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说起这次的“科尔沁双草原”康养团,起初我并未留意,毕竟连续两年的暑假都去了草原 ,前年我和老伴已经见过了乌兰布统的绿茵如毯,感受过它的宜人凉爽;去年更是在内蒙古的一片不知名草原上,“独享”过只属于我们一家的“专场”,时至今日曾经的那片只容得下我们一家的草原,那份其乐融融的天伦之乐,仍鲜活如昨。</p><p class="ql-block">当无意间看见了双草原团的行程,目光便被“乾安泥林”的字样锁定了。十年前的云南行见证了昆明石林的壮观与嶙峋,去年与女儿一家的自驾游也目睹过大同土林的苍茫与粗粝,闻所未闻的泥林又会是哪一番景象?好奇心驱使下果断报了名。</p> <p class="ql-block">吉林乾安泥林国家地质公园 :位于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西南部40千米处,地跨所字镇、大布苏镇2个镇,总面积110平方千米。泥林景观主要分布在大布苏湖东岸,南北长约7.5公里,东西宽约1公里,土柱高达5-10米,当地人称之为“狼牙坝”。</p> <p class="ql-block">泥林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常需要数万年甚至数百万年,具体时间因地区地质条件和自然环境而异。</p> <p class="ql-block">乾安泥林的形成可追溯到1.4亿年前的白垩纪晚期,经过长期的地壳运动和风化侵蚀,地下水沿岩石裂隙渗透,逐渐形成了如今的地貌。</p> <p class="ql-block">置身于泥林中,眼前那独特的地貌及壮观的景象会让人心里涌起一种自然天成的震撼与敬畏。</p> <p class="ql-block">眼前沟壑纵横的泥林, 就如同“凝固的泥浆”一般,它不及岩石坚硬,却能抵抗日常风雨的侵蚀,呈现出一种“风干后固化的强硬感”。</p> <p class="ql-block">相比于土林“松散易损、破坏难恢复”的地质特性而严禁踩踏来讲,泥林的地质结构因“粘性较强、结构较稳”的特点,有部分区域是允许适度走动踏足的。</p> <p class="ql-block">轻踩在坚实的泥质地面上,目光追着光影在盐碱雕琢的迷宫中游走,快门轻响,沟壑奇观便定格成永恒。</p> <p class="ql-block">泥林是高矮错落、各有姿态的,从稍高的地方往下看,泥林参差不齐的高度,巧妙地勾勒出了蜿蜒的轮廓,宛若一条巨龙静卧于此。</p> <p class="ql-block">在岁月的长河里,风霜雨雪化身为雕刻师:那高矮不一的泥柱、静置的泥桌泥台、绽裂的泥花泥柳……便是它们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这件藏在泥林中的“半成品老鼠”,风霜雨雪刚刚雕完了“鼠头”,若问“鼠身”何时完工,则要看“天意”。</p> <p class="ql-block">从地质结构特征来看,构成泥林的主要成分除了盐和碱之外,还有松散的第四纪沉积物(如黏土、粉砂及砂质透镜体),其岩性组合具有非均质性和弱胶结性,导致整体结构稳定性差,继而呈现出了显著的形态不确定性,再加上风霜雨雪的侵蚀,便造成了泥林难以长期维持固定形态的保留。</p> <p class="ql-block">因此,泥林就如时光与风雨共同雕琢的“流动风景”,它没有一成不变的模样,每一场风霜雨雪都在悄然重塑它的轮廓,而这种因地质特性而产生的动态变化,正是泥林最独特的魅力所在。</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泥林虽带有几分苍凉与孤寂,可这片土地并非一直如此寂静,这里也曾热闹非凡,在脚下这些不断变化的泥土之下,就埋有披毛犀、猛犸象等远古巨兽留下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而接下来我们要去泥林博物馆,去探寻它们留给时光的秘密。</p> <p class="ql-block">从千沟万壑的泥林步行几分钟即可到达泥林博物馆,因新馆尚处装修尾声未开放,我们需由新馆穿堂而过入老馆进行参观。</p> <p class="ql-block">目前,泥林博物馆藏有披毛犀、猛犸象、乾安虎、最后鬣狗、原始牛、棕熊等古化石300余件,另有123种、260余件鸟类标本展出,这些出土的古化石神奇而独特,其中,草原雕、丹顶鹤为国家一级保护鸟类。</p> <p class="ql-block">泥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两具完整的雌雄披毛犀化石。(下图为雄性披毛犀:两侧鼻孔是相通的)</p> <p class="ql-block">乾安泥林博物馆的披毛犀化石是2000年6月在乾安泥林附近地层中被发现的,当时在泥林附近地层的同一区域内,工作人员发掘出一对完整的“夫妻”披毛犀化石,这在我国极为罕见。在现场36平方米左右的同一地层内,还发现了披毛犀大小化石部件300多件,经初步统计共有大小不同的个体19具。(下图为雌性披毛犀:两侧鼻孔不相通)</p> <p class="ql-block">两具完整的雌雄披毛犀化石骨架在同一地域同时发掘、同时展出,在国内尚属首次。</p> <p class="ql-block">乾安泥林博物馆的披毛犀化石具有重要科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p><p class="ql-block">研究古生物演化:披毛犀是已灭绝的史前动物,通过研究其化石,对比与现代犀牛及其他古代犀牛的形态、特征等,可帮助古生物学家勾勒出犀牛家族的进化脉络,了解其在进化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种群发展等情况。</p><p class="ql-block">了解古生态环境:披毛犀是第四纪冰缘动物群的主要成员之一,其化石的发现有助于科学家研究东北地区2万年前的古生态环境。结合其他同期古生物化石,能推断出当时的植被类型、动物群落组成,还原出古代生态系统的面貌。</p><p class="ql-block">探究古气候变迁:披毛犀性喜冷,其化石的分布和保存状况能为研究古气候提供线索。通过分析乾安泥林的披毛犀化石,可了解当时的温度、降水等气候要素,进而探究更新世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和特点。</p><p class="ql-block">分析地质作用 :披毛犀化石出土于乾安泥林,该地是国内唯一的泥林潜蚀地质地貌景观。研究化石所处的地层和地质环境,有助于了解潜蚀、侵蚀、风蚀等地质作用,对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p><p class="ql-block">(这部分资料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下图中的猛犸象化石也是泥林博物馆的重要展品。</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猛犸象骨架后侧视角照片。</p> <p class="ql-block">遥想N万年前,猛犸象在这片土地上自是威风凛凛;奈何岁月流转、气候变迁,这曾经的庞然大物终究被深埋于脚下的泥土之中,想来不禁令人唏嘘。</p> <p class="ql-block">展厅里还陈列着许多同样来自远古的动物化石,无论它们归属何门何纲,但它们均已跨越千万年的时光,此刻,玻璃展柜中的它们像是对来访者诉说着自己曾经的生命印记。</p> <p class="ql-block">在乾安泥林,我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惊叹,当在博物馆里看到披毛犀、猛犸象等曾经鲜活无比的生命如今只剩下骨架静静陈列着,不禁让我感叹岁月流逝的无情与时光沉淀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 游览时间:2025.7.</p><p class="ql-block"> 编辑完成:2025.8.</p><p class="ql-block"> 感谢美友老师们的观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