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江古镇:山水之间,时光静好

谱牒刘

<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4日,今天是周一,我和爱人带着两个外孙女走进了柳江古镇。这座千年古镇静卧在山水之间,白墙黛瓦与绿树清波相映成趣,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画卷。没有喧嚣,没有浮躁,只有山的静默、水的温柔,还有那时光缓缓流淌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我们漫步在古镇的木栈道上,湖水清澈如镜,倒映着青山与屋檐。阳光虽被云层遮掩,却更添一份温润的静谧。孩子们在栈道上欢笑奔跑,爱人轻握我的手,我们一同驻足拍照,记录下这份难得的闲适时光。那一刻,仿佛时间也愿意为我们停留。</p> <p class="ql-block">柳江古镇始建于南宋,距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这里曾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如今依旧保留着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我们走过木质结构的老屋,抚摸着斑驳的墙面,仿佛能听见历史的低语。红色灯笼在檐角轻摇,石阶旁绿意盎然,一切都那么自然、宁静。走在这样的街巷中,仿佛穿越了时光,回到了一个更慢、更温柔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溪水从山间缓缓流下,穿镇而过。我们坐在河边小憩,看着对岸的民宿掩映在绿树之中,远处山峦起伏,云雾缭绕,仿佛置身仙境。河水不急不缓,像极了古镇的节奏,也像极了我们此刻的心境。孩子们在石阶上嬉戏,爱人靠在栏边闭目养神,我则静静地看着这一切,心中满是安然。</p> <p class="ql-block">湖面平静如镜,倒映着周围的树木与建筑。远处山峦隐约可见,仿佛是画师笔下的淡墨轻描。我们沿着湖边缓步前行,偶尔停下脚步,只为多看一眼这静谧的风景。一块写着“柳江”的牌匾立在木质平台上,旁边还挂着几个写着“上上签”、“发财”、“暴富”的小木牌,虽是玩笑,却也为这古朴的景致添了几分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石板路上,我们一家缓缓前行。两旁是传统的建筑,绿植点缀其间,一些画作和小摊位静静陈列,仿佛在等待有缘人驻足欣赏。湖边的木栈道上,人们三三两两地散步或休息,湖水清澈,倒映着周围的树木和建筑,环境宁静而古朴。我们走走停停,不为赶路,只为感受这难得的慢时光。</p> <p class="ql-block">这一天上午,我们没有赶行程,没有打卡景点,只是随心所欲地走走停停。柳江古镇没有喧嚣的游客潮,也没有刻意的商业气息,它只是静静地卧在山水之间,用它独有的方式,讲述着时光的故事。而我们,不过是这场故事中的过客,却也因此,收获了片刻的宁静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柳江古镇记</p><p class="ql-block">蜀之西南,距洪雅县三十又五里,有镇曰柳江。其地襟峨眉而带瓦屋,侯家、玉屏左右夹辅;花溪、杨村双流萦回,汇为幽境。镇之始,肇于南宋绍兴十年庚申(1140),初名“明月镇”,土人亦呼“芦村”。 </p><p class="ql-block">明之中叶,东岸有木禅寺,建于弘治四年(1488),为峨眉香客发轫之所;西岸抱朴洞,则传晋葛洪炼丹遗踪。清代康熙、乾隆间,民居渐稠,街衢粗具。 </p><p class="ql-block">乾隆末年,镇中柳、姜二姓,族大丁繁,隔河而居,往来苦舟楫之艰。两姓遂捐金鸠工,伐石为梁,横亘花溪,名曰“柳姜桥”,亦号“长街”。自是两岸成市,烟火千家。为纪念二姓之义,里人改“明月”为“柳姜场”。乾隆四十五年庚子(1780),县署厘定地名,遂称“柳江场”,沿为今名。 </p><p class="ql-block">场既立,盐茶云集,药木辐辏;临河吊脚木楼,鳞次栉比,宛如图画。清末民初,曾氏筑“曾家园”,占地五千四百楹,四合三院,戏台相望;西法融入,雕甍连云,俯瞰成“寿”字形,人咸叹巧思。 </p><p class="ql-block">然沧桑更易,昔日繁华,渐就湮替。上世纪末,河岸垃圾横陈,老屋倾颓,游踪罕至。壬午、癸未间(2002—2003),邑人王云贵东游日本,归而以书陈当局,请修古镇。丙戌(2006),西南交大季富政教授受聘作旅游规划,倡“修旧如旧,还水于河”。翌年丁亥,第一期工程竣,街衢如故,清流复盈,柳江之名遂重闻蜀中。 </p><p class="ql-block">迄今镇内:千年古榕盘郁,号曰“神树”;百年黄桷兰,花香袭人;吊脚楼、曾家园、水码头、古栈道、圣母山碑林、世界第一睡观音诸胜,星罗棋布;春末夏初,烟岚雨黛,尤擅“烟雨柳江”之景。 </p><p class="ql-block">嗟夫!由南宋之芦村,迄今日之名镇,历八百余载。其间兴废相寻,而山川形胜、民风淳厚不替。斯镇也,非惟蜀中游览之佳处,亦可见人事代谢而天趣长存焉。</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