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古称“汾”,又称汾水,汾者,大也,汾河因此而得名。 汾河干流长716公里,流经忻州 、 太原 、 吕梁 、 晋中 、 临汾 、 运城 6个地级市,流域面积达3.97万平方公里,孕育了山西重要的农业产区,是黄河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的母亲河, 在山西省的政治、历史、文化、经济地位举足重轻,是黄河流域文明的重要构成部分,有旧石器时代的“丁村人”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以及龙山文化,是山西省内人口高度聚集、粮棉主要产出以及经济蓬勃发展的地区。<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汾河(古称汾水)发源于宁武县管涔山脉,源头传统认为山西省宁武县境内管涔山脚下的雷鸣寺泉,泉水从山脚石罅中涌出,形成天然水池“汾源灵沼”,池壁刻有隋代始凿的石刻及龙头雕塑。据《山海经》记载“管涔之山,汾水出焉”,北魏《水经注》进一步描述了源头的水文特征。但现代考察认为,其自然源头在神池县太平庄乡西岭村,但主流仍以雷鸣寺泉为标志性起点。 <p class="ql-block"> 汾河是我童年的记忆和诗歌中的意象,儿时早已熟悉的《人说山西好风光》里,就感受到汾河的些许气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汾河源头的向往愈加强烈,但是因各种原因一直未能探访。2025年8月2日上午,我随丽华携程旅游团来到了芦芽山风景区,终于能够深刻感受到了汾河源头的独特韵味与风采了。</p> <p class="ql-block"> 上午10点左右,我们进入景区后,首先跃入眼帘的是汾源湖,当下正是骄阳似火的中伏天,蝉鸣都透着燥热,可这山谷里却藏着天然的清凉。只见汾源湖被茂密森林环绕,树木掩映,湖水呈现深邃的碧绿色调。</p> 阳光照射下,汾源湖水面波光粼粼,与周围山色形成鲜明对比。 这里的湖水带着山骨的清冽,裹着草木的甘醇,凉丝丝地钻进毛孔,把中伏天的暑气从骨头缝里都涤荡出去,仿佛连灵魂都被冰镇得通透。 据资料介绍,汾源湖群散布于海拔1771-1849米的山麓间,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蓄水量达800万立方米。湖水清澈见底,水深超20米,盛产草鱼、鲤鱼等水生动物。湖群由天池 、 元池 、 琵琶海 等15个天然湖泊组成,形态各异,如“晶莹碧绿的宝石镶嵌于高山之巅”。 雷鸣寺山脚下,汾源广场静谧而立,四周垂柳轻舞,花草芬芳,北端四株粗壮的柳树树冠如巨伞般张开,枝叶繁茂中,一块巨大的“饮水思源”石刻若隐若现。其中一株柳树由两棵组成,虽经历风霜却依旧挺拔,相依相偎,枝繁叶茂。 据介绍,汾河源头景区主要看点有三部分内容。其一,是汾河源标志碑;第二,是北面山上的雷鸣寺;第三,是汾源阁下汾水源。我们首先来到了广场南端的汾河源标志碑景点,一通大型石碑静静矗立,碑上刻有胡富国题写的“汾河源头”字样,碑座底则镶嵌着雷鸣寺的浮雕,生动再现了当年的寺庙盛景。该标志碑高3.8米,碑座四周雕刻有“ 宁武八景图 ”浮雕,包括 汾源灵沼 、 支锅奇石 、 芦芽滴翠 等自然与人文景观,展现了当地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碑阴镌刻 郭新明 撰写的《汾源胜境纪铭》全文,记录了汾河对山西历史文化的深远影响。碑座采用 台砚 砚石雕刻而成,画面与诗文结合,体现了“画、雕、诗、石”四绝的工艺水平。 汾河源标志碑的背面台阶上,放着一尊汾鼎,碑的背面写着“汉武帝元鼎四年于汾阴所得的周鼎,藏于甘泉宫。后用以指象征国祚的宝鼎。” 雷鸣寺位于汾河的汾河源标志碑、汾鼎北面的山上,因山如空瓮、地下暗河波浪搏击声如雷鸣而得名。雷鸣寺,坐北向南,寺庙依山脊而建,建于半山之上,从戏台开始,需登108级台阶才能到达山门,占地面积约108平方米,是A级景点。 雷鸣寺山门两侧有配房,中轴线上设有木牌坊,两侧则有钟鼓楼。