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妃墓记——2011年4月16日山东济宁援疆支教教师十人游

文飞成元

<p class="ql-block">一、赴约</p><p class="ql-block">喀什噶尔的清晨,六点三十分,太阳尚在天山背后酣睡。我们十名济宁援疆教师,把宿舍门轻轻带上,像怕惊醒仍在批改作业的红笔。院子里的桑葚树滴着夜露,小巴车的发动机却已在“突突”地咳嗽。司机艾力江用生硬的汉语说:“香妃墓,四十分钟。”他把最后一声“钟”字拖得老长,好像替我们伸了个懒腰。</p> <p class="ql-block">二、初入</p><p class="ql-block">车出喀什,绿洲像被沙漠一页页撕下的信纸,越写越短。忽然,一整片白杨林闪开,一座淡青色的穹顶豁然出现——阿巴克霍加麻扎,民间更愿意称它“香妃墓”。阳光在此刻恰好翻过云层,琉璃穹顶像被点燃的月亮,我们同时眯起眼,像被谁轻轻掴了一巴掌,却满心欢喜。</p> <p class="ql-block">三、听香</p><p class="ql-block">讲解员是一位维吾尔族姑娘,汉语带着香梨的甜味。她说,香妃本名买木热·艾孜木,传说体有异香,“不用玫瑰,不用薰衣草,她走过的地方,蜂蝶迷路”。同行的生物老师老周悄悄对我们说:“体香其实是微生物群落的独特代谢。”我们哄笑,却又觉得浪漫被解剖之后,仍是浪漫。</p> <p class="ql-block">四、摸砖</p><p class="ql-block">我们获准进入主墓室。幽暗里,只余呼吸与脚步的砂砾声。香妃的墓冢被五彩绸缎覆盖,一盏长明灯在玻璃罩里守着百年孤寂。我伸手触摸墓墙,砖面冰凉,像一块被岁月捂热的玉。指尖忽然传来极细的震动——或许是风,或许是无数前人指尖的余温。那一刻,我想到在英吉沙支教时,孩子们围着我,用黑亮黑亮的眼睛喊“老师”。那一声声呼喊,也是温的。</p> <p class="ql-block">五、合影</p><p class="ql-block">出门,阳光哗地泻下。我们十人在墓门前的白杨林里合影。树干上刀刻的维汉双文“到此一游”层层叠叠,像跨越世纪的批注。摄影师是路过的大学生,他按下快门时大喊:“山东的老师们,笑出孜然味儿!”我们于是笑得前仰后合——笑声里,有孔孟之乡的温润,也有戈壁风沙的粗粝。</p> <p class="ql-block">六、散场</p><p class="ql-block">回城路上,没人说话。车窗外,塔克拉玛干卷起一阵小旋风,像要把所有故事收进黄沙。老周忽然开口:“等这批孩子长大了,喀什会不会也有一条‘太白楼路’?”没人回答,却都笑了。司机艾力江拧开收音机,热瓦甫的弦音“叮叮咚咚”地淌出来,像替我们提前写下了答案。</p> <p class="ql-block">七、余味</p><p class="ql-block">夜里十二点,支教宿舍的灯一盏盏熄灭。我躺在床上,恍惚仍看见那座穹顶,像一枚倒置的星。香妃被流风与传说雕刻,我们被一群孩子雕刻;她留在墓冢,我们留在课堂——都是时间的微尘,也都是光的来处。</p> <p class="ql-block">次日批改作文,一个叫阿依古丽的女孩写:“老师昨天去了香妃墓,我希望他回来的时候,也带回一点香,这样,他的粉笔就不会被沙漠吸干水分。”我给她画了一颗星,评语只有一句:“已经带回了,就在你的句子里。”</p> <p class="ql-block">香妃墓的传说,其实是“历史”与“民间想象”交织出的双重叙事,大致可以分成“官方记录”和“喀什地方传说”两个版本。</p> <p class="ql-block">一、官方记录:容妃的一生 </p> <p class="ql-block">1. 历史上的“香妃”即乾隆帝唯一的维吾尔族妃子——容妃,维吾尔名“伊帕尔罕”(意为“香姑娘”)。 </p> <p class="ql-block">2. 乾隆二十二年(1757),她的家族配合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立功,随叔父、兄长入京,初封“和贵人”,累晋“容嫔”“容妃”。</p> <p class="ql-block">3. 她在紫禁城生活了28年,1788年病逝,享年54岁,金棺安葬于河北遵化清东陵裕妃园寝内。</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说,官方史料里,她从未归葬新疆。</p> <p class="ql-block">二、喀什民间传说:体香与归乡 </p> <p class="ql-block">1. 体香之谜</p> <p class="ql-block">传说伊帕尔罕“玉容未近,芳香袭人”,既不是花香也不是粉香,而是一种奇芳异馥。</p> <p class="ql-block">2. 拒辱殉节说(戏剧版)</p><p class="ql-block"> 另一种更传奇的说法:她原是回部酋长霍集占之妃,被俘入宫,心怀“国破家亡,情愿一死”之志,被太后赐死。 </p> <p class="ql-block">3. 