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五篇 中国汉字传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十一章 丁公陶寺收官岳石</b></p> 中国汉字的原始形态,早期符号的两大系统——刻划符号(指事)和图形符号(象形)的故事,已经进入到收官的篇章。自偃师二里头刻符(距今3800年)到安阳甲骨文问世(距今3300年),这五百年之间考古出土的古文字证据不多,代表性的有山东邹平丁公遗址陶文一块,河南二里岗出土的商代牛肋骨刻辞一块,山西襄汾陶寺遗址陶文两个字,以及山东桓台岳石文化两件刻有早期甲骨文的卜骨,且尚未被释读。五百年间中国汉字究竟是如何从刻划符号转变到成熟文字,至今依然笼罩在神秘之中。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二里头刻符到殷商甲骨文</h5> 丁公陶文要从原二里头考古队队长许宏的一段回忆说起。 1991年秋,时任山东大学助教的许宏,协助领队老师栾丰实,带领主要由大学生和民工组成的山东大学考古实习队,对在山东省邹平县苑城乡丁公村东的丁公遗址进行第二次大规模的发掘。丁公遗址与著名的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相距不远。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栾丰实主持丁公遗址的考古工作</h5> 考古队的师生们裹着棉衣,在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古城址的冻土上挥动洛阳铲(一种截面呈半圆形的钢铲,传为河南洛阳附近村民李鸭子发明)。探铲起落间,古老的城墙基槽如大地血脉般逐渐显露。经许宏们勘探和发掘得知,该城址平面略呈方形, 面积达10余万平方米。龙山文化制陶术发达,陶器的基本特征是“黑、光、亮、薄、轻”。因为薄而易损,每一个丁公龙山文化的灰坑里,都发现了很多陶片。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考古队员手持洛阳铲进行钻探</h5> 经过几个月的连续发掘,进入室内整理阶段,巨大的奇迹突然发生。正在协助工作的丁公村民工小董姑娘走进工作站,说她在给陶片作记录登记时,发现这片出土于H1235灰坑的陶片上刻着一些不认识的道道。“文字?!”考古队员几乎兴奋得要喊起来。著名的丁公陶文在土堆里沉睡4000多年后就这样在不经意间重见天日。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邹平丁公陶片</h5> 这是一块上大下小的四边形陶片,长4-7厘米余,宽3厘米余。在陶片磨光的一面上刻有5行11个互不相连的刻符,笔画比较流畅,个个独立成字,刻写也有一定章法,像是陶器烧成以后刻上去的。亮瞎眼睛的奇迹是,虽然11个刻符与以往其他遗迹出土的刻符外形不太一样,但它们显然已经脱离了刻划符号和文字画的阶段,似乎是一组连字成句的文字,全文很可能是一个短句或辞章。栾丰实老师后来描述他当时的感觉是“我都来不及兴奋,就觉得心里头沉甸甸的”。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丁公陶符拓片</h5> 当碳14测年定格在距今4100-4200年之间,排除了后人“造假”的嫌疑。陶片被送抵济南后,又被送至北京,请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进行鉴定。山东刘敦愿教授举着放大镜,镜片几乎贴上陶体:“此非图画,乃句读分明的词章。”北京严文明教授抚着拓片沉吟:“笔画连贯如笔走龙蛇,定是较为成熟的文字体系。”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教授认为:“邹平丁公的陶片文字或者就是当时的俗体。”古文字学家王晖教授则认为,连字成句是文字正式形成的判定标准,龙山时代是中国文字形成的时代,丁公陶文显然是这个群星璀璨苍穹中那些最耀眼的星斗中的一颗。国家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断言:“由于这个发现,一下子就把我国文字出现的时间往前推了八九百年。”可惜丁公遗址发现的陶文只有一片,是个孤例。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丁公遗址出土的龙山文化陶器</h5> 如果1990年代初期丁公陶文的发现在当时还属孤证的话,那么在郑州二里岗“亳都”出土的一块商代早期牛肋骨刻辞,就是文字正式形成的第二则例证。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商汤灭夏之后,随即返回亳都建立商朝。从商汤至仲丁,商朝10位君王都立都于亳。但是亳都所在何地,古今学者众说纷纭。1951年,在河南郑州发现一座大型的商代早期遗址——二里岗文化遗址(距今3620年左右)。通过二里岗遗址的“夯土层”,人们惊奇地发现,这里组成了一座规模巨大的近似长方形的城垣,即郑州商城,合围面积约300万平。最有特色的一处宫殿遗址,东西长65米,南北宽13.6米,是一座带有回廊的“四阿重屋”式建筑,与《考古工记》载的“内有九室,九宾居之;外有九室,九师朝焉”的亳州建筑极为相似,但无法确定这里是否就是商都。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郑州商代遗址博物院</h5> 1953年,在二里岗发掘工地采集到了一片仅有十余个刻符的牛肋骨残片,牛肋骨两端残缺,残长7.3厘米、宽3.8厘米、厚0.3厘米,上面“有十四处经过刻工,刻字较殷商甲骨文字稍浅而略粗”,表现出原始契刻的特点。经过著名文字学者陈梦家辨识后认为共有10个甲骨文,即“又口(未辨识的字)羊,乙丑贞,及孚,七月”,但陈以为这仅仅是古人的“习刻”,并没有包含什么特别的历史信息。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里岗出土的牛肋骨刻辞</h5> 到了2003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李维明再次研究这片牛肋骨,他突然发现,骨片上应该是11个字,而不是之前认为的10个字,正确解读应该是“又乇土羊,乙丑贞,及孚,七月”。他补充识出的是一个“乇”字,而“乇”是“亳”的商朝早期写法,全句意思是“卜问在亳献羊可否”。一字之差,无疑证实二里岗遗址——郑州商城就是商汤亳都。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维明</h5> 此外,在帝尧都城陶寺遗址里出土的朱书文字是文字正式形成的第三则例证。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自1975年开始,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开始进行大规模发掘。考古队员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与之相匹配的王墓、气势恢宏的宫殿、独立的仓储区、官方管理下的手工业区等。陶寺城址内出土了陶龙盘、大石磐、玉器、彩绘木器等精美文物,年代距今约4300年-3900年。