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南京,这座古今交融、六朝古都<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历史名城</span>,将山水城林的壮阔与千年文脉的厚重,<span style="font-size:18px;">沉淀刻画</span>在金陵毓秀的紫荆山。紫金山,别称钟山,是南京的母亲山,被誉为“江南第一山”。</p> <p class="ql-block">紫金山现建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钟山风景名胜区”,其钟山区域的中山陵园风景区分布有“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中山陵、南京现存最完整的南朝寺庙遗址——灵谷寺、远东第一别墅——美龄宫…</p> <p class="ql-block"> 👣 明孝陵 👣</p><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的明孝陵,先参观明孝陵博物馆,该博由原南京手表厂两栋厂房改造而成,白墙灰瓦、马头墙花格窗,明清江南建筑风格,与周边明孝陵文化遗址及自然环境相得益彰,是展示明太祖朱元璋、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及明文化的专题展馆。由《大明孝陵》主题展厅、360°环幕影院、观朴明式家具艺术馆、大明生活馆、临时展厅等组成。</p> <p class="ql-block">过序厅,走进“大明孝陵”主题展厅,孝陵雄姿,以漆画表现明孝陵的整体全景:明孝陵前为神道设施,后是陵墓的主体陵寝建筑,前后纵深达3千米,其东有太子陵寝,西有妃嫔墓园,北面的钟山之阴,分布着十几位明朝开国功臣的葬地…孝陵雄姿囊括钟山。传奇帝王朱元璋:<span style="font-size:18px;">出生于佃农家庭,自幼饥寒交迫,历尽人间苦难,在反抗元朝统治的浴血奋战中,不断建功立业,从士卒渐至将军、元帅,最终</span>登上皇帝宝座的历程。</p> <p class="ql-block">选址建陵,讲述明孝陵的选址、营建、规制与地位,全方位阐述陵寝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下马坊、大明神功圣德碑、墓道、地宫、金刚墙、中心墓室门洞…</p> <p class="ql-block">明孝陵的历史地位,展示明孝陵陵宫区建筑模型,明孝陵的地面木构建筑在清末太平天国战争中几乎全部毁掉,只有砖石建筑保存了下来。此模型完整地再现了600多年前明孝陵陵宫区建筑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出博物馆,寻明孝陵景区5号门即大金门而去。明孝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始建于洪武十四年(1381),永乐十一年(1413)竣工,历时32年,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大金门南向,有券门三洞,是明孝陵外郭城的正门,进门就正式进入陵区的第一道大门。跨上梧桐大道上的天桥,打卡梧桐大道,青绿树影斑斓婆娑。</p> <p class="ql-block">神功圣德碑楼,建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建筑平面作正方形,楼顶已毁,俗称四方城。楼亭内置朱元璋第四子、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由朱棣撰写,记述朱元璋一生事迹,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一块古碑。四方城是明清皇家陵寝中同类型建筑体量最大的一例。</p> <p class="ql-block">再次过安检,踏上孝陵神道,它由“石象路”与“翁仲路”二段组成,神道东段石象路,长615米,沿途依次排列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6种12对石兽,每种两跪两立,夹道迎侍。这些石兽体现了皇家陵寝的礼仪要求,各有寓意。</p> <p class="ql-block">石象路的尽头是一对雕刻着云龙纹高达6.25米的白石望柱(华表),神道在此转了90°的弯向北而去,松柏掩映,翁仲肃立,名“翁仲路”,长250米,两对武将和两对文臣威严端庄,是陵墓的仪卫者和忠实守护者。孝陵神道布局据说模拟了北斗七星形状。</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横跨在孝陵神道的最北端,是神道设施的终点,明代帝王谒陵时,需在此门前整肃仪容,方可进入陵宫区域。