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记忆:百年古渔镇东沙之十三:古渔镇的古井潭

豫浙

<p class="ql-block">据史书记载,古时候东沙居民的生活用水主要依赖于大岭下的老河、新河、泥井以及沙河口的几口古井。《岱山镇志》志水篇中记载:“食水河:东沙角大河在大岭下,约三亩零转方。居民千余户,食水皆取汲于此。咸丰二年壬子年开掘,故一名壬子池。嗣后户口日增,人烟稠密,仅恃一河时虞不给。光绪三十年甲辰,镇人孙以能慨出己资,於大河之旁购民田一方,计一亩五分零,开凿新河,便民取水,自是东沙角无水荒之患矣。”</p> <p class="ql-block">东沙古井中,有一口被载入《岱山镇志》的古井,曰:“又大岭下有泥井一口,水甚佳,井不深,虽久旱,不干。”此井位于大岭墩下老窑厂对面,史书称其为“泥井”,而今石碑上则书为“义井”。</p> <p class="ql-block">2007年秋,东沙社区管委会在义井旁立碑公告,以确保井水清洁:</p><p class="ql-block">1、取水时尽量避免污泥和杂草带入井内,更不能将脚浸在水中汲水;</p><p class="ql-block">2、不能在井旁周围洗涤衣服被单等污秽物件,以防脏水倒流渗入井内,亦不能用不清洁的盛水器皿到井中舀水;</p><p class="ql-block">3、劝阻儿童不要在井边或下井玩耍,避免出意外事故;</p><p class="ql-block">4、要求居民们务必自觉遵守上述规定,并相互监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沙社区管理委员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〇〇七年秋吉日</p> <p class="ql-block">沙井位于东沙古渔镇运动路二弄,井旁立有一块石碑,但因年代久远,石碑已严重风化,字迹模糊难辨,足见其历史之悠久。如今,沙井已被列为“岱山县三类历史保护建筑”。</p><p class="ql-block">沙井背靠的山名为沙山,原来山上尽是沙子与乱石坟岗。据老一辈人讲述,沙山曾是日本鬼子枪杀游击志士的地方,如今沙山已建满民居。沙井之名或许正源于此。此井曾是附近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源,干旱时节,人们二十四小时彻夜排队取水。井底有一平方多的小井,人们坐在小板凳上,用竹勺或葫芦瓢一瓢一瓢地舀水,哪时稀见铁皮水瓢,不锈钢水勺更是极为罕见。百年来,取水者不断刮擦井底石面,竟使石头变得光滑,刮水的地方凹陷,留下深深岁月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沙井旁的石碑早已风化,碑文模糊不清,仿佛在默默诉说着一段被遗忘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在东沙古渔镇运动路39号前,有一口古井,位于潘家院子旁,当地人称之为“潘家井潭”。此井是否为潘家所凿,已无从考证。我们前去探访时,潘家人称此井已有一百七十余年历史,至今仍保护完好,也成为东沙古渔镇饮水文化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位于东沙沙河路35号旁的深井,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备战井潭”。此井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备战备荒为人民”时期政府所凿,当时东沙共打了多口备战井,其中一口位于大岭墩路边,另一口则在东沙汽车站对面的山腰上。此井初建时采用压水方式取水,后因地处居民区,使用频繁,遂改为如今样式,以方便群众取水。备战井潭虽非古井,却是那个特殊时代的产物,曾为居民生活用水提供了极大便利,缓解了用水紧张。如今,虽已过去六十多年,它依旧静静伫立,见证着一个时代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我们年轻时,家中用水皆需从河、井中取水肩挑回家,因此节约用水无需宣传,稍有浪费,长辈便会责备。那时,若后生看上哪家姑娘,第一件事便是将姑娘家的水缸挑满水,以博得其父母欢心,这也让姑娘的兄弟乐不可支。</p><p class="ql-block">河边井边,曾是东沙古渔镇热闹的地方。晴天时,家家户户挑着水桶、脚桶和衣物前来洗涤,人们一边洗涤,一边聊天谈笑。夏日傍晚,五点下班后,沙河路、运动路、沿河路等街道上,脖子挂一条毛巾、赤膊挑水的男子络绎不绝,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然而,随着自来水入户,洗衣机普及,这些热闹景象已不复存在,古井与古河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成为岁月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