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梵音(下)

扎西东周

下午4点过,我们达到达日县,看看时间尚早,我们直接驱车来打离县城十几公里的查朗寺。查朗寺是去年春节期间我们从石渠县到久治县途中无意发现的,当时寺院的僧人们正准备第二天的法会,并热情要求我们当晚留宿达日县,参加第二天法会。我们接受了僧人们的建议,修改行程,第二天参加了查朗寺的法会,并看到了班玛洛珠法王。这里游客几乎没有,不像在阿坝县的莫朗节期间,格尔登寺、各莫寺等寺院除了朝拜的人群,也挤满了各地的游客。所以本次又专程来到查朗寺,看能否再次看到查朗寺的法会。 查朗寺位于达日县西北部建设乡的美沙那合,距县19公里处,该地相传是格萨尔王王宫所在地。寺院面滩背山,有山溪绕寺前而过,右侧是巨大的天葬场,满山经布飘摇,庄严肃穆。 来到查朗寺,发现这里清清静静,甚至很难看到一个僧人在外活动。拨通去年来此留下的一个师傅的电话,他告诉我今年藏历新年比春节晚很多,他们要在藏历新年时才开法会,而不像格鲁派在正月十三举行晒佛活动和法会,他们开法会时间大概还有十几天,要到二月底才举行。 查朗寺是果洛州影响较大的宁玛派寺院之一,藏语称"扎西曲丹林",意为"吉祥具法洲",简称"朗贡",系四川省白玉县噶陀寺子寺。 既然今年赶不上法会,就在寺院四处转转,来到寺院旁山坡上的莲花生大师像下,跟随藏民一起转经。 莲花生大师(Guru Padmasambhava),是藏传佛教的开山宗师,是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被誉为“第二佛陀”。藏传佛教宁玛派视其为初祖,所以很多宁玛派寺院都有其巨大的塑像。 莲花生大师蓄发、蓄胡须,显示在家生相,昭示在家行执密法,如果如法精进,也可得到大成就。莲花生大师右手法器:以“期克印“,持”五钴金刚杵“,期克印,是镇压、恫吓邪恶的手印;金刚杵,表示具足五佛五智。 左手法器:执嘎巴拉,内有长寿宝瓶。左臂依放一柄三叉杖,最上面燃烧智慧的火焰,象征能灭三界众生的三毒烦恼;其下为三颗人头,表示圆证法、报、化三身;再下十字五钴杵,表十方诸佛的总集,五方的心子;再下随风飘扬的宝幔上有一对铃鼓,象征法音宣流。 随后我们将车停在寺院前的停车场,坐在车里,想等天黑后寺院灯光亮起,照亮大经堂和莲师殿及莲花生大师像,拍拍查朗寺的夜景。但等到晚上7点半,只有零星的灯光亮起,大经堂和莲师殿依然没亮起灯光,问一个过路的僧人,他也不知今晚是否开灯,看来夜景也拍不成了,只得悻悻收起相机无人机,回到达日县。 2月13日 早上起来,发现昨夜下了一场大雪,达日县城道路全被积雪铺满,车身也覆盖了厚厚一层积雪。 吃完早饭后,又前往查朗寺方向,准备去年毛寺和查朗寺。天空仍然飘着雪花,灰蒙蒙的一片。路上,三五成群的藏民顶风冒雪步行在公路上,前往前方寺庙进行新年祈福;也有不少牧民在风雪中放牧。 沿着黄河边的345国道前行,离开县城不远,路边看见一个孤零零的像寺庙的建筑,很多藏民再次转经祈福,去年我们也看见这地方,只是没停车观看。于是决定等会回来时停车去看看。 我们沿着铺满积雪的345国道,来到建设乡路口,左转进行乡道,行驶几公里,来到建设乡。 经过建设乡后又行驶几公里左右,来到建设乡的另一座寺院“年毛寺”。远远看去,铺满积雪的年毛山坡上,黄红色寺院建筑群傲立在风雪中。 年毛寺属格鲁派,系四川省色达县格太寺属寺,是十九世纪末由来自青海塔尔寺的尖华若卫洛哲创建。该寺有九世班禅赠无量寿佛铜像1尊,高2尺,为该寺主供佛像。 从年毛寺出来,又回到了查朗寺。此时,风雪停了,天空放晴,红色的寺庙矗立在皑皑白雪雪之中,整个寺院也如昨天一样的清净。 