过门后神道转向东北通往金水桥。金水桥位于孝陵陵宫区正面,<span style="font-size:18px;">与陵宫处于同一南北中轴线上,</span>桥体由三座并列单曲拱桥构成(原桥为5座),现存桥基与两岸条石堤岸为明代遗存。</p> <p class="ql-block">文武方门,是明孝陵陵宫的第一道门,原门为五道清咸丰三年毁于战火。清同治三年重建为一道。眼前文武方门为1998年恢复重建的。墙下保存一方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国文字撰写的“特别告示”碑,为清宣统元年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府知府会衔竖立的保护明孝陵的告示。</p> <p class="ql-block">碑殿,原为明孝陵的中门称孝陵门,为五道,后毁,仅存须弥座台基和柱础。现存碑殿为同治年间修复的,殿内中央主碑为康熙“治隆唐宋”碑、东西乾隆题诗碑,两侧东西卧碑为康熙乾隆谒陵纪事碑,<span style="font-size:18px;">记录了康乾帝王六次南巡谒陵的历史。殿外墙下立有光绪三十四年增设六国文字“特别告示”碑。</span></p> <p class="ql-block">享殿原为孝陵殿,重檐九楹,进深五间,建在三层石砌须弥座台基之上,清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战火。清同治四年(1865年)和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分两次在孝陵殿的遗址上重建享殿,面阔仅三间。现存明朝时期五十六个大型石柱础以及三层须弥座台基,前后石陛各一通,四角有石雕螭首。</p> <p class="ql-block">跨过内红门(<span style="font-size:18px;">阴阳门</span>),标志着由阳间走进阴间,踏上单孔石桥——升仙桥,当年朱元璋灵柩由此过桥入葬,故名升仙桥。</p> <p class="ql-block">方城矗立在升仙桥北,外部用大条石建成,高16米,东西长75米,南北宽31米,方城下部为高2.4米的石须弥座,正中设高大的拱门隧道。方城东西两侧建有“八”字形的影壁。方城上部建有红墙黄瓦飞檐翘角的明楼,俗称马娘娘梳妆台。方城明楼为明代首创,开创了明清帝陵“前方后圆”的格局先河。</p> <p class="ql-block">进方城高大的拱门,拾级穿过54级石阶组成的隧道。隧道上作券顶,两侧底部为石刻须弥座,隧道原先前后有门,现仅存门臼石等遗迹。出隧道,迎面就是石壁环绕的崇丘(又称宝顶),即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孝慈高皇后马氏的合葬地,南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p> <p class="ql-block">登上方城顶部的明楼,明楼坐北朝南,是明孝陵建筑的最高点。楼顶重檐九脊,覆黄色琉璃瓦,南面开三孔拱门,东、西、北三面各开一孔拱门,方砖墁地。清咸丰年间,楼顶毁于兵火,现仅剩砖墙四壁。2009年复建顶部。楼内用图片文字介绍明孝陵,辟有明孝陵地宫探秘。</p> <p class="ql-block">伫立方城明楼北,注目<span style="font-size:18px;">崇丘(</span>宝城),它是一个直径达325米至400米的圆形大土丘,中部隆起为宝顶,土丘上树木已成林,周围建有一圈以条石作基础的砖构城墙,形成宝城。宝顶下部即为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的地宫。</p> <p class="ql-block">伫立方城明楼南回望,满眼葱茏,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明孝陵,早与紫金山的自然环境相融合。明孝陵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明清两代五百余年20多座帝王陵寝的形制。明孝陵“前朝后寝”和前后三进院落的陵寝制成为明清两代皇家陵寝规制和模式的范例,享有“明清皇家第一陵”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明东陵与明孝陵毗邻,从明孝陵陵宫出口,东行60米就到达东陵遗址。明东陵是明太祖朱元璋长子朱标的陵寝。<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朱标病逝后安葬于此,谥号“懿文太子”。