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东馆·玉石展

雲游昰方

<p class="ql-block">2025.7.20.下午在上海博物馆东馆二楼参观中国古代玉器展</p> <p class="ql-block">夏商西周玉器</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1世纪一前771年)</p><p class="ql-block">夏、商、西周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和实行礼治,沿袭史前文化并创新制作了系列化的玉礼器,逐步确立了系统的用玉制度。同时,佩玉获得较大发展,造型多为大自然中的动物或想象中的龙、凤等灵物,纹样变形抽象,组合繁复,是贵族阶层不可或缺的身份标识。尤其是西周时期以璜为主体的玉组佩,具有浓郁的等级色彩,与圭、璧以及青铜鼎、簋等一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礼器主体。</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玉礼器逐渐衰落,多种具有新造型、新寓意的玉器出现。在儒家"玉德"思想的助推下,由多件玉器灵活组合而成的组佩成为"君子"必备,玉带钩和玉剑具也逐渐增多,蕴含品行规范和道德教化的含义。纹饰方面,形体蟠曲或虬结交缠的各种龙纹流行,奇姿异态,自由浪漫,与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人龙纹玉饰</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玉柄形器</p><p class="ql-block">玉柄形器始见于夏,或与史前玉锥形器有渊源。柄形器的具体功能随时间发展而演变,目前主要有佩饰、石主(类似牌位)、祭神衹的裸( guan )礼用器等推测。</p> <p class="ql-block">西周玉柄形器与漆觚组合复原图</p> <p class="ql-block">齐家文化玉器</p><p class="ql-block">齐家文化因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遗址得名,其玉器以多孔玉刀、多璜联璧、玉璧、玉琮为典型。随着甘肃马鬃山、马衔山和敦煌旱峡等古玉矿点的考古发现,学界认为齐家文化玉器的玉料可能主要"就近取材"自河西走廊地带。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龙山文化玉器</span></p><p class="ql-block">龙山文化因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龙山镇得名,广泛分布于山东、辽宁、河北、河南、山西和江苏等地。山东龙山文化玉器见有牙璧、圭、璋、钺等。其中璋、钺等不具实用功能,而重礼制意义,被称作"玉兵",是军权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家河文化玉器</span></p><p class="ql-block">石家河文化因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遗址得名,其玉器多出土于晚期瓮棺葬,体量较小,以玉神人、玉鹰、玉蝉、玉虎等肖生类玉器为代表。石家河文化早、晚期差异明显,学界常称其晚期为"后石家河文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红山文化玉器</span></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因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后得名。红山先民尚玉成风,唯玉为葬,玉器以动物形器、几何形器为主,带有巫术、祭祀色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玉琮</p><p class="ql-block">《周礼》载:"黄琮礼地。"玉琮首见于良渚文化,主要用于祭祀、殓葬等,流行至商周时期。出土琮形玉器广泛分布于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可见良渚文化的北渐和西向、南向传播,及其在早期中国的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兴隆注文化玉器</p><p class="ql-block">兴隆洼文化因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兴隆洼村得名。其玉器以玦、匕形器、环、管、斧、锛( ben )为主,多光素无纹,常见黄绿色透闪石玉,或取材自辽宁岫岩一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