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人生共清欢——访书香家庭邹赐煌

今日梅州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多彩人生共清欢</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梁德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梅州素有“文化之乡”美誉,客家人有崇文重教的传统,在客家文化的薰陶下,邹赐煌的家庭被单位评为“书香家庭”。<br> 梅州市城区沿岸街区(照片作者提供) 获奖证书摘自《人生至味是清欢》 邹赐煌1963年出生,梅州市五华县龙村镇人。1987年毕业于广东省司法警官学校,1993年进修于四川西南政法学院。2023年在广东梅州监狱一级警长(正科级待遇)岗位退休。 摘自《人生至味是清欢》 摘自《人生至味是清欢》 《人生至味是清欢》序,“此书且赠有缘人” 读史明理,读书明智,开卷有益,受益匪浅,收获良多,感悟颇丰,学习笔记集腋成裘。邹赐煌钟爱文学饱览群书,把平时收集的资料及自己的所见所闻编著了《人生至味是清欢》。<br> 2022年冬,邹赐煌编著的《人生至味是清欢》出版。此书约18万字,分为100章节,覆盖人生的方方面面。其中以命、钱、家、情、路、悟、赢、为主题分别论述,见解独特,让人受益匪浅。附录中有:《梅州高楼种菜人》《高手须陪美女练》《修行他说是防修》记录作者随心随缘的生活,妙趣横生,滴水见阳光,启人心智。作者在序言中说,“此书且赠有缘人”,以书结缘意味深长。<br> 邹赐煌《人生至味是清欢》赠给作者 邹赐煌《人生至味是清欢》赠给作者 人生仅有三万六千日。人自从来到世间,生活坎坎坷坷,命运各有千秋,都非一帆风顺,岂能万事遂意。人生如何才能活得幸福,大多数人或许没有思考过这个重要的问题,《人间至味是清欢》说出了邹赐煌的见解。<br> 该书文章看似无起无止,但是有条不紊,寓主题、明道理、深思考,个中不少观点,或打破了传统习惯,却是实话实说,不藏不掖,坦荡心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br> 摘自《人生至味是清欢》 他在编著整理学习笔记时,有好友说,现在是大数据时代,所有信息都能在网上查阅,一部手机在手,了解天下事情,你还在出版纸质的书,有谁会静下心来看呢?他想,此书不送天下人且赠有缘人,何乐而不为,总有人喜欢。 <br> 作为读者,我就喜欢一页页阅读,习惯也是享受。如作者所言,看不透的人心,放不下的牵挂,经不完的坎坷,越不过的无奈,忘不了的昨天,忙不完的今天,想不到的明天,人生有什么可比,比美貌都会老去,比财富都会失去,比生命都会离去。所以,攀比毫无意义,只求今生问心无愧,如此安好,我认同。<br> 我曾多次去邹赐煌家,住的地方是复式房七楼八楼;八楼是客厅还有休息室,门口种有菜。八楼房门口的对联是:赐福修身行正道,煌荣积善守本心,横批:清欢有余。他种的菜还送我,有时与他通电话没有接,他说刚才在俱乐部(嘉友或丽都)打乒乓球。他计划在八楼室内设一个书室,名曰“清欢居”,收集自己喜欢的客家人文书刊和观赏周围风景。<br> 人这一辈子,有人羡慕你,有人嫉妒你,有人误会你,有人看不起你。不要在乎别人怎么看你,一定要告诉自己,身体是自己的,一定要爱惜;心情是自己的,一定要顾及,不要为了不值得的人和事为难自己。把身体养好叫体质,把行为养好叫素质,把心情调好叫格局,把日子过好叫本事。<br> 摘自《人生至味是清欢》 邹赐煌的退休生活,摘录于《人生至味是清欢》275面、277面 我觉得,邹赐煌警官的退休生活正如他的父亲邹成接先生所著《多彩人生百事忆》一样,人的日常生活是为着“柴米油盐酱醋茶” 而操劳。人生活要求快乐,平平淡淡却与众不同的生活,是另外一种精彩的奢华。<br> 邹成接先生1941年出生,他说:“在战乱饥荒年代,饿死的边沿上,娘为了放生我,骗我“大舅带你去外婆家有饱饭吃,长大后就转娘身边来”。当时,“大舅”让我骑在他的肩膀上,5岁时开始,先后辗转被卖给人家4次,成为凄凉的“鸡崽仔”。在苦难的童年,激发他认真读书。上山劈来的“松光”(带有油脂的松树枝),晚上点燃读书。他学习成绩优良,五年级时,当上少年先锋队大队长。他以数学100分,语文92分的成绩考上了华阳中学。他初三提前2个月毕业,没有参加升高中复习,回家参加劳动。他在临升高中考试的前几天,班主任张兆堂老师传讯,“有师范考,读书不用钱”。热心的张老师帮助他支付了检查费和报考费。一个多月后,他接到五华师范录取通知书而欢喜若狂,步行140华里外到五华师范读书。<br>1961年秋,邹成接在五华师范毕业,分配到龙村公社硝芳水口小学担任一年级班主任,教甲乙两班语文(月薪28.5元)。1975年,搞社教结束后,被调到华阳公社坪南小学当副校长。1979年,他被调到龙村塘湖小学,开设初三班,担任班主任,教语文、政治(时事),27名学生参加全县升高中统考,钟茂先入围东山中学,邹防修等6人入围水寨中学,钟先扬等9人入围安流中学,其余11人考入龙村中学,升学率100%。<br> 照片由邹赐煌提供 摘录于《多彩人生百事忆》15-16面 邹成接树立了人生活得要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观,要奋发图强,不虚度年华。当官和发财都不是他的奋斗目标。他精心培养学生和自己的子孙们,使他们成为有出息的人才。