</span>陵园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地面建筑早已不存,仅残存台基、台阶、月台基址、路面、踏跺、排水设施等遗迹。</p> <p class="ql-block"> 👣 美龄宫 👣</p><p class="ql-block">出明孝陵5号门,沿梧桐大道东行至小红山的美龄宫。美龄宫,原为国民政府主席官邸旧址,始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改名为小红山官邸,作为去中山陵谒陵的高级官员的休息室。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span style="font-size:18px;">小红山官邸</span>成为蒋介石官邸,蒋介石、宋美龄常来此休息、礼拜和度假,故称“美龄宫”。</p> <p class="ql-block">美龄宫依山就势而建,从空中俯瞰,美龄宫形似一串镶有绿宝石挂坠的珍珠项链,两边通往国民政府主席官邸旧址主楼的法国梧桐环形路是“项链”,大门口是“项链”的连接处,深绿色的琉璃瓦主楼犹如项链的宝石挂坠。</p> <p class="ql-block">美龄宫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地面三层,地下一层,重檐宫殿式建筑,顶覆绿色琉璃瓦。大门口停着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三十年代生产的“别克”牌轿车,为当时官邸专用车。</p> <p class="ql-block">楼底层为接待室、秘书办公室等。地下一层东部分布有侍卫室、衣帽间、机要室等,东部为职员用房,西部为厨房。一层有接待室、衣帽间、秘书办公室及卧室、厨房、配膳房、洗衣室、卫生间…</p> <p class="ql-block">一层过道挂满宋美龄的画作。</p> <p class="ql-block">二层主要作会客室与休息室用,设有大厅、会客厅、配膳房、书房、机要秘书室等。大厅,是举行国宴的地方,长桌上摆放着欧式餐具。大厅外侧为“凸”字形平台,用花瓷砖铺地,也称“观凤台”,北侧有个约1米高的跃层,为蒋氏夫妇专用餐厅。东侧辟为宋美龄与美龄宫文物史料陈列厅。</p> <p class="ql-block">三层为居住区,内有次卧、主卧,次卧在外,主卧在内,摆放着中式红木雕花家具,是蒋宋夫妇二人的卧房。还有女会客室、化妆间、书房及小餐厅、厨房等。客厅改建为基督凯歌堂,为蒋介石夫妇在官邸内做礼拜的教堂。</p> <p class="ql-block"> 👣 中山陵 👣</p><p class="ql-block">沿法国梧桐环形路(“项链”)出美龄宫,踏上梧桐大道东去,到中山陵。中山陵始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寝。<span style="font-size:18px;">陵寝</span>坐北朝南,整体呈警钟形,以中轴对称的方式分布。</p> <p class="ql-block">中山陵依山而建,中轴线由南向北逐渐升高,陵寝建筑群分布在中轴线上。博爱坊矗立在中轴线上的最南端陵前广场北台阶顶处的长方形石座之上,为一座三阙门花岗岩牌坊,牌坊上镌刻着孙中山手书的“博爱”二字,故名。</p> <p class="ql-block">过博爱坊,踏上一条长480多米、宽约<span style="font-size:18px;">12米</span>的缓坡墓道。其左右各有一条宽约4.2米墓道。三条墓道相间着高大的雪松和桧柏,直直通向陵门。陵门为一座三拱形石门,宽27米,高16.5米,进深8.8米,用花岗岩建造,歇山式屋顶上铺着宝蓝色琉璃瓦,门额嵌着孙中山手迹的“天下为公”横匾。</p> <p class="ql-block">过陵门,拾级而上碑亭。碑亭为一座重檐歇山顶、盖宝蓝色琉璃瓦的方形碑亭,用花岗岩建造而成。碑亭四面各有一个拱门,其北侧的拱门设有石栏。亭正中竖立一座福建花岗岩石碑,高8.1米,宽4米,上刻“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p> <p class="ql-block">碑亭后至祭堂分设8段290级台阶,“仰视见阶不见台”。中间平台设置铜鼎一对。上层平台设置石狮一对,石阶两侧安装雕花石栏,将石阶平台通道分隔为左中右三道,中央主道宽12米。顶端平台东西宽40米、南北进深21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设置花岗石华表一对</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祭堂,为中山陵主体建筑,处在山顶最高处,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仿北京故宫崇楼形式,重檐歇山顶,覆蓝色琉璃瓦。