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悦溪散人</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78356623</p><p class="ql-block">图片: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 我初次接触算盘,是在读小学三年级的珠算课上。老师发了散着油墨香的珠算口诀,让我们背会记牢。还演示了几遍珠算从上坡梯形的一至九数,依次加到下坡梯形的九至一数。同学们乐此不疲,由生疏到熟练,再到比试看谁加得更快。如果说这种游戏只是让我对珠算产生了兴趣,那另外一件事则让我对珠算有了别样的认知。</p><p class="ql-block"> 那是学珠算当年的寒假,已近年关。某天早上,七个胳膊窝夹着算盘的汉子齐聚我家邻居李会计家,我知道这是要搞年终决算了。除了要算我们小队的生产经营状况,还要算小队五六十户农家谁家分红谁家超支。这几个人是我们大队的总会计和各小队的会计员,我认得他们,他们却不认识我。往年我没怎么在意,但学了珠算后,就想看看这些会计是怎么打算盘的。我刚刚在李会计家门前晃了晃,就被他抓了差。他说你这个机灵鬼,给我们斟茶倒水吧。见我不愿意,他就给我甜头。说看你上学时背个算盘,我以后可以教你呀。听他这么一说,我就同意了。斟下茶递下水还能从个师,倒是挺划算的。</p><p class="ql-block"> 两张四方桌上,摆满了大量的纸张报表。他们的手指在算盘上稔熟地上下拨动,看得我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他们除了记下数据和偶尔喝口水外,我听到的都是噼里啪啦的算盘声和简短的交流声。队里安排了丰盛的午餐和晚餐,我自是大快朵颐,沾足了光解足了馋,像过年似的。用如今的话来说,我那是满眼的星星,羡慕与佩服这些在村子里倍受尊敬的人。这对于才十岁的我,是颇具诱惑力的。我心想一定要认李会计为师,把珠算学好。到了晚上九点,材料才汇总。昏黄的煤油灯下,我偷偷地看了下我感兴趣的那一页。社员超支户占多数,能够分红的才二十来家。我父亲名字那行赫然写着分红二百三十元,这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我高兴地笑了。</p> <p class="ql-block"> 参加工作后,我的生活就与算盘渐行渐远了。八十年代初已经分田到户,除了谷粒归仓时帮帮家里上缴公粮用下算盘,再就是出差回厂时在出纳那里报差旅费秀秀自己的珠算技艺。九十年代初我下海经商时,电子计算器在内地三线城市还是个稀罕物。有回我去沿海地区进货付款,商家们使用的都是清一色的计算器。我觉得这是个商机,便顺带着进了不少的计算器,轻松的赚了一笔。从此,我彻底的舍弃了算盘。与珠算相比,电子计算器更先进。它速度快捷,算数精准。按键一摁,计数一目了然。尔后计算器的功能越来越全面,例如语音播报等等。还有它的做工越来越精细小型化,出门携带更方便。像我这种做传统生意的商家,既可以靠它临时更改预算,调整进货的种类与数量;又可以当场复核,不会错付也不会匆忙下遭人算计以至于受损。所以,电子计算器给我的经商活动带来了极大的便利。</p> <p class="ql-block"> 进入新世纪,电脑与手机逐渐普及。特别是手机上计算器功能的设置,可以说是一机在手任我行,让我们的经济生活更为惬意。从二千六百多年前算盘的问世到如今的大数据技术,科技的进步日新月异,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壮大。毋庸讳言,我们享受着科技革新带来的巨大红利。从算盘到键盘,我们必须感恩自身所处的这个伟大时代。可万物有源,我们难道不应该回溯从键盘至算盘么?算盘早已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虽说算盘已被键盘所替代,但我毫不后悔儿时承蒙于邻居李会计的珠算授业。因为那是我人生中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与对未来的金色憧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