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阳的殷墟文化和山西平顺悬崖上的千年瑰宝

豆爷

<p class="ql-block">在甲骨裂痕间触摸三千年前的文明脉搏一一走进殷墟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殷墟博物馆座落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之上,它不仅是中国考古史上的里程碑,更是一座让历史“活”起来的文明殿堂。</p> <p class="ql-block">一走近殷墟博物馆,大门顶上就是甲骨文“大邑商”三个字。这三个字在甲骨文中多次出现,具体指向就是商代晚期都城——殷。</p> <p class="ql-block">当脚步踏入殷墟博物馆的展厅,仿佛穿越了三千年的时光隧道。那些静静陈列的甲骨、青铜器与陶器,不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商代先民留下的文明密码,在光影流转中诉说着中国早期王朝的辉煌与神秘。</p> <p class="ql-block">殷墟博物馆的价值,远不止于文物的陈列。它是中国考古学的“摇篮”——1928年开始的系统发掘,首次证实了商代的存在,将中国可信历史向前推进了近千年;它是文明传承的纽带,甲骨文的发现让汉字的演变有了清晰脉络,青铜器的铸造技艺为后世工艺奠定了基础;它更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2006年殷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早期文明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走入博物馆大厅,迎面墙上就是九个篆体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原文出自“汤之《盘铭》”,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 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含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倡导人们要不断革新、进取 ,超越自我,也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状态。</p> <p class="ql-block">殷墟博物馆,不仅是一座收藏文物的殿堂,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它让我们在甲骨与青铜的光影中,读懂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更让我们在历史的回响中,感受到一个民族对文明的敬畏与传承。在这里,每一块甲骨都在诉说:文明从未远去,它就在这些古老的遗存中,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赞美、去延续。</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展区设计巧妙地将文物与遗址场景结合,让人仿佛置身于殷墟遗址现场。透过玻璃地板俯瞰下方的考古探方,层层叠叠的夯土痕迹、柱础遗存清晰可见,无声地诉说着殷墟作为商代晚期都城的格局——宫殿区的威严、宗庙区的肃穆、手工业作坊的繁忙、墓葬区的神秘,都在这些遗迹中得到印证。</p> <p class="ql-block">殷墟博物馆的青铜器展区令人震撼,这些青铜器上的铭文与纹饰,如同凝固的史诗,记录着商王的功绩、贵族的身份,更见证了中国青铜时代的巅峰荣光。</p> <p class="ql-block">在殷墟博物馆的展柜中,静静陈列着一批穿越三千年时光的古陶器。它们没有青铜礼器的庄严华贵,却以朴素的陶色与细腻的纹路,诉说着商代先民最本真的生活与智慧,这些陶器多以夹砂灰陶、泥质灰陶为主,器形涵盖了日常所需的鬲、甗、豆、罐,也有用于祭祀的大口尊。粗糙的夹砂陶鬲腹部布满烟炱,那是先民们生火做饭留下的烟火印记;细腻的泥质陶罐表面,细绳纹、篮纹交错纵横,指尖轻触仿佛能摸到先民制陶时的温度。古陶器是商代社会的“活化石”:炊器的厚重见证了饮食的烟火气,盛器的规整反映了储存的智慧,礼器的纹饰暗含着先民的精神信仰。它们在窑火中淬炼成形,在时光中沉淀历史,如今在博物馆的灯光下,依然散发着泥土与文明交融的温润光泽,让我们得以触摸三千年前先民的生活肌理,感受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司母戊鼎(后母戊鼎)的复制品矗立在展厅中央,尽管是仿品,仍能让人感受到原件重达832.84公斤的磅礴气势。鼎身的饕餮纹威严庄重,云雷纹细密繁复,不仅展现了商代高超的青铜铸造技艺,更暗藏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政治密码。</p> <p class="ql-block">殷墟博物馆的核心魅力,始于那些布满裂纹的甲骨。在展厅的恒温展柜中,一片片龟甲与兽骨静静陈列,上面密布的契刻文字纤细却清晰。这些就是被誉为“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的甲骨文,它们曾是商王与神灵沟通的“占卜档案”。</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是象形、会意的文字——像“雨”字如水滴坠落,“牛”字似牛头垂首,仿佛能看见三千年前的贞人手持青铜刀,在甲骨上郑重刻下神谕的瞬间。这些文字不仅是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文字之根,更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信神敬鬼”却又务实高效的古代王朝。