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梅:葡萄为什么这样甜——新疆行之葡萄沟

习文

<p class="ql-block">   美篇昵称:<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习文</span>美篇号: 3794025</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荣获美篇2022年度美友圈卓越奉献者</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span><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荣获美篇2024年度卓越建设美友称号</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前卫报人·第7131期】</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散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葡萄为什么这样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span><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新疆行之葡萄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二月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葡萄沟是新疆最重要的旅游标志性名片之一,且离火焰山不远。到了火焰山当然要去看葡萄沟,何况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听过关牧村风靡全国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这首歌。所以,去领略下葡萄沟的风情也是很久很久的愿望了。 我们看完火焰山,在吐鲁番市稍加休整,即去观览葡萄沟。</p> <p class="ql-block">  葡萄沟位于吐鲁番市高昌区东北、距火焰山20公里处。3000多年前这里就开始种植葡萄,南北朝时期成为重要的葡萄产地。葡萄沟全长7公里,最宽处约2公里,是天山山脉博格发峰南坡前出带中的一个褶皱。虽然它与火焰山相隔很近,可在气候上却是“冰火两重天”。</p> <p class="ql-block">  在去葡萄沟的路上,路边开始出现零星的绿意,先是几株倔强的白杨,接着是成片的柳树。空气里的燥热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抽走了,取而代之的是湿润的凉意,连呼吸都变得清甜起来。半个小时后,即到达葡萄沟。车刚停稳,便有凉风裹着葡萄的清香扑面而来,瞬间洗去了火焰山的焦灼,似乎来到了一个清凉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走进葡萄沟,就有一位导游姑娘等候我们多时了,她叫阿依古丽,是葡萄沟资深的金牌导游。她首先带我们进入了葡萄长廊。长廊似一道从天边铺来的翡翠隧道,千万条藤蔓在头顶挽成绿色的穹顶,阳光被剪碎成金斑,洒漏在青石板路上轻轻摇晃。空气里浮动着甜津津的气息,一呼一吸间,连肺都像被洗得透亮。</p> <p class="ql-block">  “这葡萄长廊可有年头啦,最老的已八十多岁了,比我爷爷的岁数还大呢。”阿依古丽用骄傲的语气介绍着。我抬眼望去,长廊足有几百米长,头顶的葡萄串像倒挂的水晶灯。有的青如碧玉,有的紫若凝霞,还有些带着浅浅的果粉,像被阳光撒了层薄糖。阿依古丽伸手摘下一颗青葡萄,递过来:“尝尝?这是刚转色的,酸里带甜,是夏天最清爽的味道。”咬开时,果然有股子调皮的酸,咽下去,喉间却泛起绵长的甜。</p> <p class="ql-block">  长廊下每隔几步就摆着木凳,几位戴白帽的老人正坐在那儿侍弄着茶水。“以前啊,这长廊是当地人歇脚的地方,夏天太阳毒,农人走到这儿,就坐在藤下喝碗凉茶;摘葡萄的时候,姑娘们会把最甜的串放在木凳上,谁想吃,就可以随便吃。”她说着说着忽然停下,指着头顶一串特别饱满的葡萄:“你们看,那串‘红提子’,像不像维吾尔族姑娘跳舞时甩起来的红绸子?”</p> <p class="ql-block">  顺着她的指尖望去,果然,那沉甸甸的红串垂在半空,风过时轻轻摆动,真有几分舞者的灵动。</p> <p class="ql-block">  走出长廊,阿依古丽带我们进入了葡萄沟的民俗村。这个村有近600多年的历史,土黄色的维吾尔族民居错落有致,屋顶铺着平整的红瓦。