。</p> <p class="ql-block">展厅内呈现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最近策划推出的基本陈列和固定展览,包括青海历史文化展、青海考古成果展和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策展水平都很高。</p> <p class="ql-block">参观重点是基本陈列“青海历史文物展”,包括源远流长、汉治河湟、鲜卑西迁、吐蕃东进、青唐风云、多元一统六个部分。文物699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52件/套,突出了青海多元文化特色和“锁钥之地”的战略意义!</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是青海历史文物中的璀璨明珠。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精美的纹饰和独特的造型尤为称奇。</p> <p class="ql-block">最知名的文物当属这件舞蹈人物陶瓷盆,可惜原件在国博,青博只有复制品。彩陶舞蹈人纹盆,出土于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为新石器时代后期马家窑文化时期,距今约4100年到5200年。</p> <p class="ql-block">图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原件图,陶盆内壁饰有三组舞蹈图,每组均为五人手拉手。文物的珍贵在于,除了艺术价值,还为研究史前社会生产、宗教祭祀、巫术仪式、图腾崇拜等活动以及原始舞蹈艺术形态,提供了重要实证。有幸在国博看过真品,图案极其灵动绚美!</p> <p class="ql-block">同德县宗日遗址出土,距今约5300-4700年的“双人抬物纹彩陶盆”,主体纹饰是四组双人面对面、共抬一圆形物的图案,形象生动地勾画出远古先民共同劳动的景象,图案也成为青海省博物馆的馆标来源。</p> <p class="ql-block">弦纹网纹陶壶,青海民和县核桃庄拱北台遗址出土。器型规整光洁,通体绘彩,色彩艳丽。颈部为弦纹,肩腹部分别绘网纹、圆圈内填十字圆点纹、波纹和弦纹。</p> <p class="ql-block">事先做了点儿功课,按图索骥,看到另几件珍品。匈奴狼噬牛金牌饰,祁连县出土,公元前206-220年,战国文物。工艺精湛,不由得感叹战国时期工匠的审美与艺术水平!</p> <p class="ql-block">鸾凤青铜熏炉盖:出土于大通上孙家寨汉墓,做工非常精湛,也是青海省唯一保存完整的铜制熏炉盖,具备中国传统鸾鸟造型与西亚工艺相结合的特征,为中西文化交流以及汉代社会生活等提供了重要线索。</p> <p class="ql-block">馆藏青铜时代文物,还有齐家文化、辛店文化以及卡约文化的各种青铜器。图为玄武砚滴,青海互助高寨汉墓出土,魏晋时期。砚滴龟蛇合体,龟头前伸,口衔一件浅腹平底的小铜碗,造型独特。</p> <p class="ql-block">褐釉剔花缠枝牡丹纹罐,约1038年-1227年期间。于互助县丹麻乡泽林村出土。器物纹饰突出,线条流畅,富有立体感,为西夏王国与中原宋朝密切交往联系的重要见证。</p> <p class="ql-block">铜质鎏金观音像,据传系明永乐帝赐予青海瞿昙寺之佛像,佛面端庄,身姿曼妙。金铜属造像是藏传佛教文化中突显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艺术作品。</p> <p class="ql-block">清代雕兽珠地白釉天球瓶(左上),瓶颈部和腹部装饰有雕兽等纹饰,白釉为底色,整体造型是天球瓶样式,展现了清代陶瓷制作的工艺水准和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参观时没有为这件珍品单独拍照,图小细节看不清,借用一张网图。一直有种感觉,中国艺术,自唐宋之后,似乎在走下坡路,这件瓷器,除了造型繁复,怎么看也没有宋瓷的那种细润典雅的神韵。</p> <p class="ql-block">彩陶文物馆藏丰富。这些陶器,橙黄底色上黑彩绘制着鸟、鱼、蛙等动物纹饰,栩栩如生;垂帐纹、漩涡纹、水波纹等几何纹则充满韵律感,复刻着远古先民的生活与信仰。</p> <p class="ql-block">考古,就像沿着一条时光隧道,回溯当地从史前文明到近代百年的发展历程。观“青海考古成果展”,仿佛穿越到了青藏高原的远古。</p> <p class="ql-block">图为宗日文化考古分布图,以青海省宗日地区为中心,出土的文物丰富多样,期中彩陶、骨器等最具代表性。</p> <p class="ql-block">考古展以青海历年发掘的八座典型遗址为主要内容,包括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巴沟乡团结村的宗日文化遗址和喇家遗址、热水墓群以及古道调查等,展出文物300余件/套,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青海省的考古发现及成果。