</p> <p class="ql-block">商代甲骨文本质上是商王及贵族的“占卜记录”,通过灼烧甲骨产生的裂纹来“解读”吉凶,因此内容多与占卜目的紧密相关,是研究商代历史、社会结构和文化信仰的核心资料。</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本质是“占卜档案”,书写的核心目的是记录王室占卜的全过程,供后人查阅或作为对祖先、神灵的“汇报”。商代的甲骨占卜是一套严谨的仪式流程,主要通过灼烧甲骨产生的裂纹来“解读”吉凶,整个过程可分为准备、占卜、记录、验证四个核心步骤,具体如下:1,准备:占卜用的甲骨主要来自龟甲和兽骨。龟甲需锯掉边缘、打磨平整;牛肩胛骨则要削去骨臼和突出的脊骨,使其便于灼烧和观察。在甲骨背面预先钻出或凿出一排排整齐的“钻凿”:这一步是为了让甲骨在灼烧时更容易产生裂纹。2. 占卜:确定占卜主题后,占卜者(贞人)用燃烧的火把或炭块灼烧甲骨背面的“钻凿”处。高温会使甲骨受热不均,正面随之产生裂纹,称“兆纹”,据说听到“卜”一声为完成,所以有“占卜”之名。商王或贞人根据兆纹的形状、方向、长短来判断凶吉。3. 记录阶段:刻写卜辞。占卜结束后,贞人会在甲骨正面(兆纹附近或空白处)用青铜刀刻写占卜的相关信息,即“甲骨文”。4. 验证阶段:补刻验辞。如果占卜的事情有了结果,会在原甲骨上补刻“验辞”,记录实际发生的情况,验证占卜是否应验。这一步让甲骨成为“占卜档案”,供后续查阅。</p> <p class="ql-block">在河南安阳,有一座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字记忆与文化传承的殿堂——中国文字博物馆。它不仅是我国唯一一座以文字为主题的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学术研究、社会教育和文化交流为一体的国有国家一级博物馆,更是中华汉字文化的科普中心、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以及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是一座连接古今、传承文明的文化宝库。踏入中国文字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达18.8米的字坊,其造型巧妙地提取了甲骨文、金文中“字”的形态,上面装饰着殷商青铜器常见的饕餮纹,古朴而庄重,仿佛在诉说着文字的古老历史,是博物馆的标志性建筑,引领着人们开启这场文字探索之旅。</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主体建筑更是独具匠心,其造型取自殷商象形文字“墉”字,浮雕金鼎,饰以饕餮纹、蟠螭纹,重现了殷商宫殿四阿重屋的特色,彰显出浓厚的历史韵味。</p> <p class="ql-block">在汉字公园,“汉字之源”“汉字之变”“汉字之趣”“汉字之美”“汉字之韵”“汉字力量”六个汉字文化展示园地与博物馆主体建筑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漫步其中,绿水环绕,林木葱茏,人们可以在自然的氛围中感受汉字的魅力,了解汉字的起源与演变,体会汉字在不同领域的趣味应用,欣赏汉字书法、诗词的韵律之美,领悟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p> <p class="ql-block">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展览内容丰富而精彩,以中国文字发生和发展的历程为主线,以出土的文字文物为支撑,充分运用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全面展示了文字的起源、发展、演变和传播历程。</p> <p class="ql-block">“中国文字发展史”基本陈列则详细梳理了从甲骨文到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字体的演变过程,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文字的风貌与特点。</p> <p class="ql-block">除了展示汉字的发展历程,博物馆还设有“汉字民俗”“字书琼林”“书苑英华”“字里乾坤”等专题展区。</p> <p class="ql-block">中国文字博物馆不仅是文物展示的场所,更是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p> <p class="ql-block">中国文字博物馆,宛如一部生动的史书,每一件文物、每一个展览、每一次活动,都在诉说着文字的故事,传递着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汉字不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纽带,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记忆与智慧传承。</p> <p class="ql-block">在文字博物馆,看到这一幕,九月清晨的光,没有一点寒意,孩子踮着脚,影子和鸽子的影子,在地上轻轻晃。老人蹲着,目光和孩子的目光,都粘在那只灰羽的生灵上。鸽子不躲,慢悠悠踱步,像在赴一场无声的约。孩子的世界里,这是会飞的奇迹;老人的目光中,或许藏着旧时光的鸽哨响。风从柳梢滑过,没惊扰这一幕——人与自然,最温柔的相遇,不过是彼此愿意停下,看一眼,让平凡的瞬间,开出小小的、暖人的花 。</p> <p class="ql-block">探秘殷墟王陵:解码殷商文明的地下史诗。</p> <p class="ql-block">在河南安阳的洹水之滨,一片沉默的土地下埋藏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核心——殷墟王陵遗址。这里是商王及其家族的墓葬区,也是展现殷商王朝礼制、工艺与权力结构的“地下博物馆”,每一寸黄土都凝结着3000多年前的文明密码,诉说着那个青铜时代的雄浑与神秘。