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20px;">我们九亭苑是以九亭地名而命名的,而九亭旧称九里亭,其名却借自于蒲汇塘边的九里亭。古时规制,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九亭因距泗泾、七宝各九里,古人便在蒲汇塘边筑九里亭,供来往的商旅行者憩息。九里而设亭,应该是个特例。二十多年前我曾在蒲汇塘边见过仿建的九里亭,小而简陋,但未曾见过亭内有歇脚的路人,亭子后因建轨交九号线而拆除。2025年6月,松江收藏家协会会长赵文龙捐建的新九里亭落成,亭分二层,构筑精美,但已非古时的十里长亭了,亭有楹联曰:“日照天下客,夜宿九里亭”,读之有白璧微瑕之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来九亭早,早知九亭事。二十六年前,在九亭镇东北方的沪松公路上,有一沪杭铁路的道口,上海所有往返南方的火车必经此地,因道杆起降频繁,所以从市区来九亭十分不便,其如骨骾在喉,后建沪松公路大桥遂成通途。在九亭镇北面沪松公路旁,有一条东连龙华港、西通淀浦河的蒲汇塘,那时我看到过有专卖大小缸甏的水泥大船泊在岸边,而几条貌似收破烂的旧船则长期蛰伏在野泾树荫之下。在九亭镇的南面,则有一条西接淀山湖东到黄浦江的淀浦河,当时南九亭初兴土木,不少装运红砖或沙石水泥的货船靠在岸边,装卸工架起跳板正挑砖上岸。过淀浦河桥往南,我曾好奇地探访过桑麻腹地,见有人住在篷布屋中,承包耕种着大片的农田。遥望东南,则隐隐可见高压输电线的铁塔和城郊的楼房,久居都市,我很喜欢九亭南这一片田园景色。刚到九亭,今天的伴亭路当时叫八佰伴路,奇特的是,今蒲汇路东段却以一家国外电机制造企业的名字用作路名,叫作阿美德格路。二十六年前,九亭文化广场还是一片稻田,夏夜蛙声啯啯,其间有一条小河,从蒲汇塘拐弯抹角蜿蜒而来,直抵九亭苑 23号东山墙之外,此泾原先是否伸入23号楼下不得而知。早年的九亭夏夜,蚊子虽多但皆大而木讷,一点蚊香,便窣窣落地,到了后几年蚊子便越来越小,狡猾而难以击杀。那时住户出入九亭苑多靠小区的中巴车,车费一元,送客至七宝的民主路。九亭苑是九亭开发较早的楼盘之一,国亭苑、良隆园、沪亭苑、上海弄里人家,紧随着如雨后春笋一般破土而出,再之后上市的是明珠苑、江南文化园、紫金花园,二十多年前九亭的新楼盘如盆中集珠,可谓俯拾皆是。当年外地购房者每户还能得到一个上海蓝印户口;但第一批买入九亭苑现仍居住者恐怕所剩不多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入九亭苑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了,期间发生在九亭苑称得上大事的应该有两件。第一件是抗新冠疫情的两个月封控。自2020年年初武汉新冠疫情暴发封城之后,上海的疫情一直少有波澜,但在2022年3月,因华亭宾馆管控失误,致使上海新冠疫情快速蔓延,黑云压城,山雨欲来,上海先封浦东,后封浦西。3月28日,原本以为仅封控几天,所以大家只稍稍补充了一些生活物资,想不到一封就是二个整月。到了4月初,不少人家便开始少米缺菜了。某夜忽闻小区内呼声四起,还有人敲盆击缶,高喊发放物资,后有人迅速赶来抚慰,自此镇政府发放的物资也渐多渐好。当时大家都在手机上晒各自收到的生活物资,比较长宁、松江、闵行、徐汇四区,以徐汇的物资品质为最好,而差劲的多半是发洋葱、红萝卜和土豆。我在九亭苑曾团购过一只河南滑县的烧鸡,其它买啥已不记得了,但政府发放的生活物资确实越来越好,我曾以诗记之:“黄瓜莴苣包心菜,鸡蛋酸奶肉罐头。香菇香肠海丰米,冻鸡冻鸭西王油。”除此之外,我们还收到过两桶来伊份的螺蛳粉,自然我们也收到过洋葱和红萝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小区封控期间,大家经常要做两件要事。一是下楼做核酸:“队伍南北几处分,人人相距一牛身。老少示展核酸码,儿女扶来策杖人。小妹出楼人似燕,大白离家月在门。初识邻里志愿者,看衣名叫童树森。”二是频频在家做抗原,之后拍照上传结果。“细细长长一棉签,探进鼻孔抹又旋。试剂浸罢滴试卡,两条红杠是病嫌。”这是做抗原的正确方法。封控小区期间最辛苦的是小区里的志愿者。上海的四、五月份,天气渐热,他们却要整天穿着套头套脚的连体防护服,还须戴口罩,闷热难耐,我猜想他们穿着防护服走路一定有拖泥带水之感,想要捷步快行,谈何容易。小区的志愿者要组织大家做核酸,要搬桌椅,要迎送前来的医护人员,要用喇叭呼唤某幢某号居民下楼做核酸,他们还要在楼内楼外喷洒消毒药水,要发放运来的生活物资,要发放做抗原的试剂盒,晚上还有人负责收运各单元门前的垃圾,及至后来,居民们偶尔能外出购物时,他们要做登记,还要扫码测体温,三年大疫,医护人员和志愿者都是不能忘记的大功臣。在封控抗疫期间,以前鸡犬相闻互不往来的邻居,都加入了楼里的微信群,有困难则互相帮助,可谓“左右邻里尽相助,无分南北人情暖。君来赣州伊鄂州,我本沪南侬皖南。敬而无失称兄弟,仁而有礼谁弃嫌。上海何曾少情义,髯者尽爹最堪怜。”九亭苑内这两个月的封控抗疫苦战,经大家的努力终获大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九亭苑内的第二件大事则是现在已近尾声的美丽家园工程。今年从3、4月份起,施工队便开始搭脚手架,然后喷墙面,刷楼道,换单元门,园林工人接着植草,种冬青,种麦冬,最后沥青车、压路机隆隆而来重铺道路。原来下沉广场边摇摇欲坠的水泥花架,现在也换成了钢支架,但愿早早开满和往日一样美丽的紫藤花。九亭苑之前高大的香樟树被锯得去头断臂,真是大煞风景,如今也已长出了新枝新叶,渐现生机。这次美丽家园工程,似是不计工本,九亭苑如同重新打造了一遍,里里外外,焕然一新。在九亭苑里,我喜欢西门某户篱墙上的红扁豆,和攀墙欲出的凌霄花;喜欢某家院内的那一丛小修竹,不知屋内有怎样清雅的主人;在美丽家园工程中,楼北的石榴树有幸得以保存,以后仍能年年看它开花结果;而北边楼前的枇杷树,也依然亭亭如盖,虽然见不到真正的枇杷小鸟图,但仍可看人手持长杆打枇杷。现在进出北门,我最想多看一眼的是 41号门旁的一本芭蕉,绿叶临窗,雨打芭蕉,这份诗情画意多少人家求之而不得。唯有每个单元门前的四季桂,大家总嫌它的香气不够浓郁。如今依然难忘的是邻家的一棵腊梅树和17号门东的大桃树,可惜它们均已归于黄土。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来九亭久矣,看那边楼起,看这里花开,也饱看了人事代谢,为日后不忘在九亭苑里的这些时光,特捉笔记之。</b></p> <p class="ql-block">今日蒲汇塘</p> <p class="ql-block">九亭文化广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