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淡月微云</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1501572</p><p class="ql-block">摄影器材:三星手机S23+</p> <p class="ql-block"> 清晨,爱丁堡烟云厚薄皆可爱,古风浓郁聚风采。在旧城的巴尔莫勒尔酒店白日里洒发着维多利亚时代的奢华高贵气息,面对它的是在滑铁卢战败拿破仑的威灵顿公爵马上的雕像。爱丁堡弥漫着时光的味道,沧桑与历史的醇厚。</p> <p class="ql-block"> 步行去徒步游小组也使我们穿越新城王子大街北面的英里商业街,给我们一个机会浏览新旧交织的建筑风格与市容。连绵一英里的商业街区各种商店、咖啡馆、小吃店和餐厅错落有致,其建筑特点是豪华典雅的新古典主义、维多利亚时代的各种不同的奢华风格和二次大战后的现代主义风格交融一起,多样壮丽,镌刻着时代的印记,相映生辉。行走其中,仿佛倘佯在历史长河,来往穿插于17、18、19和20世纪中,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 与商业街相望的王子大街南面则是二个共555亩大的美丽花园 - 东王子大街花园与西王子大街花园、司格特纪念碑、众多的雕塑......还有屹立山巅的爱丁城堡(Edinburgh Castle)。</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组10人跟着导游前往旧城的迪恩村(Dean Village)探幽。Dean 是盎格鲁萨克逊语 - 古英语,意思是深山谷。迪恩村正是坐落在一个深山谷间,距爱丁堡城的王子大街只一箭之遥。村口小路狭陡,二车不可错开,我们走下小村如直下山底,走进苏格兰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映入眼眸的迪恩村古朴幽静,弯曲窄小的巷陌四通八达,青苔衣生石砖路,古香古色,绿树掩映,一下将我们秒拉进入遥远的年代。我们所经过的砖石楼房、教堂风格迥异,色彩斑斓,屋顶和墙壁被青苔覆盖,斑驳陆离,诉说着久远的沧桑与岁月,亦像进入一个童话世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2世纪就存在于世的迪恩村别称利斯河村,流经村庄的利斯河畔建有许多座磨坊,最多的时候有11座磨坊在利斯河水的动力下运转工作,一个名副其实的磨坊村 - 爱丁堡的粮食加工中心。1535年间人们确实称小村为磨坊村(Milkers village)。除了磨坊,村中还有面包作坊、纺织、造纸厂、威士忌酿酒作坊、货仓、学校、和小菜市场,是一个烟火气旺盛的小山村镇。至今一些面包作坊和磨坊大圆石仍留迹村中。</p><p class="ql-block"> 然而这座走过漫长岁月的山谷村庄在上世纪70年代全面整修前为贫穷工人聚居之地。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爱丁堡利斯河口区一带建起一些大型的较现代化的粮食加工厂,迪恩村的磨坊业至此走到了尽头,结束其历史使命。19世纪20年代,迪恩村变成破败不堪的贫民窟,由于纺织印染和造纸行业与人满为患,利斯河严重污染,臭气熏天,许多贫穷工人一大家挤在租住的一间小房间,几家人共用一间洗手间,或使用外面街道上的公厕,居住与卫生条件极差直至1970年代爱丁堡市对这前磨坊村进行全面的修整修复、清理和重建。</p> <p class="ql-block"> 这家原是面包作坊,墙壁上用石块封起来的“门洞”是面包烤炉。</p> <p class="ql-block"> 导游带着我们一行人轻步走向流水淙淙的利斯河边。 那景怡人惬意,醉人心脾:小桥流水,杨柳依依,青松翠柏,橡树威武,白桦枝柔,挺拔白杨,常春藤覆墙织绿幔,浓绿白云清水潺湲。</p> <p class="ql-block"> 异域水乡亦风姿万种,岁月生香。如水光阴恰似利斯河流淌在迪恩村,这山谷底的村庄恍如一叶轻帆在似水流年中漂流,漂过磨坊业繁华的黄金时代,跌入贫困的深潭,再次扬帆启航,驶进新生,迎来繁花盛开。</p> <p class="ql-block"> 现在迪恩村在爱丁堡是被追捧的理想居住社区。村里新古别墅、小屋村舍、公寓楼房跨近千年的各异风格,花园喷泉,河溪清湲,就像童话里走出来的人间仙境,成为世界各地游客和旅行人来爱丁堡的必打卡之地。</p> <p class="ql-block"> 导游为我们安排了太多的繁琐之地,我们没能去迪恩村的一家咖啡店坐下,品一杯香咖,静静的回味一下迪恩村千回百转的岁月,再细细品味今日利斯河边山村的迷人魅力。跟上导游,跟上导游。</p> <p class="ql-block"> 匆匆走过横跨利斯河的迪恩桥,一路小跑跟上将近2米高的导游,来到新城的高档社区 - 夏洛特大街,Charlotte Street 。夏洛特大街的公寓社区和联排别墅围绕夏洛特广场,街道宽阔洁净,环境清幽。