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与自然的切合——读《瓦尔登湖》

蓦然

<p class="ql-block">  早就听说《瓦尔登湖》很有名,暑假里我在少儿图书馆看到了这本书。</p> <p class="ql-block">  该篇的作者梭罗是美国著名作家、实用主义哲学家。</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845年7月4日,28岁的梭罗来到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独自生活在自己建筑的小木屋里,渔猎、耕耘、沉思、写作……是他简朴生活的全部,</span>在那他写就了意义深远的《瓦尔登湖》。书中详细地记录了自己独居森林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书的扉页有这样一段话:</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最近,我从图书馆借了三本书:《唐朝的那些事儿》第一卷、第三卷,《瓦尔登湖》。读史书,人物形象鲜明,历史波谲云诡,故事引人入胜,我很快读进去了,还能梳理出来脉络。一日读50页都不成问题。所以我的心就很浮躁。希望快点读完下一本书。</p> <p class="ql-block">  之前我曾经说过,读外国小说,我比较慢。倒不单单是人名、地名的生疏、拗口,外国的史实模糊,主要原因是外国作家的叙事风格,我不大喜欢。</p> <p class="ql-block">  我读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雨果先生能够花大笔墨去描绘建筑的华丽,而对于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的梳理,似乎作家并不着急,他会给你娓娓道来。所以,你要么耐着性子读下去,要么你就采取跳读的方式。</p> <p class="ql-block">  不过,书非借不能读也。21天的借阅期限,也催着我快点读。《唐朝的那些事儿》第三卷我先放下,努力去读经典《瓦尔登湖》。</p> <p class="ql-block"> 我开始了对《瓦尔登湖》的阅读。第一天,我读了第一章《简朴生活》。由于前面的读者有所勾画,我也觉得这本书确实带给人许多思考。</p> <p class="ql-block">  梭罗对现实的大学教育进行了思考。他认为学习应当与实践结合。<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他们不该游戏人生,或纯粹地研究人生。不马上投入人生实践,青年人又如何了解人生呢?”</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他对老的教育方法进行了批评和反思。<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他说:“若我想让一个孩子对艺术和科学有所了解,我是不会因循守旧的。老方法无非是把他扔进一堆教授里,在那里接受一切知识,训练一切技能,就是不讲生活的艺术。——让他们通过望远镜或显微镜去观察世界,却不让他们用肉眼直面生活;让他们学习化学,却不让他们了解面包是怎么做成的。或让他们学习力学,却不让他们知道这些如何获得;让他们发现了人造卫星或海王星,却没让他们发现自己眼中微小的尘埃,其实自己就是一颗流浪的卫星;他们观察着一滴醋里的怪物,自己却被怪物缠身,就要被吞噬。”</span></p> <p class="ql-block">  他甚至做了这样的比较:两个孩子,<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一个在冶金学院听冶金课,同时收到父亲送的罗杰斯叠刀,一个孩子阅读必要的书籍,自己开挖矿石,自己冶炼,给自己打造一把折叠刀。他问一个月下来,哪个孩子的进步更大?谁最有可能会被折刀划破手?</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段思考,发生在十九世纪的作家身上,非常深刻。他指出<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就像我们的学院,有一百种现代化进步设施,人很容易对这抱有幻想,却并非总能产生积极的进步。”</span></p> <p class="ql-block">  联系到学校教学,尤其是电化教学、人工智能教学,学校能够给师生提供的更多的是现代化的设备,而真正能够带给学生思维的创新的不是靠这些手段,而是靠学生来自生活的实践。而我们的教师往往是从学堂到学堂,没有真正的生活经验,也很难谈到给学生创设这样那样的情境,让学生亲身实践。