万里归灵说(喀什流传最广)</p><p class="ql-block"> 传说乾隆皇帝不忍违其“落叶归根”之愿,暗中将真棺移出,由124人抬运,历时三年零三月,棺不落地,最终抵达喀什,葬于阿帕克霍加家族墓中;送葬驼轿至今陈列在主墓室一侧。</p> <p class="ql-block">为了掩人耳目,又做了一具假棺随正礼仪葬于东陵,因此喀什的“香妃墓”只是衣冠冢,但仍被当地人虔诚地视为“香妃”真身所在。</p> <p class="ql-block">三、建筑与仪式的“传说化” </p> <p class="ql-block">1. 闻香亭</p><p class="ql-block"> 景区内的“闻香亭”被附会为香妃常在此跳舞,舞时百花盛开、蝴蝶闻香而来。 </p> <p class="ql-block">2. 送葬驼轿</p><p class="ql-block"> 主墓室陈列的一乘旧驼轿,被导游称为“乾隆钦赐运灵之轿”,成为游客拍照最多的“圣物”。 </p> <p class="ql-block">3. 六万六千六百六十六人的送葬队伍</p><p class="ql-block"> 更夸张的民间数字:启程时六万六千六百六十六人,到达喀什仅剩六人,以凸显路途艰险与朝廷恩宠。</p> <p class="ql-block">四、小结</p> <p class="ql-block">• 真:乾隆确实有一位维吾尔族妃子容妃,葬在清东陵。</p> <p class="ql-block">• 幻:喀什“香妃墓”其实是阿帕克霍加家族麻扎,因容妃(香妃)是阿帕克霍加的重侄孙女,民间把对她的思念、对故乡荣耀的想象,全部投射到这座华丽的伊斯兰穹顶之下。</p> <p class="ql-block">于是,一座家族陵园,在口头传统与影视叙事的推波助澜中,成了“香妃归乡”的浪漫终点。</p> <p class="ql-block">香妃墓(原名“阿帕克霍加墓”)的建筑,是新疆境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伊斯兰家族陵园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历史和宗教价值。其特别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p> <p class="ql-block">1. 新疆最大的穹顶式伊斯兰建筑</p> <p class="ql-block">主墓室高达26米,穹顶直径17米,无梁无柱,仅靠砖砌拱券支撑,形成开阔的内部空间。穹顶上再建一座玲珑塔楼,顶部矗立一弯镀金新月,象征伊斯兰信仰,远远望去金光闪耀。</p> <p class="ql-block">2. 绿色琉璃砖外墙:350年不褪色</p> <p class="ql-block">整个主墓室外墙通体以深绿色琉璃砖贴面,间以黄、蓝、白等色瓷砖拼成植物纹、几何纹和阿拉伯经文图案。这些琉璃砖使用纯植物矿物颜料烧制,350余年仍色泽如新,在阳光照射下呈现“淡绿色宫殿”的视觉效果。</p> <p class="ql-block">3. 四角邦克楼与墙柱合一</p> <p class="ql-block">主墓室四角各嵌有一根直径3.5米的巨大圆形墙柱,柱顶再建小型邦克楼(宣礼塔),形成“塔柱合一”的独特结构,既强化了穹顶的稳定性,又赋予建筑以端庄、圣洁的仪式感。</p> <p class="ql-block">4. “镜池”倒影与泰姬陵式布局</p> <p class="ql-block">墓前设一方长方形镜池,将主墓与塔楼的完整轮廓清晰倒映,营造出与印度泰姬陵相似的对称水景效果,为伊斯兰陵园中罕见的中亚-南亚融合手法。</p> <p class="ql-block">5. 多功能建筑群:墓、寺、堂一体</p><p class="ql-block">陵园由五部分构成:- 门楼(蓝底白花硫璃砖镶面) </p><p class="ql-block">- 大、小清真寺(供祭祀礼拜) </p><p class="ql-block">- 教经堂(穹隆顶,讲经之所) </p><p class="ql-block">- 主墓室(家族合葬地)</p><p class="ql-block">整组建筑布局紧凑而层次分明,既满足宗教功能,又体现家族荣耀。</p> <p class="ql-block">附:细节看点速览</p> <p class="ql-block">元素 特色 </p><p class="ql-block">琉璃砖 绿、黄、蓝、白四色,手工拼花 </p><p class="ql-block">新月塔 镀金铜片,高耸入云 </p><p class="ql-block">墓冢 58座,香妃位于东北角,蓝花砖包砌 </p><p class="ql-block">门楼塔 两侧圆塔与门墙相连,伊斯兰典型“伊旺”结构 </p> <p class="ql-block">一句话总结</p><p class="ql-block">香妃墓以绿色琉璃穹顶、四角邦克楼、镜池倒影三大标志,把伊斯兰建筑的庄严、维吾尔工艺的华丽与中亚园林的静谧凝固成了一座“淡绿色宫殿”,成为喀什最耀眼的文化地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