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教授关东行(四):历史烟火与青山绿水的邂逅—— 一座边城的血火涅槃与晴澜重生

苏南

<p class="ql-block">赴边城·千里江山入画屏</p><p class="ql-block">6月25日,晨起云幕低垂,汽车穿行于长白余脉的翡翠长廊。浑江碧水时隐时现,层叠梯田如大地五线谱掠过窗棂。大约4小时车程,恰似翻阅一册关东史诗——从辉南火山秘境到鸭绿江畔的文明摇篮,集安的青灰色城堞已在烟岚中浮现。 </p> <p class="ql-block">古城集安,原名辑安,语出《史记·司马相如传》“辑安中国”,取“和安”之意。1965年,改辑为集,意“集体、安宁”。<span style="font-size:18px;">隶属于吉林省通化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东南与朝鲜隔鸭绿江相望,边境线长203.5公里,是我国对朝三大口岸之一;西南与辽宁省接壤,北与通化市接壤。素有“东北小江南”之称:</span>小桥流水、黛瓦白墙、荷风满塘,处处透着北地难得的精致江南风,安宁娴静。20多万人口, 26个民族,在天地万物与小气候的馈赠与滋养中,日享江上清风,月赏山间明月,生活何其宁也。</p> <p class="ql-block">高丽火盆·青铜鼎镬烩千年</p><p class="ql-block">午时暖意盈门,陶炭炉上高丽火盆正沸。高丽火盆是吉林省通化集安市特有的美食,起源于高句丽时期。其以炭火加热的平底火盆为容器,强调食材优中选优和火候把控。牛肠弹韧、米肠糯香、五花肉脂润如琥珀,佐以野苏子、辣酱与泡菜,在青铜盆内煅烧出中朝边境的味觉图腾。老教授们围炉举箸,舌尖漫卷起高句(gōu)丽(lí)牧猎民族的豪迈薪火。 </p> <p class="ql-block">街拍(吉祥摄)。集安火盆街‌是以高句丽文化及火盆元素为主的景观,街道两旁的店铺和摊位展示了当地独特的传统文化和艺术。皆具美食聚集与文化体验。</p> <p class="ql-block">王城遗址·石垒苍穹刻霸图</p><p class="ql-block">午餐后,信步斑驳石垣,抚过公元3世纪的楔形垒石,耳畔似闻战马踏碎汉玄菟郡的蹄声。丸都山城残壁如巨龙骨脊,拱卫着曾媲美长安的东北亚霸都。好太王碑,矗立荒野的6米巨碣,以1775个汉字铭刻第19代王的征伐史诗。尽管碑文漫漶,却犹见广开土大王剑指辽东的枭雄气魄。</p> <p class="ql-block">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碑(简称“好太王碑”)是高句丽第19代王好太王的纪功碑,由第20代王长寿王于414年立,现存于吉林省集安市太王乡。作为现存最早且文字量最大的高句丽金石文献,1961年与洞沟古墓群同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入选国家首批古代名碑名刻名录。</p><p class="ql-block">碑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记述高句丽始祖邹牟王神话及王位传承;第二部分详载好太王征伐百济、新罗、倭寇等战役与军事成果;第三部分规定守墓烟户来源和管理制度,明确“不得更相转卖”等规则。历经1965年化学封护、1977年石坛加固及1982年碑亭修建等保护工程,该碑为研究高句丽政治军事、丧葬制度提供独特史料。(摘自网络介绍)</p> <p class="ql-block">好太王碑拓本</p> <p class="ql-block">高句丽第19代王好太王陵。</p> <p class="ql-block">长寿王陵</p> <p class="ql-block">国门凭栏·江流千古照肝胆</p><p class="ql-block">「集安」二字,重若玄圭。这世遗古都,曾托起汉唐时高句丽705载的王朝星轨——19代王在此逐鹿辽东,425年国都的夯土仍在地下奔涌。而今,当我们立于鸭绿江国门的玻璃廊桥,看界碑肃立,钢铁拱门如银鹰展翼劈开云层,忽然彻悟:山水、火盆、古垣、野参,不过是集安的皮相。真正的宝藏,是温婉山河永远饱润的那腔热血!</p> <p class="ql-block">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0月,彭德怀司令员率部队跨过鸭绿江,开始了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战争。了解这一历史背景后,站在鸭绿江国门景区里,更能感受到75年前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强大气势。</p> <p class="ql-block">“中朝界江”的鸭绿江沉静地流淌着。据说鸭绿江的名字出自《新唐书》:“有马訾水出之白山,色若鸭头,号鸭渌水。”