所以,我们常常带领学生畅游的是书海,让孩子去想象,却很少能够给孩子可以看见、可以触摸、可以动手操作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  他还有一个观点值得我思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他说:“挣够路费的人无疑还是能最终登上列车的,也就是说他们能够活得足够长,但那时或许早已没了蓬勃的激情和旅行的欲望了。”“耗费一生中最珍贵的时光去挣钱,竟然是为了在最没有意义的时间里享受一丝令人置疑的自由!”</span></p> <p class="ql-block">  我联想到自己和妻子。过去,孩子小,我和妻子领着孩子到处走,长见识。后来,孩子上大学了,我们有空闲时间了,她要到世界各地看看,无奈条件不足,只好国内逛逛,十年前,我们还都很年轻,她去了西藏,去了大草原,跟姐夫跑车去了趟深圳,利用休假的日子还去了趟河南,参观博物馆,游少林寺,看龙门石窟,感受云台山的奇丽。回来后,她把经历整理成了视频,发了视频号和小红书。受她影响,我也和她一起去了云南丽江、湖南张家界、四川峨眉山、广西桂林,游了漓江,乘坐城际铁路由深圳到达香港,吃了那里的叉烧包,感受了维多利亚港的华美。旅行的日子是快乐的,精神是充实的。后来,由于疫情,我们走不出去,那就实现家乡游,登凤凰,爬虎山长城,逛青山沟,看百瀑峡,感受九曲峡漂流的刺激。自驾游绿江,海边宿营,游集安,吃高丽火盆。我们没有等待,而是来一场想走就走的旅行。</p> <p class="ql-block">   可是,今年年初的一次受伤,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先后三次住院,妻子的工作也颇为繁忙,她一直舍不得休干部假,原计划的新疆游也因为我的受伤而泡汤。她周末休息的时候,要做好下一周的餐食,我们的旅游停滞了,改成了美食主义者。</p> <p class="ql-block">  昨天,妻子再次问我,暑假里想不想去哪玩。我回绝了。我说,我怕劳累,会拖累她的,她悻悻然。因为,她是一个活泼好动的人,可是我的受伤,牵制了她,束缚了她。她当然不高兴。</p> <p class="ql-block">  看了梭罗的这番关于“真正的生活”的思考,我是不是该好好考虑一下呢?虽然身体有伤,可是七个月了,已经恢复差不多了,可以出去走走了。</p>   接下来的20多页,我是逼着自己去看的。 <p class="ql-block">  因为梭罗这个实践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既能拿起斧头建造小木屋,又能拿起锄头锄草、种土豆,还能拿起钓竿钓鱼。他事必亲躬,但是又不追求繁文缛节。他的这种置身事外的生活离我们现实太远,我读它有什么用啊?</p> <p class="ql-block">  但是我看到了他的勤劳、简朴、真实与率真的一面。他向往自由,远离喧嚣社会,置身于乡间,过着农夫一样的生活。<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黎明前就动身,不要有所羁绊,尽情去探险吧,让中午在另一个湖泊的岸边找到你了,晚上你就以四海为家,随遇而安吧。没有比这更宽广的田地,也没有比这更有价值的游戏,你可以依照自己的天性去自由自在的生活,如同这些莎草和欧洲蕨草,永远不会成为英国的干草。让雷去咆哮吧,就算他威胁到了农民的庄稼,那又能如何?那与你毫无相干?”“我们需要超越自己的极限,到从没有去过的牧场自由的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  可是他又不孤独。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很多人慕名前来,感受他这种简单的生活。他生活简朴,也不讲究客套,对于访客几乎不提供食物,因为他供不起。他的居所狭小,容纳不下太多的人。他就开发他户外的空地,用来招待访客。</p> <p class="ql-block"> 他面对挫折,能够坦然面对。<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苦难是无法避免的,人们对这些也无需过于介意。在一个智者的印象中,万物都是清白无辜的”。</span></p> <p class="ql-block">  他热爱自然,以平静的心去感受湖的宁静。他擅长用比喻、拟人手法,以细腻的笔触去描摹瓦尔登湖的美。<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湖是风景中最优美、最富表现力的地方,它是大地的眼睛。凝望湖泊,可以测量出自己天性的深度,靠近湖岸的树木就像细细的睫毛,为湖岸平添了一条美丽的花边儿,而四周青翠蓊郁的群山与山崖,是他俊逸高挑的眉毛。”</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宽阔的湖面十分宁静,即使有一些骚动也会平很快平静下来,如同在水中汲水,颤抖着。涟漪漾到岸边后,立即恢复了平静。