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果园村:明进士崔廷槐的传奇

果哥

<p class="ql-block">白果园村:明代著名进士崔廷槐的家族传奇</p><p class="ql-block">在平度市人民路北侧、人民医院对面,蓝堡湾小区的高楼林立之处,曾坐落着历史悠久的白果园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白果园村虽已消失在岁月长河中,但其承载的历史荣光却永不褪色。而这段荣光,与明代著名进士崔廷槐密不可分。</p><p class="ql-block">一、白果园村的先祖——著名进士崔廷槐说起白果园村的起源,不得不提明代的著名进士崔廷槐。崔廷槐(1499年——1560年),字公桃,号楼溪,明嘉靖五年(1526 年)进士。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年间,张姓为看护白果园在此定居,后这片土地被崔廷槐购置,逐渐形成村落,初名崔家屯。因村中"有白果树数百株,每株一搂粗"的石刻标志,村民便以"白果园"取代了原来的"崔家屯"之名,白果园成为村落正式名称,崔廷槐也由此成为白果园村的始祖。</p><p class="ql-block">二、太泉书院同科三进士的传奇1499年出生的崔廷槐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师从平度名儒官一夔,就读于著名的太泉书院。这座由明代弘治三年(1490 年)进士官贤创办的书院,位于城北紫荆山下“太泉” 边。官贤秉持“凡乡中才俊,皆可就读”“不谈荣进,以著述自娱” 的办学理念,打破家族私学局限,开创明代平度教育新风。官贤去世后,官一夔接手书院。在官一夔悉心教导下,加之自身努力与同门切磋,嘉靖丙戌(1526)年春,崔廷槐与傅汉臣、李学诗同科考中进士。太泉书院三位学子同科及第,轰动平度城乃至整个胶东半岛,崔廷槐也因此声名远扬。三、传承先师衣钵的文化守护者嘉靖七年(1528 年),29 岁的崔廷槐踏入仕途,任山西省阳曲县知县。嘉靖十四年(1535 年),调任直隶保定府束鹿县知县,任职期间成功抵御滹沱河洪水。在束鹿县,崔廷槐与在附近州县任职的老师官一夔往来密切,情谊深厚,从官一夔所写《崔楼溪过访》等诗文中可窥见一斑。此后,崔廷槐升任四川提学佥事,成为继官贤之后又一位担任此清望要职的平度人,主管一省学政,不仅是对其个人能力与人品的认可,更是对先师官贤衣钵的传承。在任期间,他主持编纂地方志书,为巴蜀文化的保护与传播作出重要贡献。崔廷槐去世后,与官贤、官一夔一同入选康熙《平度县志》乡贤名录,成为名垂青史的平度历史文化名人。</p><p class="ql-block">四、寄情平度山水的文化名人崔廷槐虽仕途显达,却始终心系家乡。他文思泉涌,热爱家乡的山山水水,尤其钟情紫荆山麓的楼溪,留下《楼溪集》等众多歌咏平度山水的佳作。在《楼溪十景》中,他生动描绘“紫荆山、锦屏岩、瀑布泉”等十处景点,令人心驰神往;《石羊行》中“曹家沟畔草芊芊,中有白羊白昼眠”的诗句,是对平度国家级文物——后巷子村石羊的最早记载。其诗文辑《楼溪集》更是《明史・艺文志》中唯一入选的平度人文集。嘉靖二十三年,崔廷槐应时任平度知州陈澶之邀,为其撰写《明嘉靖修学碑》。此外,他还为《四川总志》《栾城集》等撰写序文,校注刊刻苏辙的《栾城集》,并撰写多篇碑记铭文。授业恩师官一夔去世后,他饱含深情为其撰写墓志铭。晚年隐居家乡时,明代江南文士、平度知州周思兼登门拜访,并为崔廷槐的《楼溪集》作序,尽显对其文化地位的尊崇。</p><p class="ql-block">五、诗书传家、光芒四射的崔氏家族崔廷槐的成功,开启了崔氏家族的科举辉煌时代。在他的榜样引领下,家族以诗书传家,跨越明清两代,名人俊才不断涌现。五弟崔廷枫于1557年考取贡生;长子崔旦对胶莱海运研究颇深,著有《泉源考》等文章,并编成《海运编》;三子崔桓博学能文,嘉靖四十年(1561年)考中解元,成为平度历史上唯一解元,其事迹还被清朝文学家王士祯写入“山佳木,一旦挑。上天差我送羊角。”的童谣。万历二十九年(1601 年),崔桓之子崔燽考取进士,延续家族荣耀。到了清代,崔廷槐三弟崔廷枫的元孙崔谊之在顺治九年(1652 年)考中壬辰科进士,成为当年平度三进士之一,与戴祚升和戴埙一起再现明代嘉靖同科三进士的辉煌。六、从白果园到小庄子的村落延续历史总是充满巧合。明初万历年间(1573 年),崔廷槐的侄子崔景山从白果园迁居小庄子,初名崔家小庄子。后李询、张姓等姓氏先后迁入,村名最终改为小庄子。这一迁徙,恰如当年崔廷槐创建白果园村的翻版,延续着崔氏家族与村落发展的历史脉络。如今,白果园村虽已融入城市,但崔廷槐家族"诗书传家"的精神,以及他们创造的科举传奇,依然在平度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这段跨越明清两代、延续两百余年的文化传承,不仅是一部家族兴衰史,更是平度乃至胶东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生动缩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