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剑明散文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竹根雕的槎,横陈于案几之上,色泽赭红,纹理如岁月刻下的皱纹。我每每凝视,便觉那槎竟浮动起来,载着四位仙人,破开我斗室中的空气,驶向渺远的所在。</p><p class="ql-block">槎者,本是竹木之筏,后来竟也泛指舟船了。这槎的来历,大约是从《博物志》里游出来的,说是天河与海通,有人乘槎而至天河,遇织女牵牛。后来这槎便成了仙家渡具,载着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灵物,往来于云水之间。</p><p class="ql-block">这竹根雕的槎,设计极是巧妙。一边排着四个仙人:一个袒胸露腹的老者,举杯欲饮,想是醉了;一个仙童奋力划桨,却不知这槎原不必人力驱动;一个凝目远眺,似在搜寻彼岸;还有一个捧着什么物事,大约是仙家的点心罢。另一边则雕着藤条枝叶,绵延不绝,仿佛对岸的风景。这般布置,竟教人觉得槎正在行进,枝叶向后掠去,而仙人各司其职,浑然不觉已被凡人的目光捕获。</p><p class="ql-block">他们要去哪里呢?我想,仙人的行程原不必有终点。或许他们刚从王母的蟠桃会上辞别,带着几分醉意;或许他们正赶赴麻姑的寿宴,生怕错过了献寿的时辰;又或许他们只是漫无目的地漂流,一如世间的许多行旅。</p><p class="ql-block">这槎曾经过哪些地方?也许它驶过昆仑之巅,西王母在云端投下一瞥;也许它渡过弱水,三千弱水,此槎独不沉没;也许它曾在东海之滨停泊,与徐福的船队擦肩而过。那些仙人们,可曾俯视下界,看见过陈涉的"鸿鹄之志",看见过刘项的龙虎斗,看见过魏晋的风流,看见过隋炀帝的龙舟下扬州?</p><p class="ql-block">而今,这槎竟泊于我的案头。我家没有河道,只有自来水管中汩汩的清流;我家没有仙山,只有窗外钢筋铁骨的楼群;我家没有琼浆玉液,只有皖南桃花潭翟家的野山茶。然而这四位仙人却在此停驻,将我的陋室当作驿站。那醉眼朦胧的老者,莫非将我的台灯认作了明月?那划桨的童子,可是把我的书堆错看成波浪?</p><p class="ql-block">夜深人静时,我仿佛听见槎底有水声潺潺。那赭红的竹根上,渐渐渗出露珠——或许是仙槎带来的天河之水罢。我伸手欲触,却只摸到干燥的竹质。原来仙凡殊途,即使近在咫尺,亦如远隔星河。</p><p class="ql-block">次日天明,槎依旧静卧案头。四位仙人保持着亘古不变的姿态,而我却要挤入老者们免费的公交地铁,开始又一日尘世的休闲前行,如同乘槎的老仙家。出门前我回望一眼,恍惚觉得那槎上的枝叶轻轻摇曳,似在向我道别。</p><p class="ql-block">大约仙人终究要远行的。我的斗室,不过是一粒微尘,偶尔沾上了仙槎的轨迹罢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作者为江苏散文作家;江苏省委宣传部报刊文学奖散文一等奖获得者(同时获奖者:汪曾祺、朱苏进、杨苡、艾煊、忆明珠、叶庆瑞、夏坚勇);高校历史学教授;我国司法“文物鉴定”资质机构江苏格社艺术品鉴定评估有限公司创始人、名誉董事长;江苏省文物保护学学会创会副会长。由我国老一辈著名散文家刘白羽题写书名的《苏中船家》散文集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当文物遇上文学”系列写作对象大多曾经由南京市博物总馆、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等国家一级博物馆展出】</span></p> “当文物遇上文学”评论员点评散文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篇散文以一件清代竹根雕摆件为引,构筑了一个虚实相生的艺术世界。作者以"槎"为眼,将实物的工艺之美与想象的仙家之境巧妙缝合,展现出文人特有的审美情趣。</p><p class="ql-block">文章结构精巧,由实入虚,层层递进。开篇对竹根雕的写实描摹,已暗藏"浮动"的伏笔;继而考证"槎"的源流,为后文仙游作铺垫;中间对四位仙人的工笔刻画,与结尾的现代生活形成时空对撞。这种虚实相生的笔法,恰似竹根雕本身的工艺特色——在天然形态上施以人工巧思。</p><p class="ql-block">语言上,作者善用对比修辞。"浊流"与"天河"、"钢筋铁骨"与"仙山"、"冷茶"与"琼浆"的并置,凸显出仙凡殊途的怅惘。而"台灯认作明月"、"书堆错看成波浪"的妙喻,又将这种怅惘转化为会心一笑。</p><p class="ql-block">最妙的是结尾处"免费公交地铁"的当代注脚,将仙槎之游与现代人的日常并置,使古老的仙家意象获得了新的解读空间。这种跨越时空的想象力,正是此文最动人的艺术特质。全文不过千字,却完成了从工艺鉴赏到人生感悟的升华,堪称小品文的典范。</p> 文物名称:清代竹根雕仙人乘槎摆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