湖中鱼跃虫落,无一不是以涟漪这种优美的线条呈现出来的。如同泉水汩汩涌出,生命轻微颤动,胸膛上下起伏,无人知道这究竟是幸福的颤动还是痛苦的痉挛。湖上的景象多么祥和,人类的杰作像春天一样又在闪耀光芒。”</span></p> <p class="ql-block">  他又是那么热爱小生灵。他对湖中的鱼儿给予了更多的观照。坐在湖边,他静心观察这里的一草一木,尤其是充满灵性的鱼儿。<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有一条鱼跃出来,在空中划出一道三四英尺高的弧线,清一道湖光入水时又激起一个亮点儿。有时还能见到一道完整的银色的圆弧,又或湖面不时飘着一根蓟草,惹得鱼儿朝他一跃,又是一层水波,就像玻璃溶液,虽已冷却,但尚未凝结,即使上面仅有一丝尘埃,也是纯洁而美丽的。如同玻璃中的瑕疵,你常常还可以看到一片更平滑更深的水,好像一张无形的蛛网把它与别的水域隔开似的,成了湖泽仙女在水上嬉戏的栅栏。从山顶俯瞰湖面,可以看到每个地方几乎都有鱼儿在跳跃,在这平静的水面,任何一条梭鱼或小银鱼的腾跃都能明显的破坏整个湖面的匀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辛苦劳作得来的粮食,他也愿意与森林中的其他生命分享。他的生活取之于森林,他也不吝啬给小动物,诸如土拨鼠留有口粮。他</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说:“我对野性的热爱并不亚于对善的热爱……我有时希望自己像动物一样过着野蛮的生活。”</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正是他对小动物怀有的爱心,让他能够与之和睦相处,这些小动物也为他的乡居生活带来快乐。</span></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个过程中,我忍住困意,坚持读下去,读到第81页。我渐渐的要触摸到瓦尔登湖了。我的兴致也被点燃了。<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然而,在我所知道的所有景物中,瓦尔登湖或许还是保存最好然不失纯洁的一处所在。”</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这就是瓦尔登湖,就是多年前我发现的森林之湖吗?去年冬天,湖边有片森林被砍伐了,在另一片森林又开始成长,蓬蓬勃勃,一如往昔。往日的思绪浮出水面,同样,幸福喜悦的水流涌向他自己,也涌向他的造物主,哦,也有可能有项目,这一定是勇者的杰作,其间没有丝毫虚饰。”</span></p> <p class="ql-block">  作者用炽热的情感尽情地赞美: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我几乎要说,瓦尔登湖是你吗?他不是我的梦,只为了装点一首诗。我再遇不到别的地方,比瓦尔登湖更靠近上帝与天堂。我是他的卵石岸,是他拂掠而过的清风,在我空空的手中,是他的水,是他的沙,它那最深邃的源流高卧于我的思潮之中。”</span></p> <p class="ql-block">  梭罗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瓦尔登湖的热爱融为一体。他爱大自然,因此,他对这里生长的小生命有更多眷顾,他对森林环境的保护就非常迫切,作者深恶痛疾那些追名逐利的人,那些信奉美元之上而贪婪掠夺资源的伐木者、盗猎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为了凸显瓦尔登湖的美丽与纯洁,作者把她和弗林特湖相比较。“弗林特湖,如此糟糕的名字,一个肮脏愚蠢的农夫竟然在这水天之间开垦田地,粗暴的践踏着湖岸,弄得一片光秃。他有什么权利以自己的名字为这湖命名呢?有些人十分吝啬,只喜欢美元与金光闪闪的钱币的光芒,他们从其中可以看到自己那张不知廉耻的嘴脸,他们甚至把湖上安家的野鸭都看成是入侵者,长时间的掠夺令他们的手指变得弯曲僵硬,如同鹰爪。所以我不接受这个湖名。”“不,不,如果最美的风景要用人的名字来命名,那也只能用那些最高尚、最有价值的人的名字,至少也得让我们的湖拥有一个真正像样的名字,像伊卡洛斯海,那里海岸仍旧传诵着英勇的尝试。”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鲜明的爱憎。</span></p> <p class="ql-block">  他用极尽辛辣的语言讽刺弗林特那样的人。<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他对这湖根本没有任何权利,他只会想到这湖的金钱价值。他的出现是整个湖岸的灾难,他耗尽了湖边的土地,甚至还想抽干湖中之水。他只恨这里不是英国的干草地或跃居草坪。确实是,这个湖在他眼中真是毫无价值。