进入山门后,东西禅房簇拥着七间正殿,其中真武殿位于中间。 真武殿供奉的是真武大帝。真武,又称玄武。真武殿全称真武大堂,是中国古代的北方神,原为二十八宿中的北方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后为道教所信奉,与青龙、白虎、朱雀合称四方神,塑像为龟或龟蛇合体。宋代避讳,改玄武为真武,即道教所称的真武大帝,其塑像为披发、黑衣、仗剑、踏龟蛇。从者执黑旗。 由雷鸣寺主殿中间一间塑真武大帝像可以断定,在明末芦芽山毗卢佛道场被毁后,汾源宗教信仰已由明代之前的纯佛教转变成清代佛道合一形式,并且以道教居于主体地位。 主殿东三间为地藏王菩萨殿,内塑十朝地藏王像。地藏是梵文的意译,佛经上说这位菩萨“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所以得名。释迦佛曾嘱咐他,在释迦佛寂来灭、弥勒佛未生之前,救助六道众生,他即发下誓愿意:“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西山间为佛殿,内塑佛及诸菩萨20余尊。西山壁绘有须弥山彩色人物群像。 雷鸣寺始建年不详,重修于明正德年间。清朝同治年间又重修,毁于文革。1996年依旧址重修为博物馆。 <p class="ql-block"> 据传汾源之水,是从管涔山下的石蛤蟆嘴里喷吐出来的。可在很古很古的时候,这水却被卡在石蛤蟆嘴里的一颗石蛋子堵着,怎么也流不出来。原来,这石蛤蟆俯卧在雷鸣峰下,雷鸣峰底是一片大海。只要砍掉石蛤膜嘴里的石蛋子,汾水就会长流不息。可要砍掉石蛋子,得有金斧才行。金斧藏在紫峰崖下的山洞里,被凶恶的妖怪霸占着,要得到金斧真比上天还难。</p> 那时候,雷鸣峰下住着石勇、铁勇弟兄二人,都是虎彪彪的好后生。这一年,天旱无雨,大地干裂,正在执犁下种的俩弟兄又热又渴,真受不住了。石勇叹口气说:“地都干冒烟了,下了种也白搭!”铁勇说:“只要上紫峰崖杀了妖怪,得到金斧,砍掉蛤螟嘴里的石蛋子,黎民百姓就有救了!”弟兄俩一心一意为民造福,当下决定立即前往紫峰崖。哥哥石勇怀里揣着一瓶酒,腰里别着一把刀,就这样动身了。 <p class="ql-block"> 石勇来到紫峰崖下,只见崖顶黑云翻滚,半崖山洞中金光四射,石勇情知妖怪就在山洞中看护着金斧,还是勇敢地手攀藤条,脚踩石壁,一步一步地爬到山崖半腰,钻进了山洞。青面獠牙的妖怪正抱着金斧打盹,被石勇行走的声音惊醒,举起金斧便朝石勇砍来。</p> 石勇不慌不忙地从怀里掏出酒瓶一晃说:“老神仙,别生气,弟子给您敬酒来了!” 妖怪一听,口流涎水道:“好好,快给俺喝个痛快!”石勇把酒瓶递过去,妖怪一口气喝个净光,当下醉倒在地,口吐白沫,神志昏迷。石勇见状,利落地掏出腰刀,直刺妖怪心窝,妖怪惨叫几声,一命呜呼了。石勇拾起金斧,兴高采烈地朝洞外走去。说也奇怪,石勇一出山洞,顿觉浑身疲累难当,他想歇歇筋骨,可一合眼就再也醒不来了。随着,石勇变成了一株枝叶繁茂的松树,牢牢地扎根在山崖之上。那金斧在树叉上,任凭风吹雨打,就是掉不下来。 再说铁勇在家左等右等,不见哥哥回来,赶紧上山去找。铁勇来到紫峰崖,望见半崖的洞口比平素多了一棵松,松树上挂着一把斧,他心里奇怪,便爬上山崖,钻进石洞。可他只见松树,不见妖怪,也不见哥哥石勇,急得连声呼喊。这时候,那松树说话了:“弟弟别难过,快取下金斧去砍石蛤蟆嘴里的石蛋子吧!”石勇满含热泪向松树跪拜道:“请哥哥放心,铁勇一定砍掉那石蛋子!”铁勇翻身下崖,来到雷鸣峰下,使出浑身力气,第一斧砍下去,石蛤蟆嘴里的石蛋子转了转;第二斧砍下去,那石蛋子便骨碌碌地掉出来了。 顿时,滚滚的山水从石蛤蟆嘴里“哗”地直往出冒,长流不断,千年不息。那水冲出石蛤蟆的嘴,发出巨大的声响,如同雷鸣闪电一般。后来,人们在这汾河的发源地盖起了庙宇,起名就叫雷鸣寺。 雷鸣寺庙宇殿堂鳞次栉比,古松翠柏掩映,雕梁画栋,朱檐金顶,琉璃绿瓦,紫檀木刻,亭台楼阁,榭廊门洞,布局合理,结构精巧。明、清两代及国民初,被冠以“华北名刹”的美誉。清同治十年重修时,由弛名中外的学者、清官五台东冶徐松龛先生撰写碑文。徐氏在碑记中盛赞汾源泉灵沼为“三晋第一胜境”。 