庄严肃穆!</span></p> <p class="ql-block">伫立顶端平台,“俯视见台不见阶”,中轴线上的碑亭、陵门、神道、牌坊历历在目。松柏夹道,四周林木葱茏,一派“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祭堂正面(南面)三座拱门为镂花紫铜双扉,门额上分别刻有:民主、民权、民生。中门上嵌有孙中山手书的“天地正气”直额。堂内正中安放有法国雕塑家保罗·朗特斯基雕刻的大理石孙中山坐像,高4.6米。石座四周刻有孙中山革命故事浮雕。四周的黑色大理石护壁上,阴刻孙中山手书的《建国大纲》全文及蒋介石、胡汉民书《总理遗训》《总理遗嘱》及谭延闿书《总理告诫党员演说词》。堂顶作穹隆状,藻井以瓷砖砌国民党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图案。</p> <p class="ql-block">祭堂后方为墓室,安葬孙中山先生的灵榇。未开放。</p> <p class="ql-block">原路返回,穿过陵前广场,打望孝经鼎,到音乐台。音乐台由著名设计师关颂声、杨廷宝设计,1933年建成,用作纪念孙中山先生仪式时的音乐表演及集会演讲。走进露天音乐台,顿觉人声鼎沸,木质座椅组成的半圆形观众席上和外围的半圈紫藤花围廊里挤满了人。音乐台已成为年轻人追捧的网红摄影地。</p> <p class="ql-block">音乐台的主体建筑为一座圆弧形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中西合璧的舞台和影壁,舞台边缘有数道波浪形台阶,阶内填土栽种花草。舞台正前方有一汪月牙形莲花池,池底有伏泉。我们打卡离去。</p> <p class="ql-block"> 👣 灵谷景区 👣</p><p class="ql-block">坐观光电瓶车到钟山东麓的灵谷景区,灵谷景区<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六朝名胜古迹荟萃之地</span>,是在原灵谷寺的旧址上改建形成的公园景区,与明孝陵景区、中山陵景区同为钟山风景名胜区的三大核心景区。进景区安检门,过迎驾桥,到万工池(放生池)畔才来到灵谷景区。</p> <p class="ql-block">1928年,国民政府在明代灵谷寺废墟遗址上兴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1933年公墓建成<span style="font-size:18px;">。红山门建在原灵谷寺金刚殿旧址上,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正门,也是灵谷景区的大门,红墙绿瓦,三个拱门,门额“灵谷胜境”四字,门外的一对石狮,为当年北平军分会赠送。</span></p> <p class="ql-block">进红山门,满眼万斛松涛,曲径通幽,古称“灵谷深松”,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沿中轴线北去,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牌坊,建在原天王殿旧址上,高10米,共五间,钢筋混凝土构筑。牌坊正面中门门额上横刻“大仁大义”四字,为国民党元老张静江题。牌坊前一对石虎,是当时的陆军第十七军赠送的。</p> <p class="ql-block">无梁殿,是古灵谷寺仅存的一座建筑,称无量殿,因殿内供奉无量寿佛而得名,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整座大殿,全部用大砖砌成,不用寸钉片木,也无梁椽,是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砖砌拱券结构殿宇。1931年国民政府将无梁殿改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的祭堂,更名“正气堂”。殿内墙上书刻着“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孙中山的《总理遗嘱》、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名单。</p> <p class="ql-block">无梁殿后的大草坪,是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第一公墓的遗存。当年围绕草坪中央的桂花树呈放射状排列安葬着北伐战争和一二八淞沪会战阵亡将士中的1624个代表,覆盖青石,刻印着他们的姓名和军阶…如今只依稀可见当年的痕迹。