进入寺院,看看大经堂的门关闭着,就来到莲师殿,这里供奉着莲花生大师,沿着莲师殿内的钢楼梯登上莲师殿的顶层,俯瞰整个寺院。 从莲师殿下来,正好看见一个僧人前往大经堂,于是跟随着来到大经堂。大经堂中法像罗立、宝器陈供,倍显神圣,中间还有一座坛城。 游览完查朗寺,看看已近中午,当天还要赶到阿坝州的壤塘县,而从查朗寺到壤塘县还有350公里,加之道路积雪,车行缓慢,于是决定赶快前往壤塘县。 经过早上在通往县城的国道路边看到的很多人在转经朝拜的像寺庙的建筑,停车进入观看,原来是一座很大的玛尼石堆砌成的建筑,是由班玛洛珠法王主持修建的石经城。石经城面对着黄河,无论任何众生,具虔敬信顶礼转绕者,藉此因缘终究获解脱。 从查朗寺到壤塘县,需沿345国道转227国道,经过班玛县,最后进入四川阿坝州壤塘县。 车行约2个小时,经过木日村后,道路上的积雪慢慢减少,车速也随之提了起来。 公路边雪地里觅食的孤狼 经过班玛县不久,来到白扎寺。白扎寺,也被称为:江日堂寺,位于班玛县城东南部的江日堂乡,距县城大约4公里。白扎寺始建于公元1450年,重建于1936年。白扎寺是果洛地区历史悠久的宁玛派寺院之一。寺分上下两部,上寺在北侧山顶,以觉姆(尼姑)禅修为主,下寺坐落在小圆山周围,为该寺主体部分,围建有百十座石塔。 白扎寺中央有一圆形小山,被称为:“闪光铁山”,小圆山顶上有一座高4层的大塔,塔四周的三层经板上刻有佛像,虽经年久,破损严重,但其神威仍在。这塔也称为:岭国古刹。据介绍岭国古刹历史上经历三个时期,一是印度孔雀王朝时期,阿育王在世界各地建立佛骨舍利塔上亿座,此为其一;第二时期为藏族格萨尔王时期,为岭国名将奥邬阿弩华桑之城;第三时期,为公元1450年,明朝大臣东察和则在此建立神殿和寺庙。 从白扎寺继续向前,又经过一个寺院,叫“阿羌寺”。阿羌寺在县城东南部约10公里处,始建于1433年。这里本来是宁玛派寺院,后来改为了觉囊派寺院。<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觉囊派,是藏传佛教中的独特教派,始于宋代,盛于元代,没落于清朝。如今觉囊派在西藏地区基本衰绝,只有青海果洛州与四川阿坝州,目前还保留有觉囊派寺院。 由于寺院紧闭大门,没能进入寺院参观。 顺着227国道沿着马可河谷继续向前,这里和达日县的高原风光已完全不一致,沿途都是河谷森林,但路况不好,由于雨水和河水的冲刷,加之大车碾压,沿路有不少炮弹坑。 下午4点半,来到班前乡邦羊合岗,马可河对面有座寺院,从其风格来看,是座宁玛派的寺院,由一座吊桥将寺院与国道相连接。查地图得知,这是然亚寺,距县52公里处,据传建于1650年,属宁玛派。由于时间有限,我们没有沿吊桥过河进入寺院。 下午5点过,我们在灯塔乡又远远看见一座寺院,左边峡谷的山坡上有座巨大的坛城,右边马可河边有座巨大的转经筒。这就是灯塔寺。 藏语中称灯塔寺为“灯塔大乐法洲”。这里由久治县白玉寺活佛拉智创建,也属宁玛派,为白玉寺子寺,故亦称“白玉灯塔寺”。同样由于时间限制,也没能进入寺庙参观。 斑玛县是果洛藏族治治州寺庙最多的县,且这里寺院建筑、塔林都有厚重的历史和年代感。且由于斑玛县地处与四川壤塘县交界处,相对偏僻且并非重要的交通要道,这里的人们受外界的干扰因素相对较少,保留更多的原始风味,此次由于时间的限制,我们没能在这些寺院多停留仔细的参观,只有留待以后专程再来。 又前行几十公里后,来到青海和四川的交界处,前面的三岔口,直行前往四川阿坝县,右转进入四川壤塘县。 沿着国道227顺着大渡河支流则曲河向壤塘方向前行十几公里,来到棒托寺。棒托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壤塘县茸木达乡,始建于元代,属藏传佛教宁玛派(红教)寺院。