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推开星巴克(Starbucks)玻璃大门,冷气便裹着咖啡香迎面扑来。这家诞于1971年的西雅图咖啡品牌,正以它特有的方式演绎着中国都市的现代生活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时日值盛夏,这凉意格外分明。店内灯光昏黄,墙上挂着几幅抽象画作,桌椅排得紧凑,却也不乏空座。朋友引我至柜台前,指着密密麻麻的价目表问我要喝什么。抬眼望去,"拿铁"、"摩卡"、"馥芮白"等名目后跟着的数字令人咋舌——一杯黑水竟抵得半日饭钱。其实我向来不喜咖啡,那苦涩之味,每每入口,便如吞了一口烧焦的麦粒,舌根发紧,喉头作痒。然而今日却耐着友人强邀去开一次“洋荤”吧!我答:"随便!"。于是朋友点了两杯焦糖玛奇朵。咖啡师操作锃亮机器的动作带着实验室般的精确,蒸汽嘶鸣声里,朋友举起的手机镜头不仅对准奶泡上的树叶纹路,更将整套制作仪式框进取景框——在这个体验经济时代,咖啡因的提神功效早已让位于消费行为的剧场效应。朋友举机连拍数张,赞道:"拉花真妙。"我暗忖:不就是热水冲咖啡粉的手艺,何至如此讲究?难道还要显摆一下"布尔乔亚"小资生活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临窗而坐,窗外行人步履匆匆,窗内众生却显从容。电脑族指尖飞舞,情侣们耳鬓厮磨,独坐者托腮沉思。友人啜饮一口,面露餍足。我试着抿了抿,甜腻中翻涌的焦苦像一把毛刷,从舌苔直扫到胃囊",环顾四周,人人捧杯自若,仿佛啜饮琼浆。"可觉出此间与本土茶肆的区别吗?"朋友突然发问。我正欲敷衍,忽见邻座两位盛装女子高谈"区块链",笑声清越;斜对角戴眼镜的男士对着笔记本运指如飞;角落里学生模样的情侣合饮一杯,时而相视而笑。更奇的是,半数座上客面前空空如也,根本就没有消费。朋友这才解惑道:此间纵使不消费,亦可安坐终日,洗手间亦任人使用。闻言恍然——那些空桌前或读书或小憩的客人,原是在享用这份"免费的体面"或在“蹭凉”。此时此刻想起许多城市的茶楼明晃晃的"最低消费"告示,饭店门口"非用餐顾客勿入"的警示,不禁莞尔。毋庸置疑,当您在大街上走累了的时候想去一个茶社,在不消费的情况下里面坐一坐;或者正赶上内急排队挨不上号的情况下,想去对过饭店的洗手间方便一下,要是不让这家老板把你轰出去那才怪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离店时,夕阳正斜照在墨绿色logo上。这家西洋铺子确实特别,觉得它贩卖的不仅是咖啡,似乎更像是一处可供展演现代生活的舞台。而那份来者不拒的从容大气,或许正是最精明的生意经。毕竟,空座不会生钱,但人气终能聚财。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楫轻舟</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