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拾遗:邂逅艺术圣殿-伦敦国家美术馆*

臣临天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7日,中午,晴到少云。离开肯辛顿宫,我们乘坐地铁前往英国伦敦国际美术馆。走出地铁站,特拉法加广场的宏伟景象映入眼帘。国家美术馆就矗立在广场北侧,古典的希腊式建筑在湛蓝的天空下显得庄严而神圣。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了即将与世界顶级艺术作品面对面的激动与敬畏。</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特拉法加广场(Trafalgar Square)是伦敦最著名的公共广场之一,位于伦敦市中心威斯敏斯特区,是英国重要的历史和文化地标。去年七月来伦敦旅游,我们特地来到特拉法加广场,那时整修复原工程正在进行,整个广场被建筑篷布围得密不透风。今天终于看到广场的真容啦,虽然修复工程接近尾声,但游客仍然被禁止进入广场,我们只好远远地观看欣赏。</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特拉法加广场建于1840年代,是为了纪念1805年特拉法加海战中英国海军的胜利而命名。在这场著名的海战中,霍雷肖·纳尔逊海军上将率领英国舰队击败了拿破仑的法西联合舰队,但纳尔逊本人也在战斗中阵亡。</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广场四角各有一座巨大的青铜狮子雕塑,它们守护着中央高耸的纳尔逊纪念柱。这四头狮子由英国雕塑家埃德温·兰德希尔(Edwin Landseer)设计,于1867年安装完成。每座狮子雕塑高约3.4米,长约4.3米,重达7吨。兰德希尔以写实主义风格雕刻,狮子们呈现出威严而宁静的姿态。有趣的是,这些狮子的爪子并非完全按照真实狮子的解剖结构制作,而是更像狗爪,这成为了一个广为人知的细节。</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些狮子雕塑是为了纪念特拉法加海战胜利而建造的纪念建筑群的一部分。狮子作为英国的象征,在此处代表着英国的力量和荣耀。这些狮子不仅是艺术品,更成为了伦敦的文化符号。它们经常出现在明信片、电影和文学作品中,特拉法加是游客来伦敦必访的拍照地点。</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特拉法加广场周围交通便利,靠近考文特花园、白金汉宫等其他著名景点,是游览伦敦的绝佳起点。无论是历史爱好者、艺术爱好者还是普通游客,都能在这里感受到伦敦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国家美术馆(The National Gallery)位于广场北侧,收藏了大量欧洲绘画珍品,馆藏大约2600多幅珍贵作品,涵盖了13世纪至19世纪的美术作品,包含梵高的《向日葵》、达芬奇的《岩间圣母》等等。说实话,要想全面地欣赏展厅内主要画作,需要一整天的时间。看来我们只能附庸风雅、走马观花地欣赏馆方推荐的精品画作了,做一个两小时的文化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伦敦国家美术馆是英国最重要的艺术机构之一,其建筑风格和特色非常独特。国家美术馆采用威廉·威尔金斯设计的新古典主义风格,融合了希腊和罗马建筑元素。威尔金斯的设计特色是柱廊入口,让人联想到古希腊建筑 。</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术馆的入口处人流如织,各国游客怀着同样虔诚的心情准备进入这座艺术的圣殿。值得一提的是,国家美术馆对公众免费开放,这种文化普及的理念让我对英国的文化政策肃然起敬。</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伦敦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的大厅是这座世界著名艺术殿堂的核心空间,展现了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庄严与优雅。主大厅采用了典型的19世纪建筑风格,拥有高耸的圆顶和大理石柱廊。</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进入美术馆后,访客首先会被宽敞明亮的中央大厅所震撼。这里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对艺术的敬意,高挑的天花板营造出庄重的氛围,而充足的自然光线透过精心设计的天窗洒向大理石地面。</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建筑细节也值得细细品味:精美的装饰性石雕、古典的科林斯柱头,以及墙面上的浅浮雕,都体现了维多利亚时代对古典美学的推崇。大厅中央通常会放置一些雕塑作品,为这个庄重的空间增添艺术气息。整个大厅的设计理念是要让参观者在进入具体展厅之前,就能感受到艺术的神圣性和美术馆的文化底蕴。​​​​​​​​​​​​​​​​</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厅的功能不仅仅是通道,更是一个过渡空间,让参观者从繁忙的特拉法加广场步入艺术的静谧世界。四周分布着通往不同展厅的入口,按照年代和画派进行组织,从13世纪的早期文艺复兴作品到19世纪的印象派杰作。每一个年代区间,美术馆推荐5幅精美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国家美术馆的导览信息版</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步入主展厅,我直奔早期文艺复兴展区(Early Renaissance: 1260-1550年)。