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洲坝的那口井

张顺彬

<p class="ql-block">  “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每当读到这句话,我的思绪就会飘向瑞金,飘向那口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深情的井。</p> <p class="ql-block">  瑞金城外的沙洲坝,曾是一个饮水艰难的村庄。村边的沙洲河河床满是沙石,滴水不存,村民们长期以来只能饮用又脏又臭的塘水。1933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迁至沙洲坝,毛泽东也随同中央机关在此居住办公。看到百姓们深受饮水之苦,他将人民的需求记挂心间,坚定地说:“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共产党人要心中有人民,办事为人民。”</p><p class="ql-block"> 于是,毛泽东带领着工作人员踏上了寻找水源之路。他们翻山越岭,终于在后山找到了一股山泉,却发现水源不足,远水解不了近渴。最终,毛泽东决定在村庄里打井。然而,当时迷信风水的村民却对此表示反对,认为挖井会得罪旱龙爷。毛泽东并未放弃,他走进村民家中,耐心地做思想工作,还在村民代表会上笑着说:“挖井是为了大伙有干净的水喝,真要是有旱龙爷来找麻烦,就让他找我毛泽东好了!我毛泽东和他讲道理。”这番话,如春风化雨,解开了村民们的心结。</p><p class="ql-block"> 月光下,毛泽东与乡亲们一同挥锹挖井。他亲自选址,带头劳作,汗水浸湿了衣衫,却丝毫没有停下手中的动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口直径85厘米、深约5米的水井渐渐成型。毛泽东还细心地亲自下到井底铺沙石、垫木炭,让泉水更加清澈甘甜。当清泉从井底涌出的那一刻,乡亲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那是幸福的笑容,是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笑容。</p><p class="ql-block"> 这口井,不仅为沙洲坝的村民解决了饮水难题,更成为了军民鱼水情深的象征 。它是毛泽东“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体现,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与担当。</p><p class="ql-block"> 时光流转,岁月变迁。1934年,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武装填埋了这口井。但沙洲坝的人民从未忘记这口井带给他们的甘甜与温暖,敌人白天填井,群众夜晚就悄悄将其挖开,填了又挖,挖了又填,只为守护这份珍贵的记忆。新中国成立后,这口井被重新修砌,取名“红井”,并立碑于井边,那“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的十四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诉说着人民对毛主席的感恩与思念。</p> <p class="ql-block">  如今,当我们来到沙洲坝红井景区,依然能看到那口井静静地伫立在那里。砖砌的井沿,卵石的井壁,仿佛在默默讲述着当年的故事。俯身打上一桶水,品尝一口,泉水清冽甘甜,直沁心脾,让人仿佛能感受到当年毛泽东带领群众挖井时的热烈场景,能体会到乡亲们对红军的深厚情谊。</p><p class="ql-block"> 瑞金的那口井,是历史的见证者,是红色精神的传承者。它让我们铭记那段艰苦却又充满温情的岁月,让我们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它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瑞金的土地上,矗立在人民的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