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声洪的美篇

张声洪

<p class="ql-block"> 生日——</p><p class="ql-block"> 长寿面寿桃&奶油蛋糕吹蜡烛</p><p class="ql-block">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和"生日快乐"这是中西方两种文化理念不同的生日贺词,长寿面寿桃&奶油蛋糕吹蜡烛更是生命真谛的碰撞。</p><p class="ql-block"> 国人盼望:【福】能像东海那样浩瀚无垠,【寿】似终南山一般永恒屹立,愿能过上与神仙一样的生活。而【生日快乐】是对寿星本人健康、幸福、成长的一种祝愿,也是营造一种欢乐、礼赞的氛围。</p><p class="ql-block"> 中式生日的智慧是藏在5000余年时光的褶皱里,那碗卧着荷包蛋(或大排)、青菜的长寿面,配上一对寿桃,从来不是简单的碳水化合物。是不断揉合的面团、反复的拉伸,变成细如发丝的龙须面,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而蒸笼里的寿桃馒头,粉白的表皮点着胭红,褶子里藏着的是王母娘娘蟠桃的神韵。长寿面寿桃是对农耕文明收获的虔诚,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对父母的感恩和自然的敬畏,蒸进腾腾的热气中升华,享受神仙般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西式生日的狂欢是藏在奶油蛋糕里私心的怦然心动,当点燃插在奶油蛋糕里的蜡烛的瞬间,合手闭眼许愿的时候,所有的喧闹都凝成屏住呼吸的期待。据说奶油蛋糕的诞生是古希腊月亮女神的祭祀,是中世纪欧洲贵族生活中的专利,多层蛋糕则是教堂的造型模仿,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吹灭蜡烛是西方古老巫术的思维延续,希望带走厄运接引光明前程,而寿星亲自切分蛋糕,是把快乐分享给每一个参与者。</p><p class="ql-block"> 中式生日以农历计算为主,除夕十二时后全体增岁的观念,是绵绵延续了千年的虚岁。西式生日采用公历日期,没有虚岁和实足年龄的概念,年年可以庆祝生日。中式生日有【小孩三岁老人三寿 】的说法,所谓小孩三岁是周岁、十岁和二十岁;老人三寿是六十下寿、八十中寿和百岁上寿,且做九不做十。西式生日一岁一做,如果是2月29日出生,那么只能相隔4年才能“生日快乐”了。中式生日的内核是【天人合一】,祝福声中不仅是对寿星的敬意,更是家族血脉的生生不息。而西式的狂欢声中,跳动的是个人主义的脉搏,个体存在的礼赞。当家人们吃着长寿面、捧着大寿桃,仿佛完成了一场穿越时空与先祖的对话,【生命不是孤立的】的传说。而在“生日快乐”的歌声中,同样诉说着,【每个生命的绽放都值得被单独歌颂】的理念,当奶油蛋糕抹在寿星鼻尖的刹那,只剩下属于寿星此刻的快乐。</p><p class="ql-block"> 两种生日不同庆祝活动方式的相遇,是文化、习俗上的碰撞,擦出的火花,都是那样绚丽多彩且耐人寻味。中国的奶奶、外婆给混血的孙儿端上寿面时,会笑着让他点燃奶油蛋糕上的蜡烛;纽约的爷爷、外公给混血的孙儿,唱上一支“生日快乐”歌时,不忘递上一个红包。没有谁要取代谁,只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p><p class="ql-block"> 西式许愿如静默星辰,是指向内心宇宙的微光,中式祝福如喧腾的潮声,承载着族群绵延的祈愿。前者在私密中播种,后者在喧哗中夯实。在这差异的表象下都是对生命的敬畏,因此,生命的真谛应该是有多种注解,可以是长江岸边上活化石古银杏树的年轮,一圈一圈记录着岁月的厚重,承载着继承发扬光大;也可以是当代华尔街头的霓虹灯,一次一次闪烁着瞬间的璀璨,继续创新发展。当长寿面的麦香与蛋糕的清香在空气中交融,当荷包蛋蘸上奶油留在舌尖上的甜蜜,当寿桃插上了蜡烛,默默的许愿,我们终于懂得:对永恒的追求和对当下的珍惜,对集体的归属和对个人的尊重,从来不是二选一,非此即彼!</p><p class="ql-block"> 当不同文化和习俗——奶油蛋糕玫瑰豆沙馅的寿桃,上面还插着数字的蜡烛,在餐桌上和解时,是包容、是海纳百川,看到的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和敬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