达·芬奇的《岩间圣母》是我此行最期待的作品之一。站在这幅杰作前,我被画中人物的神秘表情和精妙的光影处理深深震撼。圣母玛利亚温柔的神情,婴儿耶稣天真的面容,每一处细节都体现着大师的非凡技艺。画面中那种朦胧的技法,让人物仿佛笼罩在一层神秘的薄雾中。</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岩间圣母》</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不远处,波提切利的《维纳斯与战神》同样令人驻足。画中沉睡的战神马尔斯和清醒的维纳斯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爱情征服战争的永恒主题。独特的线条美和色彩搭配,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典美学的重新诠释。</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维纳斯与战神》</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乔瓦尼·贝利尼的《莱昂纳多·洛雷丹总督》。这幅杰出的肖像画既是一幅官方形象,也是一幅亲密的写真。它捕捉到了一位理想领袖所应具备的品质。正义、严肃、宁静和仁慈都体现在他那半严肃、半微笑的表情中。洛雷丹身着总督的礼仪尖角帽、亮麻帽和长袍。大理石护墙既让人联想到窗台,也像是用来放置雕塑肖像半身像的架子。蓝天唤起了时光流逝的感觉。</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莱昂纳多·洛雷丹总督》</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的《基督受洗》。皮耶罗将基督受洗的场景设置在约旦河,背景是他故乡托斯卡纳的丘陵地形。他按照数学原理安排构图,使用网格结构作为指导来安排人物和物体的位置和比例。因此,画中人物看起来很自然地融入风景之中,营造出极大的平衡感和宁静感。画中戴拜占庭帽子的男子可能代表来自东方的君王,他们前来朝拜新生的基督,这一节日与受洗节在同一天庆祝。</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基督受洗》</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幅著名的《阿尔诺菲尼夫妇像》由早期尼德兰画家扬·凡·艾克创作于1434年。这幅作品被认为是西方绘画史上最重要的杰作之一。画作描绘了一对富有的商人夫妇在他们家中的场景。男子身穿黑色长袍,戴着黑色宽边帽,女子则身着华丽的绿色长裙,头戴白色头巾。两人正在举行某种仪式,可能是婚礼或订婚仪式。这幅画以其惊人的细节刻画而闻名。这幅画不仅是肖像画的典范,也是研究15世纪尼德兰社会生活、服饰文化和室内装饰的珍贵资料。凡·艾克在画面中展现的写实主义风格对后世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阿尔诺菲尼夫妇像》</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数百幅作品中找出以上五幅馆荐实属不易,顺带着介绍一下这一展区我认为有意义的作品。扬·戈萨尔特的《亚当和夏娃》。这是荷兰绘画中最早的纪念性裸体画之一。亚当嘴巴仍然张着,刚刚咬了一口夏娃手中的苹果。这对夫妇紧锁的凝视和交缠的肢体传达了这个决定性时刻的戏剧性张力—人类首次违背上帝的时刻。</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亚当和夏娃》</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帕尔米贾尼诺的《圣母子与圣徒》。这是帕尔米贾尼诺在罗马短暂时期创作的最伟大的画作,他在那里工作的时间是1524到1527年。人物比例的强烈差异、戏剧性的光线处理以及扭曲的垂直构图暗示我们正在目睹一个奇异的幻象。据传说,帕尔米贾尼诺在1527年5月正在工作室创作这幅画时,神圣罗马帝国军队在“罗马劫掠”期间闯入了他的工作室。士兵们被这幅画深深震撼,以至于允许他继续作画。</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圣母子与圣徒》</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下面这几幅有关宗教的作品来自文艺复兴早期的画家。</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接着我们来到文艺复兴(Renaissance: 1500-1600年)作品区,寻找那5幅馆荐作品。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布龙齐诺(Bronzino)的《维纳斯、丘比特与时间的寓言》。这幅具有挑衅性的画作是一个复杂的谜题,旨在引发讨论。画中,爱神维纳斯张开嘴唇接受她儿子丘比特的亲吻。时间老人拉开天蓝色的背景,露出另一个人物—遗忘之神。其他人物可能象征着尖叫的嫉妒、愚蠢和欺骗。</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维纳斯、丘比特与时间的寓言》</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汉斯·霍尔拜因的《使节》:这幅双人肖像画颂扬友谊。霍尔拜因在1533年绘制了法国外交官让·德·丁特维尔和乔治·德·塞尔夫,当时他们正在英国执行外交使命,恰逢亨利八世与罗马教会决裂。富丽的背景彰显了画中人物的显赫地位和博学修养。然而,破断的鲁特琴弦和校准错误的科学仪器暗示了那个时代的动荡不安。</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使节》</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提香的《酒神巴克斯与阿里阿德涅》。