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哲:数说八路军120师——晋绥抗日根据地的战斗。

太行人

<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北方局旧址”转发。</p> <h3><strong>数说120师|透过数据读历史</strong></h3></br>杨晓哲 2015.12.162015年12月16日恰值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尾声之际,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于钓鱼台国宾馆发起并组织八路军第120师抗日战史报告会。本篇<strong>《</strong><strong>数说120师</strong>》是杨晓哲在这次报告会上<strong>透过数据读历史</strong>所作的主题报告。<strong>一、120师编成</strong><h3>120师以红二方面军和陕北红军一部编成,辖358旅、359旅。</h3></br><h3>全师14000人。1937年9月3日誓师出征,8200余人开赴山西前线,余部驻守陕甘宁边区,编入八路军留守兵团。</h3></br><h3> <h3>数据来源:解放军档案馆《红军改编八路军时概况》<br></br></h3></br><h3>注:斜体为留守陕甘宁部队</h3></br><strong>二、120师装备</strong><h3>红军改编八路军,纳入国军战斗序列,由国民政府提供薪饷和弹药,但武器需自备。</h3></br><h3>整编时,120师只有4门迫击炮,轻重机枪数量也只有国军编制的一半。</h3></br><h3> <h3>数据来源:《周士第阵中日记》、《120师供给部抗战二周年工作总结》、蒋纬国《抗日御侮》</h3></br><h3>1937年9月,阎锡山补充太原兵工厂制造的迫击炮10门、冲锋枪140枝。 </h3></br><h3>1938年,从延安领取25挺俄造轻机枪。</h3></br><h3>抗战八年,这些是120师领取的全部武器。到1939年10月,120师的武器有了很大增长:</h3></br><h3> <h3>数据来源:《周士第阵中日记》</h3></br><strong>三、肉搏格斗无刺刀</strong><h3>刺刀是日军步枪的标准配置,对120师则是极度稀缺的奢侈品。</h3></br><h3>1937年9月,120师抵达作战地域时,全师仅有53把刺刀! </h3></br><h3>358旅:715团4把,716团13把。359旅:717团36把</h3></br><h3>数据来源:《周士第阵中日记》</h3></br><h3>能想象吗?8000多人53把刺刀! 于是,战斗中这样的场景反复出现:</h3></br><h3>《第120师抗战一年来军事报告》(1938年7月): </h3></br><h3>第716团2营,3月21日凤凰山战斗与敌反复肉搏,敌用刺刀战刀乱砍,我以步枪与敌格斗,结果我被敌刺刀刺伤多人,亡数人,敌被我用枪打死10余人。</h3></br><h3>至1940年6月,120师拥有刺刀5492把。</h3></br><h3>数据来源:《120师抗战三周年人员马匹武器弹药比较表》 </h3></br><strong>四、雪地赤脚战敌寇</strong><h3>1938年3月,山西神池虎北村,358旅与日军26师团1000多人遭遇,双方激战6小时,日军留下300多具尸体溃退,八路乘胜追击到义井镇。</h3></br><h3><strong>《周士第阵中日记》(1938年3月): </strong></h3></br><h3>第716团第3营在虎北村战斗时,大多数战士行军打赤足,在深雪中向敌冲锋。</h3></br><h3><strong>《120师抗战一年来军事报告》(1938年): </strong></h3></br><h3>各部队在战斗中表现出了我军的英勇精神与顽强性。如第715团3月17日虎北村战斗,当敌人进攻时,我军表现得很英勇、顽强,在敌人猛烈炮火下冲锋,与敌肉搏,将敌击溃。</h3></br><h3>一边是火力强大装备齐全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一边是没有大炮、没有刺刀、甚至连鞋都没有的八路军,狭路相逢勇者胜。 </h3></br><strong>五、共产党员冲在先</strong><h3>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哪里危险,哪里就有共产党员!</h3></br><h3>至1939年12月,120师累计伤亡18516人中,共产党员伤亡11601人,超过60%。</h3></br><h3>党员队伍中,平均每4人中间就有3人负伤或牺牲。</h3></br><h3>数据来源:《周士第阵中日记》</h3></br><h3><strong>什么是共产党员?