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周末写生第25次:顾山老街印象记</p>
<p class="ql-block">顾山镇,地处无锡、张家港、江阴、常熟四地交界,既是“边地”,又是文化交融的核心地带。近年来,这里迅速城市化的痕迹日益明显,变化之大令人惊叹。我曾于疫情期间初次到访,结识了一位律师。去年深秋再访,天空飘着冷雨,我在小酒馆里独自饮下劣质二锅头,于犀带桥边徘徊良久。这次是第三次踏足,季节不同、时段不同、同伴不同、心境不同、年头不同,虽是同一地点,却因这些差异而显得意味深长。正是这些“变与不变”,构成了顾山老街的独特韵味。</p> <p class="ql-block">台风“竹节草”刚过,天气依旧闷热,但弄堂里已有了些许穿堂风。清晨六点多,我便起床,泡好一壶茶,静候启程。照例于七点出发,将车停在顾山新街菜场附近。街面尚未苏醒,店铺大多紧闭,更别提吃面的去处。于是,我在网上搜寻,终于在老街东街找到了一家名为“天一阁”的面馆。将车停在周少梅纪念馆对面的停车场,步行百余米,便抵达了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果然,那是一家典型的“苍蝇店”——两间低矮昏暗的老屋,却早已人声鼎沸。食客们操着夹杂常熟、无锡、江阴口音的方言,或排队,或围坐,热闹非凡。桌上的杯盘狼藉尚未收拾,服务员正忙碌地清理“战场”。店主是个穿着体面的小老头,眉开眼笑,眼神灵动,时而亲自端面,时而收拾桌面。角落里,一对小情侣依偎着吃面,画面温馨动人,可惜未能抓拍,怕惊扰了他们的甜蜜时光。</p>
<p class="ql-block">面是先吃后付,我们各点了一份拌面,一份宽面配爆鱼加姜丝,一份细面加大排加姜丝。另有素几、海带丝等免费小菜,以及一份葱香胡椒粉味的清汤。爆鱼与大排皆鲜嫩可口,尤其是那块大排,肉厚而有弹性,吃来满足感十足。在这老街深处,一碗热腾腾的面,竟成了最抚慰人心的慰藉。</p>
<p class="ql-block">周少梅纪念馆外,新建了一幢现代风格的建筑,但大部分空间空置,内部那幢红砖砌成的民国老屋却依旧伫立,坚固如初。主楼一层被改造成陈列室,展示着周少梅在民艺音乐上的卓越贡献。他活跃于上世纪一二十年代,不仅在民艺传承、创新、创作与演出方面成就斐然,更培养了瞎子阿炳、刘天华等一代名家,形成了“乐乡”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犀带桥的入口被铁链锁住,只能远远拍下一张照片。在东街某条弄堂中,我们发现了一段老屋的断壁残垣,一块刻有鹤与菊花纹的基石,一半埋入土中。偶遇一位老人,他带我们去看一口“两层井”。井口之上,原有一层井栏,因地面抬高而被掩埋。老人说,他小时候还能看到那一层井栏。岁月更迭,井栏沉埋,令人唏嘘。</p>
<p class="ql-block">在这片布局杂乱的陋巷中,仍有老人遛鸟莳花,烟火气息浓厚。不少老屋已被外地租客占据,也有不少本地老人在此安度晚年。他们围坐在弄口闲聊,打发时光。我们拍照时,一位大妈怒目而视,厉声制止。我们连忙解释,手机中并无她们的身影,只是想拍那纵横交错、捆住了岁月的电线。她们的敏感与警惕,或许正是老街生活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从一幢老宅走出一位外来租住的老太,带着一个“留守儿童”。她误以为我们是收古董的,热情地向我们推荐一只挂在墙上的旧鸟笼,希望我们出价。文鸿试探性地报出二十元,她却嫌少,交易未果。我们继续前行,寻找那家标志性的“姚记烧饼店”,却发现它已歇业,店主在奇石堆中闲谈饮茶。显然,奇石买卖成了他的“副业”,在这商品社会中,谁不渴望“人无横财不富”呢?</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另有一家饼店,由父子传承经营,售卖“顾山大饼”、老式月饼与订制喜庆米糕,米糕上涂满红色,寓意吉祥。我在门口等待同伴时,看见贺理的女儿——一位六年级的小学生,正逗弄两只刚出生的小野猫。她说它们太饿了,于是饼店家一个穿牛仔裤的三年级男孩跑进屋拿了一罐猫食。小猫埋头猛吃,稍后一只黑猫跑出,与它们嬉戏,孩子与猫,猫与猫,演绎出一段温馨的小故事。这份闲趣,在都市中早已难觅。</p>
<p class="ql-block">我们最终选在东街110弄5号写生。那里有几位老人围坐闲聊,后陆续散去,只剩一位老太在幽暗的客厅中独自吃饭。院子中央种着一丛棣棠,开着小黄花,还有吊兰、太阳花、杨梅花、金莲草、向日葵等植物,与晾晒的衣裤交相辉映,五彩斑斓。我们在花坛旁择一处阴凉,开始写生。文鸿在街边捕捉到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身形庞大,皮肤晒得通红,仿佛时间在他身上凝固。他以此为题材,画下那火柴般的红色,与阴郁的蓝色形成强烈对比,仿佛在诉说血脉的贲张与岁月的沉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