这里的楼房皆为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所建,恢弘大气,高贵典雅,经典的新古典主义风格。我们到达时广场上已经停着几部大巴观光车了。看来这里是个观光热点。</p> <p class="ql-block"> 当时新建的夏洛特大街社区吸引着爱丁堡的中产阶级与上层阶级到此聚居,他们中不乏律师、医生、工程师等等。其中14号的联排别墅是现代电话的发明家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的出生地,6号楼为苏格兰第一任首相的官邸。我们的导游恰巧是一位正在攻读历史的博士后,讲起苏格兰的世界发明家,他滔滔不绝如数家珍:约翰.洛基.贝尔德于20世纪初发明了电视、詹姆斯.瓦特改进了蒸汽机车、其后代罗伯特.沃森.瓦特发明了雷达、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约翰.邓普鲁发明了充气轮胎、威廉.库伦发明了人工制冷......。我真心感受到一种巨大的震撼:如果没有18世纪苏格兰人的发明和发现,现代世界的文明会倒退多少个世纪?美国著名历史学家阿瑟.赫尔曼(Arthur Herman)在其2001年出版的“How the Scotts Invented the Modern World " ( <<苏格兰:现代世界文明的起点>> )中指出,苏格兰人在18世纪中叶出现了一大批现代文明史中的巨擎,创造了构成现代世界文明的科学技术、资本主义和现代民主,成为推动现代化进程的主导力量。可以说如果没有苏格兰人的发明创造和发现,现在的世界肯定会黯然失色。</p> <p class="ql-block"> 我们参观了一栋联排别墅,是作为私人捐赠品供游人参观。内部的设计在今天看来也不失为现代化,宽敞明亮,实用大方。厨房建在地下室,一切木头家具非常乡村,因年代久远,厨具看起来比较原始粗糙,以木头和煤炭作为燃料,那时烤制的面包和食物一定味道不错。此时导游为我们揭开谜底 - 为何爱丁堡的许多中世纪与18、19世纪的建筑都黝黑斑驳?尤其中世纪的建筑是用浅黄色的沙砾岩做建筑材料,却黝黑得不见真面目,那是因为工业革命时期燃烧大量煤炭生产,造成严重污染所致,当然大量人口进城工作,使用煤炭煮饭和取暖,使空中的烟灰煤灰粉尘形成蔽日雾霾,致使污染更加严重。除去这些烟灰粉尘非常困难,据说只有用高压水枪冲洗,但也无法将其彻底清除。这厚厚的黑色煤灰层倒是使得建筑物显得更加久远和神秘莫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夏洛特广场是社区公园,四周有铁栅栏,铁门上锁,只有社区的居住者有钥匙开门入内。广场树木扶疏,葱茏蓊郁,鸟儿叽啾,是社区居民心宜的散步和野餐之地。宽阔的巨大草坪中间伫立着不列颠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的马上雕像,也是亲王的纪念碑。1876年,维多利亚女王亲临纪念碑揭幕仪式。 </p><p class="ql-block">(网络图,致谢作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西爱丁堡登记处(网络图),初建于1811-1814,原为圣.乔治教堂,1964-1970年改为政府档案馆。登记处的绿色铜质穹顶是爱丁堡天际线的一个亮点。</p> <p class="ql-block"> 此时将近中午,我们要赶去参观毗邻司格特纪念碑的苏格兰国家画廊。导游领队我们随后抄近道穿过王子大街花园,游人如织,游园赏景,仰望雄踞山巅的爱丁城堡,欣赏葳蕤树木和绚烂夏花,真是怡心悦意。</p> <p class="ql-block"> 移步换景的王子大街花园为免费游玩的公共场所,位于爱丁堡市中心,面积37公顷(555亩)为公众公认的爱丁堡最美园林。盛夏之际,巨大的花园内花团锦簇,五彩缤纷,与翠绿葱郁的树木草坪交织成画,相互辉映,令人心旷神怡,真个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 苏格兰国家画廊展出的大部份藏品是各时期苏格兰籍画家的作品,表现苏格兰自然山水,民间传说与生活的画作和一些雕塑。虽馆内参观者如市,亦不许拍照,我们还是可以粗粗的浏览苏格兰艺术家的作品,粗浅的了解苏格兰的艺术。</p> <p class="ql-block"> 位于皇家英里大道的维多利亚大街是苏格兰最上镜、最出片的地段。维多利亚大街上那些中世纪古建筑,极具独特魅力和韵味,中世纪的古典风飘荡在空气中,这条街被来过爱丁堡的人们一致认为是爱丁堡最色彩缤纷、最迷人的街道。今天这条浪漫大街就在我们的旅途中,让我们惊鸿一瞥,永远抹不去那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建于12世纪的圣吉尔斯大教堂,St Giles Cathedral 。