而眼前的水正如野鸭头一般,江水碧绿,泛着荧光,让人向往。(注:訾,读音为zī 或zǐ。本义是指“就餐”,引申义为“嘴边”、“鼻前”。 读作zī 时,作动词。)</p><p class="ql-block">江对岸,群山连绵,属于朝鲜境内的楼房低矮朴素,炊烟散淡,像静止的水墨画。一辆红色卡车缓缓行驶,打破一片静谧。</p> <p class="ql-block">75年前,志愿军战士正是从这里出发,兵分两路,跨越铁路桥,踩踏水下桥,渡江直扑朝鲜东线,为抗美援朝战争立下赫赫战功,这里因此也成为“抗美援朝第一渡”。</p> <p class="ql-block">下解放桥头堡旧址修建于1938年,东北沦陷时期曾是日本在东北沦陷时期为掠夺资源、连通我国东北与朝鲜半岛的陆路交通而修建的监察与防御设施,高15.6米。抗美援朝期间,这座桥头堡曾被美国飞机轰炸,外墙上的弹洞痕迹依然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第一渡文化廊道</p> <p class="ql-block">中朝友谊源远流长(吉祥摄)</p> <p class="ql-block">中朝集安满浦界河公路大桥</p> <p class="ql-block">高高耸立的国门。她是我国唯一有铁路、公路两座口岸的一座国门。</p><p class="ql-block">国门一旁有对抗美援朝战争详细的文字和图片介绍。抗美援朝期间,集安是战争的最前沿城市,老百姓全部动员,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成为前线强有力的后方保障。</p> <p class="ql-block">铁路大桥全长将近600米,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志愿军战士通过这里渡过鸭绿江,在丹东遭到轰炸后,大桥也是多个主力部队的重要通道。</p> <p class="ql-block">鸭绿江的碧波,记得所有重量。这山河饱润的热血,是回望抗美援朝历史,读懂中华今日何以盛世的历史廊道。当您倚在集安国门的玻璃栈桥,看钢骨拱门如银鹰镇守疆域,界碑在暮色中泛起冷光—— 请把目光投向江水深处: 那里沉睡着1950年的风雪,就在这座青山环抱的小城,父亲将最后的玉米饼塞进儿子行囊,新婚妻子剪下辫子缠住丈夫的枪管 ,十六岁少年咬破手指在军旗按下血印,集安儿女用血肉在江上筑桥:700颗心跳撞响出征鼓 ,512道背影没入三千里火海 , 214座衣冠冢终年飘着纸灰。当夜航船拉响汽笛掠过江心,214颗星辰倒映在水中—— 他们以骨为樯,终让集安成为不熄灯火的和平港湾。</p> <p class="ql-block">羊鱼石暮色·虹桥飞渡岁月鎏</p><p class="ql-block">傍晚,乘车至鸭绿江羊鱼石景区。夕晖熔金,羊鱼石卧波如巨鲤溯游。鸭绿江澄澈似琉璃,对岸青山田舍晕染霞光,宛若一幅未干的水彩。忽有淡彩虹凌空舒展,一端轻点碧波,一端漫染「石来运转」的朱砂题刻——镜头于此温柔定格: 笑靥倚石沐虹霓,江风拂鬓,云锦披肩,身后异国的苍翠化作静谧诗行。 此刻,七十五年烽烟已淬成江畔星火,唯听水声吟诵: 石转时移,长虹所至皆是家国晴澜。</p> <p class="ql-block">羊鱼头的名字来自于江上的一块有趣的岩石,涨水时上半身像一只羊头,落水时下半身又像一条无头的鱼,当地人便把这块岩石形象地称为“羊鱼头”。 传说黄海里有个黑鱼精的妖怪看好这方宝地,来到这里残害生灵。有个猎户叫阿黑,曾救过一只小仙羊,小仙羊为报答阿黑,告诉他黑鱼精喜欢吃动物的肠子。乡亲们依计而行,将灌满生石灰的家畜肠子作为诱饵扔进江里,待黑鱼精吃后昏死过去,就把它身上浇上石灰水,让黑鱼精化为石头。没想到还没浇完,黑鱼精魔力大发,和阿黑打到了一起,眼见着黑鱼精占了上风,小仙羊一下骑到黑鱼精身上,让阿黑快点浇石灰水,阿黑就把一桶石灰水泼向了小仙羊和它控制下的黑鱼精,从此,小仙羊和黑鱼精化作了一整块石头,形成了今天的“羊鱼石”。(摘自网络介绍)</p> <p class="ql-block">石来运转:商老师杰作</p> <p class="ql-block">鹧鸪天·羊鱼石彩霓</p><p class="ql-block">笑倚江石沐彩霓, </p><p class="ql-block">风梳云鬓晚凉披。 </p><p class="ql-block">霞裁半匹鲛绡帔, </p><p class="ql-block">山拓千行异域诗。 </p><p class="ql-block">石转瑞,世清怡,</p><p class="ql-block">晴澜漫浴海东陲。</p><p class="ql-block">长虹贯处烽尘靖, </p><p class="ql-block">九域共纫无恙衣。</p> <p class="ql-block">篇尾图片:吉祥老师杰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