</p> <p class="ql-block">这片沉默的土地,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早期记忆。殷墟王陵遗址以其恢宏的规模、丰富的文物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向我们诉说着商代文明的辉煌与神秘,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读懂文明的传承与力量。</p> <p class="ql-block">殷墟王陵遗址位于殷墟西北部的武官村北地与侯家庄一带,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是殷墟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34年首次大规模发掘以来,这里先后发现了13座大型商王陵墓、2000余座陪葬墓和祭祀坑,出土了司母戊鼎(后母戊鼎)、牛方鼎、鹿方鼎等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为我们揭开了殷商王朝的神秘面纱。</p> <p class="ql-block">在众多出土文物中,司母戊鼎无疑是“镇馆之宝”般的存在。这座重达832.84公斤的巨型青铜器,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古代青铜器,其铸造工艺代表了商代青铜技术的巅峰。</p> <p class="ql-block">鼎身纹饰以饕餮纹为主,辅以云雷纹和蟠龙纹,庄重威严,鼎腹内壁铸有“司母戊”三字铭文,记载了商王为祭祀母亲戊而铸造此鼎的史实。它不仅是一件实用的礼器,更是商王权力与孝道观念的象征,展现了商代“器以载道”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殷墟王陵遗址的价值,早已超越了地域与时代的界限。它证实了中国早期国家——商王朝的存在,填补了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重要空白,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提供了坚实的考古支撑。1961年,殷墟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殷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成就。</p> <p class="ql-block">在河南安阳洹水的另一端,一座沉睡三千年的文明圣殿静静矗立。这里是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更是汉字的诞生地、青铜文明的巅峰舞台。</p> <p class="ql-block">漫步其间,每一寸黄土都沉淀着华夏文明的基因密码,每一处遗迹都在诉说着商王武丁与妇好的传奇,甲骨卜辞的神秘刻痕与青铜礼器的庄严纹饰,共同编织出中国早期国家的壮阔图景。</p> <p class="ql-block">遗址中最令人动容的,当属妇好墓的发现。作为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不仅是一位王后,更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女将。她的墓葬保存完整,出土了青铜器、玉器、骨器等1928件珍贵文物,其中“妇好鸮尊”造型雄浑、纹饰精美,成为商代青铜艺术的代表作;大量的兵器与象征军事权力的钺,印证了她“女战神”的传奇身份。</p> <p class="ql-block">墓中还出土了刻有“妇好”铭文的器物百余件,让这位三千年前的女性形象变得清晰可感。妇好墓的发掘,不仅填补了商代历史的空白,更让我们看到了商代女性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以及王室成员生前死后的奢华与荣耀。</p> <p class="ql-block">如今,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已成为一座立体的文明博物馆。漫步在复原的宫殿基址间,触摸着历经岁月沧桑的甲骨,凝视着纹饰精美的青铜礼器,仿佛能听见三千年前的钟鼓之声在耳畔回响。这里不仅是考古学家的圣地,更是每一位中国人追溯文明根源的精神家园。它向世界证明,中华文明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字体系,有着绵延不绝的文化基因,有着早在三千年前就已成熟的国家形态与礼乐文明。</p> <p class="ql-block">三千年的风沙未能掩埋它的光芒,时光的流逝反而让它的价值愈发璀璨。殷墟宫殿宗庙遗址,这座矗立在洹水之畔的文明圣殿,不仅见证了商代的鼎盛与繁华,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它提醒着我们,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并非一句空话,而是由这些实实在在的遗址、文物与文字共同书写的壮阔史诗。在这里,每一片甲骨都在诉说历史,每一块基石都在见证文明,而这份跨越三千年的文明传承,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p> <p class="ql-block">在宫殿宗庙遗址中,祭祀坑与甲骨窖穴的发现,为我们打开了了解商代社会的另一扇窗。商代人崇信鬼神,祭祀活动极为频繁,遗址中分布着大量用于祭祀的坑穴,里面埋葬着人、兽骨骼,甚至还有青铜礼器,这些遗存是商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生动见证。