棒托寺藏语意为"草坝上的寺庙",顾名思义寺庙周围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古刹经幡猎猎。 棒托寺最出名的是石刻藏文大藏经,分《甘珠儿》和《丹珠儿》2部,是明清时工匠用50余万片石双面刻成,依照经文顺序堆放,占地620平方米,高11米。是藏区最完整的石刻藏经。石刻大藏经周围以500年历史的降魔塔为中心,点缀着"万佛塔"、"尊胜塔"、"菩提塔"、"胜乐塔"、"多闻塔"、"仙人塔"、"长寿塔"、"时轮塔"、"伏魔塔"等32座塔,有的塔高达42米,有的则只有6米高,高低大小形状各异的塔错落其间。 离开棒托寺,天色已黑,距离壤塘县还有45公里,还需翻越海拔近4000米的尕卡岭。 前往壤塘县路上,途径尕多乡,往左走450乡道是前往中壤塘镇的道路,明天我们将经过这里去中壤塘的壤塘寺。 尕多乡路口的白塔 来到尕卡岭下,积雪铺满山路,很多车由于轮胎打滑无法爬上山坡,我们得益于陆地巡洋舰强劲的动力和宽大的越野轮胎,在没有安装防滑链的情况下,轻轻松松爬上了山顶,顺利下山来到壤塘县城。 十几年来,阿坝州除壤塘县外,我所有的县均已去过,今天终于完成阿坝州旅行史的最后一个县城。 2月14日 早上起来,吃完早饭后,我们再次翻越尕卡岭,前往中壤塘镇。 虽然山上还铺满积雪,但雪后初晴,尕卡岭山顶有一丝阳光冲破云雾,照亮了远处的绵绵雪山。 下山后,右转进入450乡道,山下的尕多乡热不卡村铺满积雪,好一派北国风光。 随后,来到中壤塘镇的壤塘寺。壤塘寺是是觉囊派的三大寺庙藏洼寺、确尔基寺、泽布基寺的合称。壤塘寺面临平坝,前有泽曲河环抱,背靠大山是财神爷“瞻巴拉”。面前的平坝是财神爷的福地,藏语中“壤”为“上意”,“塘”为平坝,壤塘,由此而得名。<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觉囊派是藏传佛教一个很小的教派。“觉囊”最初是西藏日喀则拉孜县彭措林乡境内的某一山谷名称,全称为“觉摩囊”。其教派起源于后藏裕莫·弥觉多杰(11世纪人)。弥觉多杰首创藏传佛教中观“他空见”学说。觉囊派曾经遍布整个藏区,但后来随着格鲁派崛起,因其政见和宗教理念与格鲁派有很大差距,而遭到打压和毁坏,绝大多数觉囊派不得不改变宗派。如今只在四川和青海的部分地区尚存觉囊派寺院。而壤塘的确尔基寺、藏洼寺、则布基寺三大觉囊派寺院,构成了壤塘的“觉囊文化中心”。 觉囊派“梵音古乐”是我国藏传佛教现存的最古老的乐种之一,既有诵唱的声乐曲,又有吹打的器乐曲。它源于印度佛教音乐,并吸收了藏族传统音乐养分,形成了具有浓郁藏族聚居区风格和内涵丰富的藏传佛教音乐艺术,在觉囊派寺庙中广为流传。<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山坡上,由左至右,分别是则布基寺、确尔基寺、藏洼寺。其中则布基寺最小,藏洼寺最大。 经过财神门,来到寺院停车场,有长长的水泥石梯前往山坡,石梯名为“财神道”,共36级台阶,108个梯步。顺着从财神道往上爬,道路终点有座吉祥多门塔,继续爬上山坡,首先来到则布基寺。则布基寺创建于1456年,其镇寺之宝是一尊一尺半高的度母金像。则布基寺非常小,它的经堂、护法殿、藏经殿三位一体,大殿中央供奉着释迦牟尼像。<div><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财神道 则布基寺 从则布基寺出来,来到吉祥多门塔,这里有许多藏民扶老携幼围着塔转经。塔下面的山坡上,就是确尔基寺。 吉祥多门塔转经的人 确尔基寺作为藏传佛教觉囊派壤塘寺三大寺中的祖寺,现存元、明、清时期修建的祖殿(历代活佛住宅)、孔玛尔庙、康萨庙、大经堂4座古建筑。 