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年5月末,儿子驾车,我们一家三人奔赴德化九仙山。县志载有九道士在此飞升的传说,山因此得名。远望黛色屏障拔地而起,海拔1658米的身姿默然矗立,自携一段隔绝尘俗的仙气。</p><p class="ql-block">午后泊车山脚,登景交车盘山而上。车如游龙蜿蜒于巨大绿屏间,窗外浓绿层层泼洒,无边的生机几乎要将人融化其中。在山顶氧吧驿站小憩后,我们来到附近1508米的观景台,举目远眺:天幕湛蓝,云絮轻浮,峰峦如聚。山风拂面,裹挟草木清气,将天地间的辽阔与澄澈尽数送入肺腑。驿站老板善意提醒:“三小时也未必能看全主景。”我们相视一笑,信步北行。</p><p class="ql-block">移步灵鹫岩寺,这座曾属道家洞天、后归佛门的古刹静卧群峰怀抱。檀香隐隐,念经声徐徐飘来,荡开山间寂静。再依山势向东下行,迴照池畔古树群赫然入目:枝干披拂厚厚的苔衣,那是岁月织就的绿绒衣裳;林荫幽深静谧,仿佛每棵树皆封存着古老密语。继续往下,天池宛如遗落山巅的碧玉,澄澈无波,倒映着蓝天白云与四围苍翠。足音轻叩木栈道,笃笃声与林间鸟鸣、风过叶隙的簌簌声交织,引我们步步深入山魂腹地。</p><p class="ql-block">栈道回环,将我们引回驿站,日影已西斜至下午四点。三个小时的跋涉,在地图上不过是一道细弱弧线。末班景交车五点半启程,父子二人游兴正浓,决然向西疾行。抢得片刻光阴,父子俩登上“云路”,穿过“圣门”,于弥勒洞中拜谒了那尊端坐千年的唐代石雕弥勒佛——九仙山镇山之宝。石佛面容圆融,笑意温蔼,穿越时光的慈目仿佛早已阅尽人间所有匆忙与眷恋。广播温婉提醒归程,二人携几分未尽之兴匆匆折返,所幸已亲睹至宝,心无缺憾。</p><p class="ql-block">此番山行虽未穷尽地图上的峰回路转,然灵鹫岩寺的钟声余韵,迴照池古木苔衣的沁凉,天池水镜映照的澄澈云天,乃至弥勒洞中那一眼千年的永恒微笑——这些片段如碧玉嵌入心潭深处。</p><p class="ql-block">下山途中,车窗外绿意如潮奔涌。我们带着一身草木清冽,驶向德化县城渐次亮起的温暖灯火。</p> 灵鹫岩寺位于九仙山主峰东侧山麓。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前,开山祖师邹无比与其徒普惠创建,乃闽南最早的古刹之一。 相传,无比坐禅修行,有一鹫鸟盘旋向其朝拜,其九十六岁功满涅槃时,徒普慧将其肉体塑成金身,崇奉于上殿尊为称邹公祖师,该寺遂命名为灵鹫岩寺。 灵鹫岩寺历史悠久,自明代始,香火就已十分旺盛,成为闽南佛教重点活动场地。 历史沧桑,庙宇几经兴废。1966年“文革”期间,庙宇遭人毁坏,庙内佛像仅邹公祖师真像受檀樾主“五保”信众珍藏而幸免于劫,其他石雕佛像尽毁于此。 1988年初,原美国美洲佛教会永远顾问兼副会长释宽净法师率徒施百万巨资在原址重建,1990年落成。 寺前匾额“灵鹫岩寺”,为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亲笔所题。 古树群为迴照池的祈愿林,历史悠久,保护完好。古树群面积约15亩,以小蜡、漆树、三尖杉等为主,还夹生鹿角杜鹃、茶树、松树等。古树群终年树冠遮阴、郁郁葱葱。 天池 月老殿 根的力量——“开山劈石” <p class="ql-block">山中小瀑布</p> 林间木栈道 登临“圣门”途中 圣门 弥勒洞 唐代石雕弥勒佛,位于九仙山弥勒洞内,利用洞中天然巨石就地雕刻,为九仙山高深玄妙、经世绝纶的人文艺术,是九仙山镇山之宝。史载为唐开元丙辰年(公元716年)僧人邹无比所雕,至今已有1200多年。 云路 天鼓 这些景点来不及去了,赶紧下山去乘末班车。 弥勒殿 刚到5点,寺庙关门了。 下得山来,眼前的景色也很美。 对岸是九仙山旅游度假区,有机会下次再来游览吧。 附:九仙山导览图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德化行记续篇,可点击以下链接浏览:</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0ltybr" target="_blank"><i> </i>瓷城光色:德化白瓷的千年回响</a></p> <div><br></div><div>-END-</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