这就是。</strong></h3></br><strong>六、干部战斗在一线</strong><h3> 政治工作历来是我军生命线。战场上政治工作怎么做?身教重言教,无声胜有声。</h3></br><h3>至1940年3月,120师营以上干部伤亡166人(多次负伤者只计算1次),其中军事干部90人,政工干部76人,比例分别是54%和46%。</h3></br><h3>数据来源:1940年3月《 120师抗战以来营以上军政干部伤亡名单》</h3></br><h3><strong>什么是共产党的干部?这就是。</strong></h3></br><strong>七、剃头刀子做手术</strong><h3>战场救治对于挽救生命至关重要,然而120师连一套手术器械都没有,只能就地取材有啥用啥。</h3></br><h3><strong>120师军医处野战医院工作概况总结》(1944年): </strong></h3></br><h3>1937年10月在原平打仗,伤员下来有很多的外科急需手术,但我们无有手术器具,当时我们就用剃头刀子来代替,用铁丝作麻醉口罩,用修械所之小铁锯来锯骨头等。</h3></br><h3>还有很多伤员,因为无法及时救治,牺牲在转运途中。据120师卫生工作报告,至1938年11月,504人因重伤抢救不及时而丧生,占牺牲2人数的四分之一。</h3></br><h3><strong>120师(晋绥军区)卫生工作状况》(1944年): </strong></h3></br><h3>无手术器具,战斗下来重伤,还不能在前方马上施行手术,抬到后方已经无法手术…</h3></br><h3>我们六分区35支队参谋长,在宁武负伤下肢出血,分区无器具,抬到后方下肢已坏死,合并了全身感染而死。</h3></br><strong>八、猪油、烧酒疗伤口</strong><h3>缺的何止手术器械,应该有的全没有: </h3></br><h3><strong>《120师关于卫生材料供给方法的通令》(1940年2月):</strong></h3></br><h3>…… </h3></br><h3>D.配药膏子(猪油代替)每旅团卫生机关每月准用四斤,营卫生所准用二斤。</h3></br><h3>E.配碘酒(用烧酒代替)每旅团卫生机关每月准用四斤,营卫生所准用二斤。</h3></br><h3><strong>《120师卫生部关于晋西北卫生医疗报告》(1943年):</strong></h3></br><h3>药材困难: </h3></br><h3>1.敌区购买需要经无数封锁,不是买不得就是买得后被敌人劫去。</h3></br><h3>2.本区域除少数中药外,西药方面根本未有购买的所在处。</h3></br><h3>3.总卫(指八路军总部卫生部)每一季领发,虽有少数发给,但所发的药材还不够一季使用千分之一。</h3></br><strong>九、120师 Vs 日军(1)</strong><h3>相比中国军队,日军武器好,枪法准,刺杀技术娴熟,战术动作规范,善于利用地形地物隐蔽自己,与国民党军作战伤亡比高于1:3,即日军每伤亡1人,国民党军伤亡超过3人。</h3></br><h3>至1938年11月,120师累计毙伤敌军13138人,自身伤亡10159人,敌/我伤亡<strong>1.3比1</strong>。</h3></br><h3>数据来源:《周士第阵中日记》</h3></br><h3>数据显示敌我伤情比例十分接近,显示八路军军事素质不在日军之下。</h3></br><h3>1937年10月至1938年11月</h3></br><h3> <h3>数据来源:《120抗战第一周年卫生工作报告》、日军《华北方面军参谋部第三课报告:人卫关系诸统计》</h3></br><h3>枪弹伤比例:120师稍高,显示日军枪法准;炮弹伤比例:120师较低,说明对敌炮火善于躲避;手榴弹地雷比例双方相当,此多为冲锋所致。</h3></br><h3>日本兵有武士道精神,八路军有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 </h3></br><strong>十、120师 Vs 日军(2)</strong><h3>1937年10月至1938年11月,120师累计伤亡10159人,伤/亡比约5比2,阵亡比例比日军略高。这体现了120师受条件限制无法及时进行战场救治的短板。</h3></br><h3><strong>数据来源:《120抗战第一周年卫生工作报告》</strong></h3></br><h3>1937年9月至1938年11月,日军华北方面军伤亡79774人,伤/亡比约6比2(3比1)。</h3></br><h3>数据来源:日军《华北方面军参谋部第三课报告:人卫关系诸统计》</h3></br><h3> <h3>日军伤亡数据是1937年9月至1938年11月历时14个月、平均兵力约35万人的统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由此可以看出,这段时间内,日军伤亡约占兵力总数的四分之一,伤/亡比例约为3比1。