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陶寺遗址博物馆</h5> 世界最早的观象台——陶寺观象台位于陶寺遗址的东坡沟村,整体有三层的夯土构造,形成了一个直径近50米的半圆形平台。在平台的顶端,有一个半圆形的观察站,以此为中心,有13个土坑从西向东呈扇形分布。这个平台曾经有13根压实的土柱,古人通过两柱间的观察,能看到东方的塔儿山的日出,根据阳光带来的影子,可以推算出一年的12个节气。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陶寺遗址世界最早的观象台(复原图)</h5> 许多专家提出,陶寺遗址就是帝尧都城所在,是比二里头更早的“中国”。目前能解释陶寺为尧都的最有力证据,就是陶寺遗址所发现的“文字”。1984年,考古发掘者在一片扁陶壶残片上发现用毛笔书写的两个红色字(朱书)。其中左侧朱书的“文”字与甲骨文、金文中的“文”一脉相承,这在学界已基本形成共识。右侧朱书是“邑”、是“唐”,还是“尧”?学界尚未达成共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何驽研究员将原来被看作两个符号的朱书视为一个字,认为其字符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是有转角的“土”字,中部为一横画,下部为“卩”字,合起来就是古“尧”字。这样一来,朱书文就被释读为“尧”,陶寺遗址是“尧都”就可以被着实。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朱书文陶扁壶</h5> 中国文字正式形成的最后一则例证在山东淄博市桓台博物馆,两枚远古时期的兽骨静静地“躺”在陈列室里。专家们认为,这两枚看似不起眼的兽骨上的刻划符号是与殷商甲骨文大体同期的甲骨文。 这两件甲骨文出土于桓台县史家村西南岳石文化遗址。遗址中心原为一高埠,南北长500米,东西410米,面积约20万平方米。遗址共出土陶器、铜器、石器、蚌骨器、玉器、卜骨、卜甲500余件。据遗址出土青铜礼器、玉器和祭祀区分析,此地可能是一处商代贵族墓地。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淄博桓台博物馆</h5> 史家遗址出土的这两片兽骨,经碳14测定年代为岳石文化晚期(距今3500年)。兽骨均系羊肩胛骨,未有任何修整的痕迹。两片羊肩胛骨均已残破,大部分兆纹已失,仅留部分刻纹,刻文刻划较深,刀痕明显,残断处仍留有烧灼痕迹。既经烧灼,知是卜骨,上刻文字就是早期甲骨文,可称为卜辞。它比安阳殷墟甲骨文时间上至少提前了300多年,但它的意义目前仍未得到准确、详细的解释。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桓台岳石甲骨文卜辞</h5> <h3><b>行文至此,中国古老的原始文字(刻划符号或图形符号)已然历经了5500个春华秋实。自贾湖刻符一声初啼,双墩刻符东方微笑,仰韶刻符开创先河,大汶口图五峰托日,龙山刻符半遮掩面,良渚图符先民捕虎,二里头刻符最早中国,丁公陶符耀眼之星斗,二里岗牛骨证实亳都,</b><b style="color: inherit;">陶寺朱书证实尧都,直到岳石最早甲骨卜辞,“一篇读罢头飞雪”。我们的故事也即将结束对古老原始文字进程的讲述,即将进入到中国汉字的成熟阶段——殷商甲骨文的下一篇章。</b></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原始文字(刻划符号或图形符号)汇总</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古代原始刻符(图符)文字地区、年代分布表</h5>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dw0imor"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i> </i>世界文字传奇史话5-1丨一片甲骨震惊天下</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dxtaere"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i> </i>世界文字传奇史话5-2丨结绳刻契伏羲八卦</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0lg3fu"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i> </i>世界文字传奇史话5-3丨仓颉造字雨粟鬼哭</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82mw1f"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i> </i>世界文字传奇史话5-4丨安特生仰韶开先河</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beh31j"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i> </i>世界文字传奇史话5-5丨考古群英鏖战龙山</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gdjx5e"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i> </i>世界文字传奇史话5-6丨贾湖世界最古文字</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os9fij"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i> </i>世界文字传奇史话5-7丨双墩远古东方微笑</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y2azv5"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i> </i>世界文字传奇史话5-8丨二里头最早的中国</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zqquft"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i> </i>世界文字传奇史话5-9丨大汶口炮弹萌图符</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27tqf9"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世界文字传奇史话5-10丨良渚图符先民捕虎</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dpkmoh5"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i> </i>世界文字传奇史话丨总序 文字上下五千年</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