草坪尽头墓地北侧墓墙东、西两端各有一碑柱,分别是第十九路军和第五军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弧形墓墙后是松风阁,建在原灵谷寺律堂旧址台阶之上,重檐绿瓦,外有回廊,四周红柱环绕,仿走马楼式建筑。现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的纪念馆,已关门。阁后甬道正中置宝鼎一座,上刻“名鼎垂勋”四字。</p> <p class="ql-block">灵谷塔,原称阵亡将士纪念塔,始建于1931年,塔高66米,九层八面,用钢筋混凝土与花岗石砌成,塔身每层覆盖绿色琉璃瓦,外绕花岗石走廊,内设螺旋形扶梯。底层正门横楣上题“灵谷塔”三个金字,后门额刻“有志竟成”四字,外壁四周有蒋介石题的“精忠报国”四字。现已成危塔。</p> <p class="ql-block">宝公塔,位于松风阁西侧,是梁代名僧宝志的墓塔。史载该塔是南朝梁武帝为安葬宝志国师而建在紫金山独龙阜玩珠峰南麓,明代建明孝陵移建独龙冈东麓。1934年又移建于此。塔前嵌有“三绝碑”,碑上刻有唐代大画家吴道子所绘宝志像、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像赞,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写。因战火毁坏,历史上曾有多次重刻。清代第三次重刻时,碑额上端增添了乾隆手书“净土指南”四字。</p> <p class="ql-block">灵谷寺位于无梁殿东,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始建于梁天监十三年(514年),原址位于现在的明孝陵,原名开善寺。朱元璋为建明孝陵,将寺迁址独龙冈东麓重建,赐名灵谷寺,并赐“天下第一禅林”的牌匾。明灵谷寺大多毁于战火。眼前的灵谷寺仅是明初灵谷寺龙王殿的一部分。山门门楣横匾“灵谷寺”三字,为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我们来晚了,寺庙已关门。</p> <p class="ql-block">“灵谷深松”碑位于灵谷寺东侧,原是谭延闿的墓碑,解放后碑字被全部磨掉,改为现在的景观碑。</p> <p class="ql-block">碑后依山势建有谭延闿墓,神道沿山坡曲折而上,神道牌坊、广场、谭延闿生平碑、纪念牌坊、方亭、祭堂…依次而建通向墓园,幽邃而阴森。</p> <p class="ql-block">谭延闿墓祭堂旁的牡丹花坛,圆形,高1米,直径2米余,汉白玉雕筑。台壁刻飞龙纹饰。据北京圆明园文物专家考证,牡丹花坛被与圆明园石器风格相近。</p> <p class="ql-block">谭延闿墓于1933年按国葬形式而建,毁于文革,1981年按原貌重建。墓园前有花岗石砌的椭圆形睡莲池。睡连池后草坪两侧对称布置汉白玉华表、石狮、花盆等。穿过草坪,为水泥平台。平台正中即为宝顶(墓冢)。宝顶呈圆形,花岗石和钢筋水泥砌成。谭延闿,湖南茶陵人,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曾经三次出任湖南督军,授上将军衔,陆军大元帅。曾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p> <p class="ql-block">原路返回,经始建于六朝时期的八功德水(龙池)古胜迹,打望流觞厅,寻邓演达墓而去。邓演达是著名的国民党左派领袖、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1931年因反蒋在南京麒麟门外被秘密杀害。</p> <p class="ql-block">邓演达墓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1957年冬迁葬于</span>流觞厅东南原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第二公墓旧址处。墓座北朝南,南面墓道入口处为圆形花坛塑有邓演达半身戎装像。坛后一片草坪,中间有十字型的水泥甬道对称分割。甬道两侧列植桧柏、龙柏。草坪左右有露天紫藤游廊环抱,廊中建有方亭。甬道尽头为水泥平台,墓冢筑于平台中央,墓前竖一块花岗石墓碑,镌刻“邓演达烈士之墓”,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何香凝敬题。碑前设祭坛,置一花环。碑后墓冢用花岗石和水泥砌成,呈半球状,墓顶置有花环。</span></p> <p class="ql-block">离开灵谷景区已夜色阑珊,华灯初上。紫金山千年沧桑岁月沉淀刻画的前朝遗迹,从六朝梵音到大明“龙脉”,至民国风云际会…其历史遗迹承载了丰富的文化脉络,成为六朝古都千年文脉的见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