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曾几何时,算盘清脆的拨珠声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韵律。在喧嚣的集市,在严谨的财务室,它不仅是计算的工具,更是知识与技能的象征。会打算盘的人,常是人们心中的偶像。然而,这熟悉的声音渐渐远去,算盘悄然隐退,如今在校园乃至工作生活中都已难觅踪影。</p><p class="ql-block"> 对于精于此道者,打算盘远不止于一项技能,更是一场身心合一的修炼。指尖在算珠间灵动跳跃,目光专注地扫过数字,大脑高速运算,口中默念口诀——手、眼、脑、口的精密协作,宛如一场无声的交响乐。它对孩童智力开发与身心协调的塑造,有着难以估量的价值。可惜,现实残酷。纵有万般益处,珠算重返小学课堂似乎已成奢望。且不论能教的老师寥寥无几,即使有,在升学至上的当下,家长们也罕有支持——考大学何需珠算?珠算遂被时代洪流推向边缘。家中的旧算盘,孩子短暂好奇后便被遗忘角落,静静见证着变迁。如今的孩子,被手机和各种便捷电子设备环绕,古老算盘的魅力自然难以企及。</p><p class="ql-block"> 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算盘承载着悠久历史。它不仅是加减乘除的利器,更是世界上最早的“计算机”,堪称计算领域的鼻祖。在漫长的岁月里,它为社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然而,电子工业的浪潮汹涌而至,以其高效精准,将算盘无情地拍在了沙滩上,电子计算机迅速成为新的主宰。</p><p class="ql-block"> 虽已退出实用舞台,那些朴素口诀仍烙印我心。加法如“一下五去四”、“二下三、二上四”,巧妙蕴藏着“二二得四”的规律;减法口诀更见智慧,“一下一、一上四去五”是“1-5=-4”的生动表达,“二下一还九”则将“2-9=-7”化作了童谣般的韵律;乘除口诀如“一乘任数还是它,二乘翻倍不用查”,“乘法相加,头大减一;除法相减,头小加一”的定位法则,更是将数字规律点得通透好记。</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的八十年代,或许是算盘最后的荣光。初入信用社工作的我,常看师傅端坐桌前,指尖在算珠上翻飞如舞。桌下压着的黑白照片,与算盘温润的木色相映成趣。阳光穿过窗棂,在算珠上跳跃出细碎的光点。那清脆的“噼啪”声里,有账目清晰的踏实感,更流淌着一个时代独有的职业尊严。在师傅悉心教导下,我从加减法起步,逐步掌握乘除运算,从练习拨打“125”“三盘清”“九盘清”“凤凰展翅”“狮子滚绣球”到挑战复杂小数运算、“钟摆打法”、“一目两行”、珠心算等,终获珠算能手二级等级,并在比赛中屡获佳绩,与算盘结下不解之缘。这般场景,如今只能在记忆中打捞,化作带着暖光的时光碎片。</p><p class="ql-block"> 从算盘的“噼啪”到键盘的“哒哒”敲击,指尖起落间,是计算工具的迭代,更是时代铿锵的足音。我们享受着电子设备的便捷,亦不应遗忘那木框算珠里深藏的文化密码——它铭刻着耐心与专注,诚实与守信,凝聚着古人对数字的敬畏与驾驭的智慧,承载了一个民族在科技萌芽期的璀璨光芒。</p><p class="ql-block"> 如今,算盘虽已退出金融柜台,但当我偶然拂去家中那把旧算盘上的尘埃,仍会不自觉地拨动一番“九盘清”。那熟悉的声音里,回响着传统文化的余韵,传递着先辈的智慧温度,也重温着与职业对话的温柔瞬间。这,便是传承最动人的模样,是我心中永恒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当算盘的余音消散,键盘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石。在席卷全球的数字浪潮中,“算力”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其重要性已超越传统要素,成为驱动人工智能(AI)技术突破、产业革新与社会变革的核心引擎。从自动驾驶的瞬间决策到药物研发的分子模拟,从金融风控的毫秒响应到智慧城市的动态调度,算力的每一次跃升,都在深刻重塑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 集信息计算力、网络运载力、数据存储力于一身的新型生产力,正通过算力中心等基础设施,为社会提供澎湃动能。从掌中的手机、笔记本,到强大的超级计算机,智能世界的运转无不依赖算力的支撑。可以说,算力就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生产力”,是推动其发展的核心力量与坚实底座。它如同农业时代的水利、工业时代的电力,对科技进步、产业数字化转型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我们已然步入一个算力无处不在、人工智能触手可及的时代。曾经需靠算盘反复核验的数据计算与统计,如今在大数据的洪流中瞬间可得。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必将赋能生产与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便捷与高效。让我们共同期待这场由算力驱动的智能新纪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