</p> <p class="ql-block">"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集中了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57项,省级93项,代表性传承人199人的成果展示。</p> <p class="ql-block">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包括人类非遗项目、青海传统手艺、融入现代生活、数字化成果4个板块,展出非遗作品400余件,有撒拉族刺绣、土族盘绣、湟源皮绣、热贡唐卡等非遗工艺品。</p> <p class="ql-block">展厅中的这座藏式建筑微缩模型,是位于西藏山南市乃东区东南扎西次日山上的雍布拉康 ,西藏历史上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融合了碉楼式与宫殿式建筑的特点,在藏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非遗展品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每一件都蕴含着青海地区文化遗产的鲜活与深厚,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为木雕坛城。</p> <p class="ql-block">走出青博,马不停蹄又去了青海藏文化博物院,由南北两馆组成,规模比省博还大,南馆主要展示藏文化,北馆聚焦藏医药,一院两馆,集中了青海藏文化的经典。</p> <p class="ql-block">进入展厅,即可感受到浓郁的藏文化氛围:彩色的经幡、精美的唐卡、独特的佛像,让人仿佛瞬间置身于神秘的藏地。</p> <p class="ql-block">最具民族特色的藏族工艺品,还属色彩鲜艳图案繁复的唐卡,它以丰富的表现力,传递着藏传佛教的宗教信和传说。</p> <p class="ql-block">青海自古便是多民族聚居、多种文化交融的地区。服饰厅展出了安多、康巴、卫藏和僧侣等四大类服饰以及精美的藏毯。</p> <p class="ql-block">藏文化馆最震撼的展品,是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宗者拉杰,倡导并组织策划,汇聚青海、西藏、甘肃、四川、云南五省区的430余位优秀画师,历史40余年,精心绘制了这一巨幅唐卡长卷<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馆内展出的是上卷,创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历时27年完成;下卷于2005年启动设计绘制,历经19年完成;全卷宽2.5米,上卷长618米,下卷长410米,千米唐卡共绘制图案700多幅,堆绣图案3000多种。</p> <p class="ql-block">唐卡长卷像一部无声的史诗,饱含画师们的精湛技艺和对艺术的敬畏。每一个细节都令人惊叹,在一平方厘米的面积中,竟含2000多笔细腻的描绘,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历经多年仍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画卷涵盖了藏族同胞对自然、历史、宗教、医学、艺术、民俗等方方面面的认识,堪称一部百科全书,记录和彰显着藏民的信仰与生活!</p> <p class="ql-block">南馆的“丝绸之路与青藏高原文明”展,陈列着见证历史的简牍文字、经书、棺板画、鎏金佛像等文物,走马观花,浏览了青博和藏文博南馆的5个展,若食案方丈,回家得好好消化了。</p> <p class="ql-block">没来得及参观北馆——藏医药文化馆。其实非常想再去看看塔尔寺,但为了填补没有去过博物馆的空白,只好割爱。图为团友发来的塔尔寺外景。</p> <p class="ql-block">上次来塔尔寺,与央视主持人李佳明同行,为他和讲解员小姑娘拍了张照。当年帅小伙儿,如今已生华发,那位可爱的藏族女孩,也早已为人妻、为人母了吧?</p> <p class="ql-block">午后,与团友们离开塔尔寺、前往西宁火车站的行动同步,我也在博物馆咖啡厅解决了一顿简餐,绕行高速路准时赶到车站,与团队汇合。图为团友所拍塔尔寺僧人。</p> <p class="ql-block">下午乘Z152次返京。车上闹了个笑话,吃完饭扔餐盒,连小桌上的托盘也扔了,只得请列车员小姑娘帮着从垃圾桶里捡回来。经过24小时长途旅程,20日回到北京,甘青之旅圆满收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