因此,他选择了最崇高的职业——教育事业。<br> 邹成接热爱公益事业,为集体事业多做贡献。他行善积德,助人为乐,善待他人。他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地办事。他在荣誉面前显得谦虚,成绩面前找差距。他自我廉洁,自尊自重、戒骄戒躁,自强不息。<br> 摘录于《多彩人生百事忆》77面、75—76面 邹成接老师(左)与作者留影 邹成接老师赠书给作者 邹赐煌父亲的回忆录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文化知识宝中宝。把他父亲回忆录十个章节的原稿,整理修改后分成十二个章节,并拟标题:第一章、番薯充饥不夺志 教学独创写字歌;第二章、敬业伤膝留久患 知己乡亲惜人才;第三章、打铁自身炼为钢 校治六招见真功;第四章、粪窖救犬反被咬 写作细节多范文;第五章、节衣缩食输公益 乐善成玉奉初心;第六章、饮水思源安先辈 优良传统启后人;第七章、廉洁分厘洁身好 正气鹤立不沾尘;第八章、寓教于乐群众爱党在心中放光华;第九章、隐恶扬善赠玫瑰 救苦解难愿布施;第十章、尊重民俗修社庙 如护眼睛保石桥;第十一章、要将良田助特困 集思广益搭戏台;第十二章、九死还生得福报 八旬回放一路歌。附记:一、参加学生家长会, 二、华光大帝显神灵,三、荣誉证书, 四、书比金贵颂,五、学生赠送金匾 。此书约3万字,分为12章,前言、后记、秉笔直书(邹赐煌写的文章)、附记。 《秉笔直书》摘录于《多彩人生百事忆》69-70面内容 邹赐煌对父亲 “服” 字的评价。“慈父八旬事严苛,执法小子唯唯诺,佯傻彩信潜伏在,写个服字表亲疏”。这道小诗,道的是父子关系,60多岁的儿子,对80多岁的老父亲表示服气,写个“服”甚为有趣。<br> 邹赐煌说,我的父亲性格鲜明,非常自信。有正气,有志气,有勇气,有骨气。他低调做人,踏实做事,人生多姿多彩,回忆录只有冰山一角,还有许多感人的事迹,他都没有写出来。比如,如何精心培养我兄妹成长,培养我的孩子,使之成为有出息的人才。那些曲折的经历,意想不到的遭遇,感人肺腑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讲不完。<br> 邹成接2003年秋季开学,陪孙子到梅城择校嘉应中学就读初中;孙子初中毕业以747分考入东山中学。孙子以625分考上华南理工大学。孙子华南理工大学毕业后攻读硕博研究生,现被本科大学招聘任教。<br> 邹成接的女儿和女婿在梅城一所中学任教,两者居住的地方相隔一碗汤的距离,他们经常送菜、送酒、送茶叶,不定时聚餐。家里有个好儿媳,共住很和睦,婆媳关系如母女,几十年来任劳任怨,没有翻过脸,那当然是他的福气了。<br><div> 邹成接退休后关心家乡教育事业。2004年,上级要求各学校种名贵树。邹育平校长和刘庆全主任来到他家里商量如何是好,一无地方、二无钱,为了迎接上级领导检查。邹成接就先拿1000元给育平校长,后打电话,叫邹赐深等四个校友共捐款1000元,在水寨买了木棉树、白玉兰、海南松种在学校侧边,现在这些树都长大了。2014年邹成接主编出版了《小学生趣题征解》,送给家乡附近各小学。重建南琴学校,邹成接实在少钱,叫子女分摊,合计捐了5万元。<br></div> 《小学生数学趣题征解》摘录于《多彩人生百事忆》 摘录于《多彩人生百事忆》 摘录于《多彩人生百事忆》78-79面 “多彩人生”百忆稿,引用金言玉语作辅导,突出教学特长居榜首,续写创新成功传捷报,结合热心公益办实事,叙述行善积德享福报。邹成接从苦难的童年开始,到解放后奋发读书,走上教育岗位,退休后为乡村大小事组织实施并慷慨,再到陪孙辈读书……,伏笔做人做事双本分,反映吃苦耐劳度春秋,七择七选选编写传记,缩影光彩人生篇章照。<br> 人的经历是一本历史书,用纸墨传递,为后辈们留下人生轨迹,是一件有意义的事。邹成接著《多彩人生百事忆》和邹赐煌编著《人生至味是清欢》两本书,是父子俩对生活的总结和思考,开卷有悟,值得一读。<br><br> 梁德新,笔名梁豪,曾用名王森欣。1950年生,梅县松口镇山口村人,退休中学历史教师。知识和机遇改变命运,由农民到教师,20世纪80年代初在教育部门工作。老三届中学生,读了中专在小学任教,读了大学在中学任教。对文学有兴趣是学校文学社的辅导老师,20世90年代后期是“自由撰稿人”,有文章在报刊发表。文章发表后,受到松口乡贤的支持和鼓励,学校领导同意市县文化部门短期借调和兼职。对地方文化有兴趣,编写有反映地方民俗、客家文化的书10本。1998年任梅县政协委员(兼文史委员),2007年任梅州市《客家人》杂志社特约编辑,2011任梅州市《客都旅游》杂志社编辑。对客家文化有研究,曾参加政府文化部门及嘉应学院、广西钦州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召开的客家文化研讨会约15次,会议论文入选会议论文集。退休后参与编写《梅县松口镇志》《闽粤粱氏宗通览》《老梅城故事》等书。现住在梅州市城区儿子家,受聘数个文化单位,主要是帮助编杂志,有时参加编书。现在受聘《梅县侨声》特约记者、梅州市《梅州侨乡月报》特约撰稿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如今还会向报刊网站写文章。<br>2025年8月4日<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