</p> <p class="ql-block">  我们走进一个院落,门口墙上爬满了牵牛花,门楣上挂着一串串红得发亮的辣椒和金黄的玉米。院子里,几位头戴头巾的维吾尔族阿姨正坐在葡萄架下绣花,见我们进来,立刻笑着起身,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欢迎,欢迎。”</p> <p class="ql-block">  屋子里陈列着古老的纺车、地毯和乐器,墙上挂着维吾尔族的服饰,色彩明艳得像沟里的葡萄。一位美丽的维族姑娘给我们端来刚沏好的薄荷茶,茶杯是精致的铜器,冰凉的茶水滑过喉咙,带着淡淡的清香,瞬间驱散了最后一丝暑气。</p> <p class="ql-block">  最热闹的要数打麦场改造成的民俗广场了。广场上,身穿艾德莱斯绸的姑娘正旋着裙摆,跳着优美的新疆舞,裙角的石榴红比架上的马奶子葡萄更鲜艳。也有人蹲在土灶前烤馕,面团在木托上转着圈,指腹压出的花纹非常好看。角落里,弹都塔尔的老汉闭着眼,弹着琴弦,抖落着《新疆是个好地方》的调子,欢畅悦耳,这声音混着晾房里飘来的甜香,像把整个夏天都揉进了风里。</p> <p class="ql-block">  从民俗村出来,阿依古丽又带我们去了阿凡提文化主题公园。阿凡提是新疆家喻户晓的人物,有着很多很多的故事。当我们踏进这个公园时,就被它独特的魅力所吸引,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奇幻与智慧的世界。阿依古丽告诉我们:阿凡提,这个名字在维吾尔语里是“先生”“老师”的意思,是对有学识、有智慧之人的尊称 。他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已久,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关于阿凡提的身世,至今仍众说纷纭。史学家们经过研究与考证,普遍认为他生活在十二到十三世纪,但他究竟出生在哪里,却成了一个谜团。维吾尔族人说他出生在中国新疆的喀什,但乌兹别克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等都说是出生在自己国家。但我们吐鲁番人却始终认为,这位乐观、幽默、机智的民族达人,就出生在葡萄沟南部一个叫达甫散盖村的古老村落。</p> <p class="ql-block">  阿凡提的故事充满了智慧与幽默,他用聪明、机智、幽默的语言,嘲笑了人们的愚昧、无知,讽刺了统治者的荒唐、残暴,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在民间传说中,阿凡提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聪慧过人,11岁开始学习古兰经,17岁时就已经能够翻译阿拉伯语言书籍。当时的吐鲁番王、富商、宗教势力等对百姓进行种种欺诈压迫和残酷剥削,阿凡提对剥削者强烈不满,勇敢地站出来与黑暗势力作斗争。他一生讲了无数个讽刺剥削者的故事,这些故事在民间口口相传,不断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阿凡提文化。</p> <p class="ql-block">  进入阿凡提文化主题公园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阿凡提雕像。阿凡提头戴小花帽,倒骑在一头小毛驴上,脸上洋溢着智慧与幽默的笑容,仿佛正在给人们讲述着那些有趣的故事。雕像周围,是一片郁郁葱葱的葡萄架,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挂满枝头。</p> <p class="ql-block">  公园中最精彩的部分当属阿凡提故事表演。在一个露天舞台上,演员们身着传统维吾尔族服装,生动地演绎着阿凡提的经典故事。他们的表演幽默风趣,充满了喜剧色彩,引得台下的观众阵阵欢笑。其中,阿凡提智斗巴依老爷的故事最为精彩,演员们将阿凡提的机智、勇敢和巴依老爷的贪婪、愚蠢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们在欢笑中感受到了阿凡提的智慧和正义。</p> <p class="ql-block">  在参观过程中,阿依古丽还告诉我们,阿凡提不仅仅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维吾尔族人民的智慧、幽默、正义和乐观。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是为了教育人们要勇敢地面对困难,用智慧去解决问题,要坚持正义,反对邪恶。