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罗池游记—边陲小城的家国情怀

Y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到假期,妈妈总会带我们回到她的故乡——保山。这座依偎在祖国西南边陲的小城,像一枚被时光打磨得温润的玉,藏着数不清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夏日傍晚,夕阳染红天际,蝉鸣伴着微风,妈妈牵着我和妹妹的手,前往城西南的易罗池。绕过垂柳,一汪碧水豁然展开,满池锦鲤追逐着夕阳碎金,五色斑斓搅起层层涟漪,被余晖镀成金纱,仿佛给湖面披上缀满碎钻的纱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湖心那座两层亭式建筑格外惹眼,青色石栏托着原木门窗,黄绿相间的琉璃瓦在夕阳下泛着温润光泽。"那是湖心亭。"妈妈望着它,目光悠远,"明朝时朝廷为维护西南边陲稳定,派江苏籍参将邓子龙带三千兵马驻守保山,这亭子就是他修葺的住所,当年的“濯缨亭”。当年没桥,需要乘小船才能上去。他在此驻守十年,就在亭中谋一心划对缅作战,想进这亭子可不容易。""我们现在能去吗?"妹妹拽着妈妈的衣角追问,小脸上写满期待。"当然能。"妈妈笑着点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顺着"之"字形的石栏杆再过了石拱桥,终于站在湖心亭前。二楼牌匾上"湖心亭"三个行书字虽已褪色,但仍潇洒大气。亭内立柱上,有邓子龙亲题对联"百战归来赢得髻边白发;千军散去只余湖水青山"墨迹虽淡,仍藏着历史的沧桑和邓参将运筹帷幄的豪情。触摸亭柱斑驳木纹,恍惚间,仿佛看见烛火摇曳的亭中,一位身着铠甲的将军正对着地图凝神思索,片刻后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西南方向的夜色,眉头紧锁——那是邓参将在为边疆安稳操劳的身影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到二楼,妈妈指向湖岸一角:"传说那里是九龙吐水的地方,少数民族语言里'易罗'就是'龙池',所以这池叫易罗池,也叫龙泉池。"西侧林间,黄绿琉璃瓦大殿屋顶隐约可见,"那是龙泉寺,供奉着滇西各民族的始祖神—九隆,里面有他的传说壁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等妈妈说完,我和妹妹已经按捺不住,拉着手往龙泉寺跑去。妈妈笑着跟在后面。我们沿着左侧的绿茵小道快步向前,脚下的青色鹅卵石和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光滑,路边的兰草散发着淡淡的清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穿过松柏林,奔向龙泉寺,寺前石碑"易罗池龙泉寺"格外醒目。这是座精巧四合院,梁柱雕着缠枝莲纹。正殿是三米多高的壁画。哀牢王九隆身着兽皮长袍,眼神威严温和;两侧绘着九隆出世、哀牢农耕渔猎与归汉场景,人物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很久前,哀牢山少女沙壹捕鱼时触到沉木,生下十个儿子。最小的常背龙而坐,龙会舔他。部落语言'背'是'九','坐'是'隆',故名九隆。他聪慧过人,被推为王。"妈妈指着壁画,"哀牢山下夫妇生了十个女儿,九隆兄弟娶了她们,后代繁衍成哀牢国。传说他的子孙分成九十九个部落,之后的南诏国便从此发展而来。史书说,云南很多古部落,甚至南亚、东南亚一些民族,祖先都喝这龙泉水长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离开龙泉寺,暮色渐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妈妈带我们到北侧一座简朴墓碑前,碑上写着"保山国立第一华侨中学罹难同学墓"。"1942年日军占领了缅甸想从滇西打进中国。”妈妈的声音低沉浸了些,“那年5月4日,正值保山城区赶集日,日军54架飞机轰炸保山,近万人遇难,其中就有华侨中学的学生们。"墓前的青草上还沾着夕阳的余晖,我们恭恭敬敬的鞠躬敬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妈妈又指向湖心亭南侧的滇西抗日战争纪念碑,声音发颤,"妈妈的爷爷,也就是你们的太爷爷,他的大哥刚新婚没多久就为了保家卫国上了滇西抗战的战场,从此再也没回来。太爷爷兄弟三人,还有他们守寡的妈妈,一直都没等到他的消息。"我看见妈妈的眼角泛起了泪光,妹妹悄悄递过一张纸巾。"战争结束后,太爷爷的三哥在翻越高黎贡山时,踩到了日本人埋下的地雷......"妈妈哽咽了一下,"最后只剩下最小的太爷爷和他的二哥跟曾祖母三人相依为命。曾祖母是位傈僳族妇女,独自把太爷爷和他的二哥兄弟俩拉扯大,还送他们上学又参加工作。太爷爷兄弟二人后来都入了中国共产党,一辈子都在为国家建设做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风穿过松柏,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在低声诉说。我们走到纪念碑前,碑上密密麻麻刻着名字,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舍生取义的故事。我忽然明白了妈妈说的"家国"是什么——是九隆后代们对这片土地的眷恋,是邓子龙将军守边十年的白发,是华侨学生和远征军人们年轻的生命,是曾祖母在苦难中挺直的脊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夕阳渐渐沉入西山,给湖心亭和龙泉寺的屋顶镀上了一层金箔。微风拂过,湖面的金光便一圈圈荡开,湖边的杨柳轻轻摇曳,像是在为这段历史起舞。松柏间的纪念碑依旧庄严肃穆,环着易罗池的白墙黑瓦,把这座边陲小城的故事都收在了这方天地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往回走的时候,妹妹忽然问:"妈妈,以后我们还能来听这些故事吗?"妈妈笑着揉了揉她的头:"当然能。这些故事就在这里,在这池水、这亭台、这碑石里,只要我们记得,它们就永远都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望着渐渐暗下来的天空,心里涌起一股力量。滇西的土地上,各民族一代又一代守护着家园,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安宁。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要把这些故事铭记在心,把这份家国情怀传递下去,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添砖加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夜色中的易罗池安静极了,只有微风拂过湖面泛起的潺潺水声,像是在说:记得啊,莫忘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