被情人忒修斯遗弃在希腊纳克索斯岛上后,阿里阿德涅被酒神巴克斯和他那群喧闹的狂欢者们惊到了。当巴克斯从他的战车上跳下时,他们一见钟情。他承诺将阿里阿德涅永远化作北冕座,在天空中显现为一圈星星。提香从各种古典文献中汲取了这个神话的素材。画中人物的布局安排让人联想到古典浮雕雕刻。</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酒神巴克斯与阿里阿德涅》</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米开朗基罗的《基督下葬》。这是米开朗基罗仅有的三幅已知板面绘画作品之一。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他无生命的身体被运往墓穴。米开朗基罗作为雕塑家的工作经历可能影响了他对表现圆润人体形象的兴趣。这幅画原本是为罗马的一座教堂而作。1501年米开朗基罗回到佛罗伦萨专心创作他的《大卫》雕像时,这幅画被留下未完成。他很可能打算在右侧的空白处添加圣母玛利亚的形象。</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基督下葬》</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保罗·委罗内塞的《大流士家族在亚历山大面前》。亚历山大大帝会见被击败的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的家人。大流士的母亲西西甘比斯身着蓝衣,误将亚历山大的朋友赫菲斯提翁当作胜利者来致意。亚历山大宽容地原谅了这个错误。这幅画作由威尼斯的皮萨尼家族委托创作。委罗内塞将这个故事搬到了奢华的16世纪威尼斯背景中。画中人物在建筑背景前做着雄辩的手势,就像舞台上的演员一样。</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大流士家族在亚历山大面前》</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巴洛克艺术区(Baroque:1600-1700年)。我们拍摄到美术馆推荐巴洛克艺术时期的作品。这是女画家阿尔泰米西娅·真蒂莱斯基的《自画像扮作亚历山大里亚的圣凯瑟琳》。这幅画展现了巴洛克时期著名女画家阿尔泰米西娅·真蒂莱斯基的自画像,她是艺术史上第一位在国际上获得认可的职业女画家之一。​​​​​​​​​​​​​​​​她将自己描绘成亚历山大里亚的圣凯瑟琳,手持殉道者的棕榈枝,一只手放在带刺的轮子上,这是她殉道的象征。这位画家经常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肖像。这可能是一种自我推广的策略,为她寻求职业独立和成功。</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扮作亚历山大里亚的圣凯瑟琳》</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的《以马忤斯的晚餐》。描绘的是基督的两个门徒在前往以马忤斯的路上遇到一位旅行者,并邀请他共进晚餐。当这位旅行者为面包祝福时,他们意识到他就是复活的基督,在天国之光中发光。震惊之下,一个门徒从椅子上跳起,另一个张开双臂。桌子边缘摇摇欲坠地放着一篮晚夏的水果。</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以马忤斯的晚餐》</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迭戈·委拉斯贵支的《镜前的维纳斯》。维纳斯斜躺在床上,面前有一面由长翅膀的丘比特举着的镜子。模糊的镜像显示出她的面孔,暗示她正在望向观者而不是凝视自己。女性裸体在17世纪的西班牙艺术中极为罕见。这是委拉斯贵支唯一存世的此类题材画作,他很可能是在回应提香和鲁本斯的裸体画作,这些作品当时已在西班牙王室收藏中。这是西班牙黄金时代最著名的画作之一,也是委拉斯贵支唯一存世的女性裸体画,在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镜前的维纳斯》</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卢卡·焦尔达诺的《珀尔修斯将菲纽斯及其追随者变成石头》。在珀尔修斯和安德洛墨达的婚宴上,安德洛墨达的前未婚夫菲纽斯冲进来要杀死他的情敌。珀尔修斯举着蛇发女妖美杜莎的头颅为自己辩护,她的凝视能将人变成石头。焦尔达诺巧妙地以著名古典雕塑为蓝本塑造这些战士。他们被描绘在变形过程中,一部分是肉粉色,一部分是石灰色。这幅画描绘了希腊神话中的著名场景,展现了巴洛克时期画家焦尔达诺的动态构图和戏剧性表现手法。​​​​​​​​​​​​​​​​</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珀尔修斯将菲纽斯及其追随者变成石头》</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格里特·范·洪特霍斯特的《圣塞巴斯蒂安》。塞巴斯蒂安是一名罗马士兵,公元288年因其基督教信仰被皇帝戴克里先处以殉道。他被绑在木桩上,通常被描绘为绑在树上,并被箭射死。圣塞巴斯蒂安被视为抵御瘟疫的主要守护者之一,也是基督徒在迫害面前坚定不移的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圣塞巴斯蒂安》</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洛可可到浪漫主义作品区(Rococo to Romanticism:1700-1800年)这是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标题,涵盖了18世纪从洛可可艺术风格向浪漫主义艺术运动的转变过程。洛可可是18世纪上半叶流行的艺术风格,以精致、优雅、装饰性强为特点。