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文/梁金宝</p> <p class="ql-block"> 七月的昆明,空气中飘着鲜花的淡香。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又一次走进在抗日战争烽火中诞生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心中蓦然生出一种肃穆的朝圣感。</p> <p class="ql-block">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被称为“最穷大学”,虽然在艰苦条件下只存在了8年,毕业生也只有3882名,但从这里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4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p><p class="ql-block"> 在国破家亡的至暗时刻,这座“最穷大学”竟培养出中国教育史上最耀眼的群星,因此,被人们誉为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p> <p class="ql-block"> 1937年,卢沟桥的炮声打破了平津的宁静,被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门致函通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南迁至长沙,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因战火逼近,三校近千名师生背着简陋行囊,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又开始了迁往昆明的一场旷世的文人长征,从而掀开了西南联大最悲怆而壮丽的序章。</p> <p class="ql-block">这段艰苦卓绝的长途迁徙,在中国教育史上绝无仅有,后人将其称为“中国教育史上最伟大的长征”,不仅保存了中国文化精英血脉,更开启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壮丽探险”。</p> <p class="ql-block">我缓步踏入这片土地,展现在眼前茅草搭建的教室、简陋的桌椅、透风的门窗以及每一处遗址,都在诉说着当年办学条件的艰难。</p> <p class="ql-block">在战火纷飞、物资极度匮乏、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的岁月里,师生们以惊人的毅力,坚守学术殿堂,没能阻挡他们学习知识、追求真理的步伐。尽管他们住茅屋、吃粗粮、刻印章、当衣物,跑警报……却依然心怀天下,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教育奇迹。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文学创作,都达到了极高水平;许多杰出人才从这里走出,为新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p> <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的辉煌,不仅体现在丰硕的教育成果上,更在于它铸就了一种精神——在逆境中坚韧不拔、追求卓越的精神。这种精神,让西南联大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与继承。</p><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的历史,不仅是一段教育传奇,更是一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追求真理的奋斗史!</p> <p class="ql-block">离开的时候,我再次驻足仰望纪念碑上“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几个字,闻一多先生的篆额依然清晰。恍惚间,我仿佛听到了先生“最后一次讲演”时铿锵的声音,脑际再次闪现刻在他墓碑上的名言:“我们的民族是有希望的,因为我们有这样的青年”;纪念碑上还刻着834位投笔从戎的学生姓名,他们都奔赴抗日战场,浴血奋战。</p> <p class="ql-block">风里又飘来学生们唱《西南联大校歌》的歌声:“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西南联大不是一所“最穷大学”,它是一座“精神的珠穆朗玛峰”,用“刚毅坚卓”的信念,撑起了苦难岁月里中国教育的天空。</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参观时手机拍摄</p><p class="ql-block">🔥文字编写/梁金宝</p><p class="ql-block">🔥公元2025年8月3日于巴彦淖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