如果河底的淤泥能卖钱的话,他一定会把湖水抽干的……他的农场处处明码标价,如果有利可图的话,他甚至会把风景、把上帝都拿去卖。他的农场上没有自由生长的东西,田地上不产庄稼;草地上不长鲜花;树上不长果实,所有生长的东西只有美圆。”</span></p> <p class="ql-block">  梭罗是一个实践者,是一个严谨的科学工作者。他亲身实践,用鳕鱼线系住石头测量瓦尔登湖湖的深度,而且用准确的语言详实的记录瓦尔登湖解冻的时间。<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845年瓦尔登湖第一次全面解冻是4月1日,1846年是3月25日,1847年是4月8日,1851年是3月28日,1852年是4月18日,1853年是3月28日,1854年大约是4月7日。”</span></p> <p class="ql-block">  他又是一个思想者。他对问题的思考非常深刻,耐人寻味。他一边辛勤劳动,一边享受生活,一边思考人生。就像他看到细沙流动时写到的:<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人难道不是一团正在融化的泥土吗?人的手指和脚趾顶端那呈圆形的头,不就是凝固的水珠,是从身体的溶解体中流出,最后到达极限。如果放在更适宜的天空下,谁能想象人体会扩大到什么样子?人的手掌不就是一张展开的棕榈叶吗?有叶片,还有叶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他善于从自然中汲取精神力量。</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我们永远都不会厌倦自然,我们必须从它永不枯竭的生命中获取力量。从广袤的田野,从沉淀着沉船碎片的海岸,从到处是绿树和枯树的森林,从雷云,从连下3个星期酿成水灾的暴雨中,振奋我们的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  他更是一个感召力极强的宣传者。他呼吁人们不断学习、探索未知世界。<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直视内心吧,你会发现自己思维中尚有一千个区域未被发掘,游览这些地方吧,并成为这内在宇宙的专家。”“现在就启程吧,向最遥远的西方前进,不要停留在密西西比河或太平洋上,也不要到古老的中国和日本去。勇往直前吧,沿着地球的曲线走,不管冬夏,不管昼夜,不管日出日落,永不停息,直到地球消失。”</span></p> <p class="ql-block">  他的文章凝聚了他的智慧与对人世间的深刻思考,对于读者来说,的确是一个精神的聚宝盆。难怪西方世界把他的《瓦尔登湖》奉为和《圣经》一样必读的经典。他的很多名言发人深省,令人振聋发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 为了未来或未来的事物,我们不要生活的太紧张,表面上不要外露轮廓,不妨暧昧些,朦胧些,正如我们的影子对着太阳也会不知不觉的汗流浃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不管你的生活多么卑微,都必须勇于坚强的面对生活,不要逃避,不要谩骂,因为它坏的程度还比不上你。““多余的财富只能够买多余的东西,灵魂的必需品,无需用金钱来购买。”</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让人目眩的光芒犹如黑暗。唯有我们觉醒之际,天空才会破晓。破晓的不仅是黎明,太阳只是一颗晨星而已。”</span></p> <p class="ql-block">  1847年9月6日,梭罗告别了瓦尔登湖。<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我离开森林的理由,和我搬进森林理由一样,我认为自己或许有各种不同的生活要过,不该再把时间耗在森林里了。”</span>梭罗不是一个特立独行者,是一个敢于挑战生活的奋斗者,是一个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的思想者。</p> <p class="ql-block">  正如书的扉页提示的那样:如果你不能静下心来,你读不懂这本书。你只觉得这是一本流水账,但是当你静下心来,你会发现一个人融入自然,让心灵与自然契合后,会有着多么强大的精神力量。</p> <p class="ql-block">  本文有大段的引用原文,因为我觉得自己的语言不能表述作者的十分之一二。因此,我强烈推荐您,如果在你还没有找到生活的方向,或者备受压力,找不到走出困境的方法时,或者你想从中学到如何教会孩子思考和自立时,我都建议你去读一读。经典的确是经典,如果有机会,我还会再读一遍 ,再读几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