确尔基寺 由于所有的大殿均关门,我们没能进入参观。 随后,我们来到最大的藏洼寺。藏洼寺建于十八世纪初,拥有一座印经院。寺院由大经堂、闭关院、护法殿、云登桑布法王肉身殿、佛学院等组成。 藏洼寺大经堂 我们来到大经堂,大门也紧闭着,很多藏民在经堂外朝拜。这时走过来一个僧人,我问他能否进大殿去看看,他看我们是来旅游的就答应了,带我们来到经堂侧门,打开电灯,带我们进去参观。大殿里除了供奉的佛像,旁边还堆放了许多装箱未开封的佛像,这应该是为正在修建的时轮金刚坛城准备的。 在云登桑布法王肉身殿旁,是未来佛殿,供奉着未来佛(即汉传佛教的弥勒佛)坐像,这具未来佛像与阿坝县各莫寺的未来佛像很像,只是没各莫寺的大。 藏洼寺的闭关院 在藏洼寺的山坡上,还有一座正在修建的时轮金刚坛城,它是世界最大的时轮金刚坛城,据说已修建有十年了,至今尚未完工。等到完工时,又是一个十分精美殊胜的建筑。 从壤塘寺出来我们回到壤塘县吃午饭。吃完午饭,我们踏上了返回成都的道路。 沿227国道走到壤塘县吾依乡吾依村,发现路边的杜柯河畔有许多白塔,这里就是曾克寺。曾克寺是1954年由名曾克喇嘛晋美俄赛受第十六世噶玛巴的嘱托,在此地建立起一座九层的米勒塔,以后便被称作曾克寺,属藏传佛教噶举派寺院。它是藏区规模最大的庙碉群,曾克寺以米勒塔、彩塔林为主要景观。 这里最奇特的是有三座高达九层的米勒佛塔,它们就耸立在公路边,米勒塔的石墙从下到顶是两面开窗,内有螺旋式木梯上下相通,可直达金顶,塔身呈四角形。塔高九层象征九阶大乘或九乘经论,六道门象征六度,八扇窗户象征八尊圆满佛,金顶象征法身。里面陈列着各种佛像,有壁画、唐卡画、泥塑像、金属塑像和大量的经书。 我登上了三座米勒塔之一的引渡众生见者解脱塔。该塔是仿米拉日巴大师的九层塔而修建,此塔属于土木结构,长7米,宽6米,高九层25米。据说是晋美喇嘛用牦牛毛编制的绳子测量米拉日巴九层塔得到尺寸,回来按同等尺寸仿建的。塔第一层塑有米拉日巴大师、观音菩萨、白度母、药师佛像;二层塑有释迦牟尼、弥勒佛像;三层塑有八大如来宝塔;四层塑有东方不动佛、南方宝生佛、西方无量光佛、北方事成佛、中心大日如来佛等1000尊佛像;五层塑有阿弥陀佛、金刚萨埵、观音菩萨等;六层塑有第九世至第十六世大宝法王像;第七层塑有八大如来随佛弟子、金刚总执等;第八层塑有莲花生大士、然灯佛等及1000幅度母画;第九层供奉释迦牟尼佛。第九层有个小门,出去后可围绕塔转,但九层楼的高度、外面没有护栏,落脚的地方仅有十几厘米宽,转塔时需牢牢抓住上方的铁索,脚踩塔身十几厘米宽的突出部,慢慢的围绕转一圈。光是往塔身下看一眼都觉得恐高,转塔完全是勇敢者的游戏。 见者解脱塔内部 在寺庙的附近还建有许多形式各异的小佛塔,有很多白色的,也有许多彩色的,白色佛塔,纯洁和平神圣;红色代表力量;黄色代表圆满智慧。这些佛塔,有些看上去已十分破旧,也正是这种破旧状,让人感觉到了这个寺庙的古老与神秘。 地藏王菩萨 曾克寺的僧人 米拉日巴像 坐着拉动绳索就能转经,方便了腿脚不好的老年人 莲花生大师殿 游览完曾克寺,继续沿227国道前行一段,来到了317国道路口,左转前往阿坝州府马尔康市。 下午5点过,我们到达了马尔康,从这里我们将踏上蓉昌高速返回成都、结束本次雪域梵音之旅。由于时间有限,本次计划中的马尔康更达寺、昌列寺、大藏寺等,均没有时间去了;路上经过的很多寺庙也只是匆匆一览,没有时间细细参观,只有留待以后有时间再来游览;尤其是今年藏历新年时间与春节的时间差距较大,很多寺庙没能看到藏历新年的法会活动,不得不说又是一个遗憾。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