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船屋和黄田古村落

叶公子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洋船屋在泾县黄田乡境内,其外形酷似轮船,人们称之为洋船屋。在清朝中期,上海等港口才刚刚出现洋船,而在交通闭塞的黄田山区,就已造出了设计精巧、结构别致的洋船屋,堪称是件奇事。2019年9月25日7时许,榔桥镇黄田村洋船屋后进一厢房发生火灾,洋船屋总面积3800平方,过火面积约200平方,现主体木结构建筑已于2023年修缮完毕,向游客开放。</span></p><p class="ql-block"> 洋船屋又名笃诚堂,清末道光年间由朱一乔父子为圆母亲想见“洋火轮”的愿望而建,体现了孝道文化。其建筑布局融合了古代哲学思想与美学理念,是皖南古民居的代表作品之一,其四周围以高墙,两侧开有深渠,围墙及屋体皆仿轮船外形依地势而筑。1998年洋船屋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洋船屋所在的黄田古村始于北宋嘉祐年间,距今已有千年历史。黄田古村所处位置森林资源丰富,气候温和,占地1.5平方公里,距205国道4公里,交通便捷。全村以茶、竹、木为主要产业。盛产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涌溪火青”。这里历代文风昌盛,人才辈出。有乾隆年间的贵州巡抚朱理,嘉庆年间的翰林院侍讲、国史馆总纂朱珔;近代的民族实业家朱鸿度、朱幼父子;当代的著名交响乐作曲家朱践耳,中国工程院院士、核物理学家朱永贝睿等等。黄田朱氏家族与理学家朱熹同宗共祖,并以儒商并重而鼎盛于清朝。昔日黄田富商巨贾云集,财富甲于一邑。村内有书院书舍十余所,藏书斋室六处。浓厚的儒家书卷气息,凝聚着朱氏先人的勤劳和智慧。</p> <p class="ql-block">  黄田古村落共有56处古建筑和135栋单体建筑,总建筑面积高达33058平方米,且全部保存完好,古朴而庄重。<span style="font-size:18px;">主要建筑有洋船屋(笃诚堂)、思慎堂、聚星堂、旗峰公家庙、敬修堂、崇德堂、思永堂等。这里的</span>聚星堂建于清雍正至乾隆初年,是朱武勋、朱武烈兄弟住宅,原建筑3800平方米,现保存1500平方米;朱武勋生五子,兄弟五人共养育十八个姑娘,此堂原建筑三大幢前后两进,六个堂建有风格一致的小姐楼供大家闺秀读书、绣花和传统美德教育。皖南民间广为流传顺口溜:“溪头的干子、榔桥的伞、黄田的姑娘不用擀(“擀”字是“挑”的方言,意为挑剔)”就出自此堂。值得一提的是,我的奶奶朱兰英就是黄田朱家的姑娘。记得小时候奶奶经常教导我们孙辈的一句话是“过日子可花可不花的钱坚决不花”,奶奶一生克勤克俭的良好品格是朱氏家风给我们的人生礼物🎁,在我们孙辈幼小的心田里种下了勤劳致富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  黄田村古民居群不仅代表着皖南古民居的典范,更体现了中国古代《周易》阴阳、五行学说的精髓。其选址、规划乃至建筑设计,都深刻诠释了古人对“天人合一”的追求,展现出和谐统一的美学理念。村落依傍山峦,紧邻清澈的河流,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形成了一种独特而宜居的环境。村内的明沟暗渠纵横交错,活水穿流而过,为整个村庄带来了勃勃生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洋船屋的设计独具匠心,虽仿照洋船造型,但内部民居布局井然有序,功能划分合理,堪称古民居建筑中的佼佼者。</p> <p class="ql-block">  黄田村中书院书舍、藏书楼众多,如“培风阁”和“小万卷斋”,彰显了村中浓厚的学术氛围。这些书院书舍不仅在历史上为黄田村的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生活,而且为村中的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进而培养出许多杰出的人才。它们见证了黄田村“儒商”文化背景下对教育的重视和追求,体现了一种重视物质与精神双丰收的社会理想。以“洋船屋”为代表的黄田古民居建筑群更是物化了古代哲学思想、建筑美学的结晶,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希望网络那端的您也有机缘来到这里,住一住村中民宿,看一看《大江大河》的拍摄地点,站在凤子河畔听一听这里的历史故事,寻找一下内心深处那份与文化共鸣、与山水共情的能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