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本周,我们聚焦第五章“跟《孝经》学智慧”,重点研习了第一节《言近意远的表述智慧》。 </p><p class="ql-block">谈及孝道,我做得实在不好,因此感悟很少,甚至有些无从下笔。说到孝,最先想到的便是父母,而心头最愧疚的,是奶奶。奶奶已经去世10年了,可她的身影总在记忆里摇晃,每当想起她,心头总隐隐作痛。奶奶一生养育了5个儿子、2个女儿,膝下绕着3个孙子、4个孙女、2个外孙、2个外孙女,可她最挂心的,似乎始终是我这个离她最近的孙辈。</p> <p class="ql-block">奶奶出生于战火纷飞的1938年,两岁时被送给膝下无女的姑姑做养女。养母家有个哥哥,封建重男轻女的思想像一道无形的墙,让她幼年总在饥寒中煎熬——冬天穿露脚的单鞋,吃饭时其他人在正房吃热乎的新鲜饭,她和养母不许上桌,只能在厨房吃前一天的剩饭;天热时食物变质,吃了就拉肚子,跑厕所都来不及。即便如此,她后来常说“养育之恩大于天”,始终体谅养父母的难处,这是属于她的“孝”。所幸婚后爷爷性格温和体贴,给了她半生最安稳的温暖。可惜爷爷五十岁便离世,留下中年的奶奶照看一大家人,还有未成家的四叔与小姑。</p> <p class="ql-block">那些年,奶奶把悲痛埋进深厚的黄土,像头倔强的老黄牛,硬生生把儿女们一个个拉扯大。她天不亮就扛着锄头下地,用双脚丈量家里的每一寸土地,精心侍弄地里的庄稼,尽力带领儿子儿媳耕地劳作,只为一家人能吃饱肚子。她节衣缩食,供大伯学了木工和建筑手艺,又托人带爸爸、三叔、四叔外出打工,希望他们能养活自己、立足社会。</p> <p class="ql-block">后来,日子渐渐好起来了,奶奶却像一株蒲草,慢慢衰老了。她搬来我家住,依旧像年轻时一样闲不住:清晨扫院子,晌午喂牲畜,傍晚坐在灶门前添柴,把日子打理得井井有条。我出嫁后,奶奶总盼着我回家看看。每次我走的时候,她总会塞给我自己种的菜、蒸的馍馍,叮嘱我好好带娃,孝敬公婆。</p> <p class="ql-block">记得她72岁那年,腿脚已经不利索,可还是舍不得撂下屋后的土地。秋天,她在地里费力地刨着,忙活了几天,收了一大袋土豆。我回娘家那天,她把大半袋土豆都倒给了我,而且全是挑拣出的大颗、光滑的,给自己只留了些小的、不规则的,甚至有虫眼的。如今想起这件事,我总觉得自己当初太过分、太傻——怎么就把奶奶给的土豆全都收下了呢?</p> <p class="ql-block">奶奶得了帕金森综合征,头会不由自主地颤抖。可每次我回家,她总坐在炕沿上挺直腰,说话时努力稳住下巴,眼神定定地看着我,尽量不让头颤抖,仿佛这样就能藏起所有不适。现在才懂,她抖的哪里是头,是怕我担心的心啊。如果说奶奶给我的爱是一条河,那我回馈给她的或许只有一丝细流。在她的大爱面前,我是多么渺小。 </p> <p class="ql-block">2015年,奶奶的肠胃一天比一天差,吃不下饭。姑姑家表弟结婚那天,她让我带她去县城看病,我心里咯噔一下,却盘算着第二天上班不好请假,又怕老家没人替我陪她,竟含糊地应了句“过两天再说”。她的眼神瞬间暗了下去。</p><p class="ql-block">后来才知道,第二天,她和小姑相互搀扶着,走了2公里乡间小路才到公路边等班车。她腿疼,走路本就吃力,真难想象当时是怎样艰难地走到公路边的。这事像根刺,扎在我心里十年,拔不出,也化不掉。6月6日听翟淑芬学长说“在孝敬父母这件事上,她从不跟兄弟姐妹攀比,尽心尽力伺候母亲与婆婆”时,我心里更添了几分惭愧。</p> <p class="ql-block">俗话说,隔辈亲。奶奶的11个孙辈里,生活在老家、离她最近的只有我一个。我们见面次数最多,相处时间最长,她也最疼我。可我却仗着这份亲近,有时口不择言,说些不中听的话伤了她的心。现在想来,真是不应该。</p> <p class="ql-block">如今,奶奶已永远离开了我。学习中式教育后我才明白,与其沉溺于懊恼与悔恨,不如珍惜当下——爱奶奶,就爱她所爱的所有人。爱她的子女们,爱她的孙辈们,也爱那些曾与她相邻相伴的街坊邻居,在他们需要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以此告慰奶奶的在天之灵。</p> <p class="ql-block">今年,大姑因病住院,我跑前跑后帮着办手续,有空就去病房探望,陪她说些宽心话。看着大姑眼里漾起的暖意,我忽然觉得奶奶仿佛就在旁边望着我——那一刻,积压心底的愧疚终于得到一丝释放。</p> <p class="ql-block">李合先学长《行孝、讲孝、教孝》的发言,像盏灯照亮了我心里的路。原来孝从不是惊天动地的事,是耐心聆听长辈唠叨,是把“下次”换成“现在”。 </p><p class="ql-block">中式教育指出:孝道是做人之道,是所有善行的总称。姬有道学长说:“孝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是人际关系的经络,孝就是教学质量,孝就是教学成绩,孝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方案。”这些话像重锤敲在心上,让我忽然懂得:孝是藏在柴米油盐里的实在行动。就像奶奶,她用一生对子女的无私付出,早已把“孝”的模样刻进了日常 ——她对养父母的体谅、对儿女的操劳、对孙辈的牵挂,不正是学长口中“解决问题的方案”吗?可我偏偏在她最需要的时候,用“等一等”“怕麻烦”错过了回应,没能在她生前好好接住那份沉甸甸的爱。她用一生教会我什么是对子女的无私之爱,我却没能在她生前好好践行对她的孝。</p> <p class="ql-block">本周,婆婆因病再次住院,我陪护在她身边,递药倒水、按时送饭,推着轮椅陪她做检查。婆婆每天要分时段吃好几种药,但她不识字,常常记混。我运用中式教育的方法,在药盒上画上太阳,表示早上吃,吃几片就画几个圈;画上热气腾腾的饭,表示午饭后吃;画上月亮,表示晚上吃。一天吃1次,就画1行;吃3次,就画3行,中间用横线隔开。我一一告诉她服药时间和数量,然后再提问,让她复述。靠着图画和反复提问,她终于记住了服药的时间和数量。女儿们看到奶奶的药盒,都称赞这个方法形象易懂。两个女儿拉着奶奶的手,说着关心她的话,婆婆的脸上露出了笑容。</p> <p class="ql-block">我想从此刻做起,从现在做起,践行孝道,做好榜样,以此影响和教育子女,让她们成为有“孝”基因的好孩子。 把奶奶教我的爱,变成我教她们的孝,这或许是我能给奶奶的、最迟到也最踏实的交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