</p> <p class="ql-block"> 从维多利亚大街穿街走巷,在巷陌纵横的爱丁堡老城走到山城最古老地区之一的草市,Grass-market。它为旧城的一个区,中世纪末的牲口买卖市场,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末草市亦被用作法场。上世纪80年代经过大量的修整,草市翻身转变为旅游热门景点。现在这里小饭店、小酒馆、咖啡店栉比鳞次,是观光客和当地人及学生喜爱之地,无论白日黑夜热闹非凡,好像全世界的观光客都挤在这里,人山人海。</p><p class="ql-block"> 导游给我们一小时在这里找饭吃,可家家餐馆人满为患,只有耐心排队等几十分钟,点最简单的汉堡或三明治,也只有“狼吞虎咽”式吃下,赶紧集合去。</p> <p class="ql-block"> 维多利亚大街上许多穿苏格兰高地呢子短裙的男士,背着风笛使劲儿的吹,让游客拍照或合照(攒取小费),令这缤纷多彩的大街充满苏格拉味。在草市一古老干涸的石头喷泉前,东方面孔的兄妹俩在下午的明媚阳光中,身穿苏格兰高地男人的传统衣裙,鼓着腮帮吹风笛。他们鼻尖渗出汗珠,赤红的脸,一曲接一曲的吹,脚下的盒子里有些零钱和钞票。他们一定很累吧。 我站着听了几分钟,哥哥走到妹妹身边用标准的普通话关照她该收场了。我将手里的£1零钞放进盒子离去。</p> <p class="ql-block"> 爬了一天的山区,走了一天的崎岖路,上上下下,盼望结束这一天漫长的行程,导游突然说他把最难、最陡峭的路留在最后,登上城堡山岩(Castle Rock)。我们10人只有咬牙坚持上。那最陡的路几乎是直上直下,在体力消耗了大量能量的时候,需要保持身体平衡,注意不跌到。导游如一只大山羊,大步流星奔前,向爱丁城堡迈进。我们终于看到了,巨大的古城堡和等着入内参观的拥挤的游客。天色暗淡,空中厚实的云团翻滚,山巅风狂,冷气逼人。踏在城堡内的青石板路上,穿越千年时空,寻找古人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 爱丁城堡占踞山城最高峰,坐落在一个3500万年前形成的死火山山口(Castle Rock),山高路陡,许多地方无路,以前有一片人口湖和护城河在山脚下相连组成第一道防御系统,大有虎踞龙盘之阵势,四面可俯瞰爱丁堡城,一览无遗,看似易守难攻,固若金汤。然而历史记载在苏格兰和英格兰的边境之争的摩擦和战争中, 爱丁城堡被攻陷和易手就达23次之多,居大不列颠城堡被攻陷之最。</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城堡由苏格兰国王戴维一世(King David I of Scotland)于12世纪开始建设,至今只有一个小礼拜堂仍然伫立。后来的皇位继承者前赴后继将城堡的建设继续下去。中世纪期间爱丁城堡是苏格兰皇室的皇宫和兵营。</p><p class="ql-block"> 城堡岩远在铁器时代便成为人类的聚落。它居高临下的地势极具防御战略意义,公园6世纪起,城堡岩就成为皇室居住地和活动中心,它是一个历史悠久,命运多舛,战事频繁的地方。站立此处不禁感叹“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p> <p class="ql-block"> 苏格兰的许多国王梦想着将爱丁城堡建成皇家铁打的江山大门,城墙上的许多瞭望口和射口足以使人信服他们的意志和意愿。</p> <p class="ql-block"> 那间有点遗世独立的小石屋是苏格兰国王戴维一世为纪念其皇母而建的小礼拜堂,这是他12世纪所建城堡中唯一存留下来的建筑,也是堡内最古老的建筑。他的继承者们为自己建立了坚固豪华、奢侈的宫殿,如今也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因为实在太过疲劳,无心再挣扎上下那些窄狭陡峭的楼梯入内参观,倒是感觉不到城堡内舒适,因为整个硕大的城堡极少平坦之路,人必须在铺了青石块的山道上攀上爬下,骑马坐轿也不稳当。</p> <p class="ql-block"> 在爱丁城堡居高临下遥望远方,美丽的爱丁堡市尽收眼底,新城旧城一目了然,倒是令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 忽然云海如絮,斜阳暮辉刺破云天,灼残云层,远处露出宝蓝色的天和金色的余晖,旧城的卡尔顿山、利斯河湾和福斯河,新城的许多建筑亦清晰可见。爱丁堡城犹如一幅壮丽画卷铺展在眼前,一览无余。</p> <p class="ql-block"> 十几个小时在山城游荡,让我们疲惫不堪。在城堡内,我们那10人小组也早解散去自由散游了。该回返觅食去,顺着导游指点过的维多利亚大街下山。街上依旧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海鸥在头顶盘旋飞舞,它们也要回窝了,可游人兴致未减,爱丁堡的星辰夜色一定很迷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