出来雷鸣寺,我沿着柳荫大道往汾源阁和汾源灵沼的方向漫步,两列垂柳如珠帘低垂,枝条随风轻摆,形成天然的遮阳长廊,碧绿的河水与柳色相映成趣,漫步其中仿佛穿越进一幅水墨画卷。 汾源阁高15米,采用三层重檐歇山式结构:一层为水母殿:与水母洞相通,殿内供奉水母像,石缝中涌出泉水汇入殿外“汾源灵沼”水池(面积约25平方米),池壁刻有明代题字,龙首石雕终年喷涌清泉。二层为汾神台骀殿:纪念传说中治理汾河的先贤台骀。三层为广济菩萨殿:顶层悬挂“汾源阁”匾额,兼具宗教祭祀功能。 在汾源阁里面有“水母洞”,汾河源头之水,就从这里流出,先注入一个水塘(名为“汾源灵沼”),再经侧壁的龙嘴里流淌出来。在水母洞可以免费取水,不少游客争前恐后的从这里取水。 汾源灵沼是前圆后方的水池,汾水经汾源阁一层水母殿下石缝中涌出注入水池中,水深 2 米,清澈见底。池壁上凿书 “汾源灵沼”,每字一米见方,在水中格外清晰。经测定汾源水的能见度可达 20 多米。汾源水从池壁经龙口喷出,泻入汾源湖。汾源灵沼四周有 9 座山岭环抱,各山沟汇聚处较为宽阔,俗名九龙口,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组合成壮丽秀美的汾源风光。 汾水从汾源灵沼石壁上的龙头雕像口中喷涌而出,形成清澈的泉水,终年流淌不息。石壁刻有“汾源灵沼”四字,泉水经汉白玉龙头喷出后汇入水潭,再流向南方成为汾河正源。 泉水从龙头雕像口中喷出时,水势细腻柔和,形成晶莹剔透的水柱,落入水潭后泛起层层涟漪。 当地传说水母娘娘以仙法赐水,赋予泉水生命力,反映了百姓对汾河的感恩。石壁上的“汾源灵沼”四字见证了古代水利文化,而“ 万筏下汾河 ”的航运历史通过祖辈口传延续至今。 汾源摩崖石刻位于汾河源头景区 ,是 北宋 元祐六年(1091年)重修雷道禅寺时所刻,记录了修缮过程及捐资人信息。该石刻位于 东楼子山 雷鸣寺西岩壁,呈长方形,长约1.1米,宽约0.8米,内容包含“重修雷道禅寺”“元祐六年秋七月口巳”及“修造人张徹庵”等字样。 该石刻为研究北宋佛教建筑历史提供了实物依据,其书法风格和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石刻保存较好,至今仍可见清晰的文字记载,是 三晋文化 的重要实物见证。 台骀,这位早于大禹的治水英雄,因治理汾河而名垂史册。作为最早开拓太原地区的先贤,他被誉为华夏治水第一人。据传,台骀从宁武的汾河源头开始,系统地治理了汾河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治水经验。据说沿雷鸣寺北上,渐至山顶处原有石洞,主供汾河台骀。台骀是传说中上古三皇五帝时颛顼帝执政时的治水大师,官称玄冥师,他征服汾河后深受世人爱戴。春秋时,郑国博学多才的政治家子产封台骀为汾神。之后,历代谥号有加,尊为上公,祭为贵神,金代加封为昌宁公。清朝道光六年(1826)在石洞之上建台骀祠三间,为楼阁式建筑,同治十年(1817)重修。毁于文革。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前去探访。 正午的阳光穿过树冠,在水面织成晃动的金网。山外该是热浪滚滚的时辰,我坐在古柏下看水流远去,它将淌过太原的市井,掠过平遥的城墙,最终在运城盆地拥抱黄河。可此刻它只是安静地漫过我的脚背,带着山风与松涛的絮语,把中伏天的燥热都酿成了温柔。这让我想起晋地的儿女,骨子里总藏着这份柔韧 —— 如这源头活水,于酷夏中守得住清凉,于静默中积蓄力量,终成奔腾千里的气象。此次探访让我体会到,汾河源头既是自然遗产,也是文化遗产,其生命力源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探访就要结束了,我再次回望那汪汾源湖,泉水依旧叮咚,带着草木清气的凉风拂过脸颊,竟让人忘了山外正是中伏。这永不枯竭的秘密里,藏着自然的馈赠,也藏着岁月的智慧。或许所有伟大的开始都如此平凡,正如这汾河源头,在最酷热的时节里捧出清凉,以最纯净的姿态,孕育出一条河流的传奇,也滋养着一方水土的魂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