这使我们对阿凡提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  葡萄沟最核心的景区就是千亩葡萄园了。随着阿依古丽我们走了进来。抬眼望去,整个园子像被铺开的绿色绸缎,从脚下一直漫延到天边。近看,每串葡萄都有不同的风景。马奶子长着弯弯的月牙形,青白色的果皮裹着半透明的果肉,像浸在玉露里;无核白更妙,圆滚滚的珠子挤成一团,薄皮一抿就破,汁水在舌尖炸开清甜;还有紫红的红提,像缀满的玛瑙珠子,表皮蒙着层薄薄的白霜,模样透露着娇憨。往远处望,绿浪里藏着星星点点的色彩。田埂把葡萄园切成整齐的方块,又被蜿蜒的水渠串连起来,渠水哗哗地流,映着两岸的绿,倒像是大地在悄悄哼歌。</p> <p class="ql-block">  葡萄架下,维族姑娘们正忙着采摘。她们裹着色彩鲜亮的头巾,穿着红艳的裙子,摘葡萄时,手腕上的银铃镯子叮当作响,阳光落在她们含笑的眼角,比葡萄还要甜美。我们也忍不住加入了采摘。踮起脚够高处的红提,侧着身选最大的那串,竹篮很快就摘满了。阿依古丽带我们坐在晾房边的木台子上,开始品尝起葡萄来。先尝无核白,甜得清爽,像含了口山泉;再咬一颗马奶子,甜里带点微酸,像初恋的滋味;香妃葡萄最是缠绵的,甜得醇厚,还带着淡淡的玫瑰香。大家笑声欢语,其乐无穷。</p> <p class="ql-block">  在品尝葡萄、欢快无比的气氛里,我随意问阿依古丽:葡萄沟的葡萄为什么这样甜呢?她似乎没有准备,稍怔了一下,但很快便作出了非常专业的回答。</p> <p class="ql-block">  “那或许,首先是大自然的馈赠吧。火焰山的烈日给了葡萄足够的光照,让它们积攒了满满的糖分;坎儿井的雪水,带着千年冰川的清冽,灌溉着每一寸土地;昼夜巨大的温差,让葡萄在白天拼命积攒养分,在夜晚静静沉淀糖分。这里的土是红褐色的,带着矿物质的醇厚;这里的风是干燥的,吹走了多余的水汽,留下最浓缩的甜。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让每一粒葡萄都带着十分甜润的自然密码”。</p> <p class="ql-block">  “又或许,是歌声带来的甜吧。关牧村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唱了几十年,那深情的旋律早已和这片土地融在了一起。歌声有对家乡的热爱,有对丰收的期盼,有对生活的赞美。那旋律更像一股股甜蜜的清泉,揉进了葡萄沟的土壤,让每一片叶子、每一粒果实都染上了歌的甜、声的美。葡萄在歌声里生长,在旋律中成熟,摘下来时,自然也就带着歌的美韵、声的甜味”。</p> <p class="ql-block">  “再或许,是人情的甜?我们吐鲁番人都非常厚道崇德、热情待人,特别诚心地对待每一位来客,都是将最好的东西展现给客人,将最好的服务承献给宾客。我们维族姑娘特别美。不仅人美、歌美、服饰美,心灵也美。她们用歌声、用舞蹈、用采摘的葡萄,给到葡萄沟来的每一位客人都精心服务,使客人一到葡萄沟就能感到美,就能感到甜吧”。 阿依古丽的回答迎来了一片掌声。</p> <p class="ql-block">  是啊,葡萄沟的葡萄甜,藏在很多地方。藏在坎儿井流淌的水声里,那是生命的甜;藏在火焰山的温度里,那是自然的甜;藏在维吾尔族姑娘的头巾上,那是色彩的甜;藏在关牧村的歌声里,那是真情的甜;甜在乐师拨动的琴弦上,那是旋律的甜。这些甜,都构成了葡萄沟独特的葡萄文化。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文化,才使葡萄有了更深意义的甜,甚至能使没到过葡萄沟、没吃过吐鲁番葡萄的人,也能认可吐鲁番葡萄的甜。葡萄的甜从来不止于葡萄本身,而是人们对吐鲁番葡萄的认可,是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种共同的精神价值。这就是文化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离开葡萄沟时,夕阳正把这片绿荫染成金红色。车子驶离峡谷,热风再次袭来,可舌尖似乎还仍留着葡萄的香甜,心里还仍存着那份特别的清凉。</p><p class="ql-block"> 火焰山旁唯碧深,葡萄千载满沟金。</p><p class="ql-block"> 甜如甘蔗荔枝蜜,靚似霞珠翡翠琳。</p><p class="ql-block"> 绿淑棚中尝玉露,黄皮车上赏幽森。</p><p class="ql-block"> 牧村名曲润心耳,更有维媛舞雅琴。</p> <p class="ql-block">  (写于2025年7月25日泉城济南)</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诸君美友,您闻到了吐鲁番葡萄🍇的香甜了吗?</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