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兴起的艺术运动,强调情感、想象力和个性表达。这个时期见证了艺术风格从华丽装饰性向情感表现性的重大转变。​​​​​​​​​​​​​​​​</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找到了以下几幅美术馆推荐的作品。这是卡纳莱托《石匠工场》。这是卡纳莱托最著名且不同寻常的作品之一,创作于他的运河风景画变得如此受欢迎之前。画面捕捉了圣维达尔广场临时用作储存和加工石料的场景,这些石料很可能是为附近教堂的立面而准备的。石匠、船夫和洗衣妇都在忙碌工作。圣玛丽亚·德拉·卡里塔教堂在大运河对岸清晰可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石匠工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乔治·斯塔布斯的《惠斯尔杰克特》。这是18世纪最重要、最知名的英国绘画作品之一,被广泛认为是斯塔布斯的杰作。惠斯尔杰克特是一匹退役赛马,是罗金汉侯爵二世的种马,用于繁殖。斯塔布斯以一种更适合群体肖像或历史绘画的规模描绘了这匹种马。惠斯尔杰克特以“昂首挺立”的姿态出现,这是马术肖像画中一种具有英雄气概的动作和特色。据说是应罗金汉的要求,惠斯尔杰克特被描绘在简洁的背景前,完全专注于展现它天然的威严和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惠斯尔杰克特》</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下面两幅作品,上图是托马斯·庚斯博罗的《饮水处》。庚斯博罗受到鲁本斯同名画作的启发。他很可能是在1768年于伦敦蒙塔古府完成肖像委托时看到这幅作品的。庚斯博罗的《饮水处》在1777年首次于皇家美术学院展出时大受赞赏。鲁本斯的原作现在也收藏在国家美术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下图是约翰·佐法的《夏普家族》。格兰维尔·夏普(1735-1813)坐在这个生动群体的中央,他是英国最早的奴隶贸易废除运动倡导者之一。夏普是一位著名学者和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在这里,瑞士艺术家佐法尼纪念了夏普和他的家人在他们的驳船“阿波罗号”上举办的音乐会,该船从1775年到1783年停泊泰晤士河上。</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饮水处》(上)/《夏普家族》(下)</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爱德华·马奈的《马克西米连的处决》。1864年,拿破仑三世扶植奥地利大公费迪南德·马克西米连为墨西哥傀儡皇帝。遭到墨西哥共和派拒绝后,他于1867年与两名将军一同被处决。马奈创作这幅作品是为了回应他所认为的拿破仑的无能。画面展现了行刑队开火的瞬间。只能看到马克西米连的左手,正紧握着一位将军。这是四个版本中的第二版。马奈放弃了这幅作品,他去世后画作被切割,但后来主要由德加重新拼接复原。</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马克西米连的处决》</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最后一个展区是现代派的作品(Towards Modernism :After 1800年)。画作完成于1800年以后,有印象派、抽象派、立体派等不同的流派,代表人物有莫奈、梵高、毕加索等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来到印象派展区,莫奈的《睡莲》系列让我眼前一亮。这些作品打破了传统绘画的束缚,用纯色的笔触捕捉光线在水面上的瞬息变化。站在画前,我仿佛能感受到池塘的微风和阳光的温暖。莫奈对光影的敏锐捕捉,开创了现代艺术的新纪元。</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睡莲》系列</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克劳德·莫奈(1840-1926)的《睡莲池》。作为日本艺术的忠实爱好者,莫奈在吉维尼的睡莲池上建造了一座日式桥梁。这个被垂柳环绕的私密封闭景观是他最喜爱的创作主题之一。在1895年至1900年间,莫奈以同一主题创作了近20幅变幻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睡莲池》</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现代艺术展区,梵高的《向日葵》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作品。那些厚重的笔触和热烈的黄色,仿佛要燃烧起来一般。梵高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每一笔都充满了情感的力量,让人感受到这位天才画家内心的激情与痛苦。</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向日葵》</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森特·梵高(1853-1890)的《向日葵》。梵高被他的朋友艺术家保罗·高更昵称为”向日葵画家”,他将黄色与希望和友谊联系在一起。他明确希望用向日葵画作来装饰他在阿尔勒的黄房子,并在1888年8月绘制了四幅向日葵。这幅作品是为高更1888年10月在阿尔勒逗留期间的卧室而作,与蓝色背景的《向日葵》一同悬挂。</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看看这幅画前的拥挤的人群,您就会知道梵高的《向日葵》是多么受世人推崇。