而1936年发现的YH127甲骨窖穴,一次性出土甲骨17096片,更是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这些甲骨上刻满了古老的文字,内容涵盖祭祀、战争、农业、天文等方方面面,记录了商王对鬼神的询问与人间的百态。正是通过对甲骨文的解读,我们才得以确认“殷墟”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商墟”,让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向前推进了近千年。</p> <p class="ql-block">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的价值,早已超越了地域与时代的界限。1961年,它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它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是刻在华夏儿女血脉中的文化记忆,更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早期文明辉煌成就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当暮色为安阳的老街披上蓝紫色的轻纱,钟楼便成了夜色里最温柔的坐标。这座矗立在老城中心的建筑,不知看过多少日月更迭,而当华灯初上,它便卸下白日的沉静,在灯火中晕染出一幅古今交织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夜色中的钟楼边上的建筑被暖黄的灯光勾勒得愈发清晰,飞檐翘角,青砖黛瓦在夜色里沉淀出温润的质感,檐下的风铃偶尔轻响,像是在与过往的时光对话。</p> <p class="ql-block">楼下的街巷渐渐热闹起来,夜市的烟火气混着晚风漫开,叫卖声、笑语声与钟楼的轮廓相映,生出一种踏实的人间暖意。</p> <p class="ql-block">安阳的夜,因钟楼而多了几分韵味。它不是最耀眼的风景,却用千年的沉静,将岁月的温柔与人间的热闹,都酿成了夜色里最绵长的歌。</p> <p class="ql-block">暂短的安阳之旅结束后,我们沿着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到了山西平顺,这是一条宛如巨龙盘旋在南太行的巍峨群峰之间的天路。它起始于林州太行大峡谷内,山路蜿蜒于海拔1000多米的山腰之间 ,当云雾升起时,这条路就象一条腾空于天上的路,串联起了南太行的众多精华。我们乘车游走于此,仿佛置身于百里画廊,深邃的峡谷、直立的岩壁,构成了大气磅礴的国画山水长卷,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天路终点是虹梯关,全长30多公里,它盘绕在山巅,呈多个“之”字形。据说这条由当地村民在原村支书带领下历时4年一斧一凿修建而成的道路,不仅是村民的出行通道,更是他们艰苦奋斗精神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探秘虹霓村:悬崖上的千年瑰宝。虹霓村,坐落于山西省平顺县虹梯关乡,海拔约1300米 ,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悬崖上的古村落”。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渊,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无与伦比的险峻之美。</p> <p class="ql-block">站在远处眺望,整个村子仿佛是从悬崖绝壁上生长出来一般,与周围的山川融为一体,刀削斧劈的悬崖、飞流直下的瀑布,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山水画卷,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p> <p class="ql-block">虹霓村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建筑,还在于它的自然风光。村前的虹霓河清澈见底,河水潺潺流淌,仿佛一首悦耳的乐章。当夏季河水大涨之时,河水从悬崖的折断处倾泻而下,形成落差80余米的壮观瀑布 。水雾升腾,在阳光的折射下,幻化成一道道绚丽的彩虹,这也是虹霓村名字的由来。瀑布下是深邃的虹霓峡,两岸绝壁对峙,谷底清泉迸流,行走其间,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让人陶醉不已。</p> <p class="ql-block">沿着曲径通幽的小巷前行,脚下是青石板铺就的小路,岁月的磨砺让它们变得光滑而温润。两侧是用石头垒砌而成的房屋,石板做屋顶,石块筑墙壁,质朴而自然,每一块石头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这些建筑就地取材,不仅彰显了先辈们顺应自然的智慧,更与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形成了虹霓村独特的景观风貌。</p> <p class="ql-block">虹霓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代时期,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沉淀下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走进村子,仿佛踏入了一条时光隧道,古老的气息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近年来,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旅游业的发展,虹霓村逐渐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