</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乔治·修拉(1859-1891)的《阿斯涅尔的浴者》。修拉完成这幅描绘巴黎郊区年轻男子的纪念碑式画作时年仅25岁。如此大幅的画布通常是为历史画而保留的,但修拉却描绘了一个工人阶级休闲的场景。男人和男孩们在塞纳河边放松休息,远处可见工厂烟囱冒着烟。画中人物像古典浮雕一样和谐地侧面排列,他们身体简洁、静止的形态让人联想起15世纪的绘画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阿斯涅尔的浴者》</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保罗·塞尚(1839-1906)的《浴女》。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里,塞尚断断续续地创作了三幅大型女性裸体浴者画作。它们构成了一个宏大的最终陈述,表达了困扰他40多年的主题。有证据表明,塞尚最先开始创作这幅伦敦的画作。随后,费城巴恩斯基金会收藏的那幅经过深度加工的画作成为了艺术家最持续努力解决复杂构图的焦点。</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浴女》</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毕加索早期的作品也在这里有所展示,虽然不是他最著名的立体主义作品,但仍能看出这位20世纪艺术巨匠的非凡才华和创新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整个参观过程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不仅是那些著名的杰作,还有展览的精心布置和细节处理。每幅画作都有详细的介绍牌,不仅有英文,还贴心地提供了多种语言版本。美术馆还提供免费的导览图和语音导览设备,让参观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展厅的照明设计也堪称一绝,柔和的灯光既保护了珍贵的画作,又能让观者清晰地欣赏每一处细节。展厅的空间布局也很合理,既保证了参观的流畅性,又给每幅作品提供了足够的欣赏空间。</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为一名有着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游客,我在这里不仅欣赏到了西方艺术的精华,也感受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虽然这些作品诞生于不同的时代和地域,但艺术的美却是超越国界和时空的。在这里,我看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大家用不同的语言交流着对艺术的感悟,这种文化的融合让我深深感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两个小时的参观时间转眼就过去了,虽然我已经看遍了主要的展区,不可能看完美术馆的2600件的馆藏珍贵作品,内心难免许多不舍。这里的每一幅画作都像是一扇通向历史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不同时代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和创作激情。</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次英国国家美术馆之行不仅让我欣赏到了世界级的艺术珍品,更让我思考了艺术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从古典主义到现代艺术,每一个时期的作品都反映着当时的社会文化和人们的精神追求。</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艺术不仅是美的体现,更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载体。通过这些画作,我们可以了解历史,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也可以反思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这或许就是为什么这些艺术品能够跨越几个世纪,至今仍然感动着无数观众的原因吧。</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伦敦国家美术馆之行是我这次英国之旅的最大收获。在这里,我不仅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心灵的洗礼和升华。我相信,这次经历将成为我人生中珍贵的回忆,也会激励我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关注和热爱艺术。旅行就是这样,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通过这次参观伦敦国家美术馆,我阅读了海量的文献资料,不仅丰富自己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知识,还为美篇的读者提供了欣赏英国国家美术馆推荐名画的引导说明。</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果有机会再次来到伦敦,我一定会再次踏进这座艺术的圣殿,用一整天的时间与那些永恒的杰作再次相遇。因为真正的艺术,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欣赏和理解。</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