</h3></br><strong>十一、国民党眼中的120师</strong><h3>为监视八路军,国民党派出一批特务到八路军各部当联络参谋,陈宏谟即其中之一。亲眼所见120师英勇作战事实后,写给军令部的报告看上去很像表扬信。</h3></br><h3><strong>《120师联络参谋陈宏谟致军令部报告》(1938年12月10日): </strong></h3></br><h3>谨将第八路军一百二十师现有战斗员额、枪炮约数、游击区域及十一月份作战概况分呈:</h3></br><h3>…总计全师员额约三万,各种枪支约一万二千余支,各种炮二十四门,各种弹均缺乏。</h3></br><h3>查该师各部每次战斗,均以少数牺牲换取多数代价。究其致胜之主因:以旺盛之攻击精神,积极而灵活之战斗动作,适当布置兵力,乘敌弱点猛烈袭击,迅速结束,故每次均能获战斗良果。 </h3></br><h3>资料来源:《八路军 参考资料(1)》 </h3></br><h3><strong>蒋介石嘉奖令(1937年10月7日):</strong></h3></br><h3>宋支队奋勇杀敌,收复井坪,殊为欣慰。若能扩大游击,向平绥线山地行动,使敌感受痛苦,尤有意义。并希转前方将士,代致嘉勉为盼。</h3></br><h3>1937年10月1日,120师宋时轮支队收复山西平鲁井坪镇,此为八路军收复的第一座城镇。周士第在日记中记载“宋支队3时袭井坪(120师第一仗),得坦克车7、装甲车15、汽车11辆,高射机枪弹4箱、山炮弹4箱、皮线数里。”</h3></br><h3>10月4日,宋支队乘势收复平鲁县城,此为八路军收复的第一座县城。</h3></br><h3>☆蒋介石嘉奖令(1937年10月17日):</h3></br><h3>贵部林师及张旅屡建奇功,强寇迭遭重创深堪嘉慰,仍需继续努力,以竟全功为要。</h3></br><h3>“张旅”即120师358旅,旅长张宗逊。</h3></br><h3><strong>蒋介石嘉奖令(1938年11月9日):</strong></h3></br><h3>贺师在张家湾附近斩获极众,应传令嘉奖。</h3></br><h3>1938年秋,日军5万人分25路围攻晋察冀,120师奉命支援反围攻。10月28日,359旅在山西广灵张家湾、邵家庄伏击日军,歼敌500余人。</h3></br><h3><strong>蒋介石嘉奖令(1938年9月18日):</strong></h3></br><h3>贺龙师英勇抗战,迭多斩获,良用嘉尚,希即传谕奖勉。</h3></br><h3>……</h3></br><strong>十二、日军眼中的120师</strong><h3><strong>第27师团第3联队在冀南冀中地区的扫荡作战记录: </strong></h3></br><h3>从一般情报已经获悉,共产党八路军贺龙指挥的120师已越过京汉铁路线,潜入冀中。4月23日开始的第2大队经历3昼夜的齐会、大超市村战斗,第3大队参加的卧佛堂战斗,其对手均属贺龙的120师。战斗使我军蒙受不小的损失。 </h3></br><h3>资料来源:《中国驻屯步兵第3联队战志》</h3></br><h3>1939年4月,河北河间县齐会、卧佛堂一带,120师经过3昼夜战斗,歼灭日军27师团第3联队700余人,创造了八路军平原歼灭战的范例。</h3></br><h3><strong>侥幸逃脱的日军,有几位在多年以后回忆到:</strong></h3></br><h3><strong>1、第27师团第3联队3大队12中队町田一男:</strong></h3></br><h3>在卧佛堂方向,只见敌人挥舞着大刀冲锋,杀声大作…</h3></br><h3>我感到目前之敌为开始作战以来迄未遇到的大部队,装备有迫击炮、机枪等武器,而军装颜色均不同,在士气方面与以往敌人有显著差别…</h3></br><h3>至此,方知吉田大队曾与之交战之敌,为贺龙指挥的第120师。</h3></br><h3><strong>2、第27师团第3联队2大队8中队内匠俊三: </strong></h3></br><h3>在我经历的战斗中,没有比这次扫荡作战给人留下最深刻的记忆…</h3></br><h3>该敌似为精锐部队,勇敢善战,与过去之敌相比,感觉有所不同。在此次战斗中,我后方炮兵队甚至也遭到突击,敌战斗作风和用兵方法非常巧妙…</h3></br><h3>敌为从延安进入冀中战区的八路军著名人物贺龙的主力及延安来的最精锐部队。</h3></br><h3>我前面的马车上装着六七具战死者的尸体。有的人死于手榴弹和步枪,很大的伤口张开着…在我前面一连20多辆马车都装着战死者的躯体…</h3></br><h3>仅在一次战斗中就出现如此之多的伤亡,这在中国事变发生以来,即使是南苑战斗、或武汉作战中也不曾有过…</h3></br><h3>资料来源:《中国驻屯步兵第3联队战志》</h3></br><h3>1939年9月,河北灵寿县陈庄镇,120师经过6天5夜战斗,歼灭日军1280人。次年3月时任十八集团军参谋长的叶剑英到重庆参加国军参谋长会议,在会上评价陈庄战斗是“<strong>抗战以来最模范之歼灭战</strong>”。 </h3></br><h3>资料来源:《叶剑英军事文选》</h3></br><h3><strong>陈庄战斗结束后日军派部队前来营救,一名叫杉原贡的回忆当时场景:</strong></h3></br><h3><strong>第110师团第163联队2中队杉原贡: </strong></h3></br><h3>接近黄昏,收容了大队长(田中大佐)的尸体…</h3></br><h3>水原部队战败的惨状落笔都沉重。虽说胜败是兵家常识,但确实悲惨极了。战死者和重伤者的收容当然不可能。好不容易取下手指、手、头发等带回。</h3></br><h3>资料来源:《鸟取综合联队史之步兵第163联队史》</h3></br><strong>十三、野菜果腹反“扫荡”</strong><h3>1940年,120师回师晋西北。这一年晋西北经历了春、夏、冬三季反“扫荡”,加上百团大战,战事频繁。120师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没饭吃。</h3></br><h3><strong>《贺龙在晋绥分局高干会总结报告》(1946年):</strong></h3></br><h3>1940年到1942年,晋西北的生活非常艰苦,部队没饭吃,有的吃野菜。二十里铺作战时,续范亭到那里没吃的就吃野菜。 </h3></br><h3>二十里铺战斗是1940年夏季反扫荡中的一场战斗,续范亭时任晋西北行政公署主任。</h3></br><h3>没饭吃的原因,首先是前一年遭遇大旱,收成不好,其次是晋绥军把老百姓的存粮几乎消耗殆尽。</h3></br><h3><strong>《晋绥军区抗战七年来供给工作报告》(1945年):</strong></h3></br><h3>民国廿九年(1940年)…当时吃的粮食大部分是黑豆…但我们连这种粮食也吃不饱。因为粮食很少,一天只能吃二至三顿稀糊糊,有时糊糊也吃不饱,简直就是喝黑豆汤…吃菜很少,大部分挖野菜吃。</h3></br><h3><strong>《120师(晋绥军区)卫生工作概况》(1944年):</strong></h3></br><h3>民国29年粮食困难,部队全吃黑豆,又吃不饱,因此肠胃病发生很多,占健康数20%。…最严重的是特务团3支队,民国29年发生病员占健康数50%,在部队中死亡数占12%。…皮肤病很严重,占30%以上…夜盲症6团最严重,占健康人数30%…晚上行军作战,因眼看不见迭坏10余人。</h3></br><h3><strong>《晋绥军区抗战七年来供给工作报告》(1945年):</strong></h3></br><h3>这种生活不仅一般人是这样的,就是师长、政治委员以及伤病员同志,也过着这样的生活。 </h3></br><h3>八路军克服困难的一大法宝是官兵平等,战士吃啥师长吃啥。那个年代没有特殊化。<br></br></h3></br><strong>十四、80倍 Vs  5倍</strong><h3>官兵平等也体现在津贴差别上:</h3></br><h3> <h3>数据来源:国民党军委会《现行陆军薪饷给与表》、中革军委《各机关学校部队津贴标准》<br></br></h3></br><strong>十五、不给百姓添负担</strong><h3>以上表格中这几块钱的津贴也没能领几天。</h3></br><h3><strong>《120师致八路军总部和军委电》(1941年9月):</strong></h3></br><h3>5月份以来,伙食费减发一半,17个月未发津贴费,均靠自力更生解决。</h3></br><h3><strong>120师《二年来经济情况简报》(1941年12月): </strong></h3></br><h3>部队二年津贴除工人及技术人员发给一部分外,指战员整个二年津贴皆未发给。 </h3></br><h3>计二年津贴需1253028元,因(当地)经济困难未向政府预算,也未领过。 </h3></br><h3>老百姓是水,八路军是鱼,谁见过不喝水的鱼? </h3></br><h3><strong>什么是人民的军队?这就是人民的军队!</strong></h3></br><strong>十六、一个壳换一粒弹</strong><h3>八路军面临的另一个困难是没有子弹。</h3></br><h3><strong>《18集团军总部致各兵团首长等电》(1940年12月):</strong></h3></br><h3>子弹缺乏,成为空前未有,特别是将来,在华北最严重最困难。问题一方面,现已无存弹药,制造困难。另方面主要的在国民党限共反共的政策下,限制发给我军弹药,计去年共发给弹药不及250万发,而其中只准了60万发,现已领到25万发外,其余拖延到现在不发,估计今后将更严格限制我军弹药,或完全不发弹药给我军。因此,以各种办法收买与节省子弹,成为目前及将来最迫切的问题。</h3></br><h3>有人考证,国民党军对日作战期间平均2000发子弹杀伤一名敌人(徐焰:研究军事历史要注重定量分析和数字严谨《军事历史》杂志2010年第2期 )。按照这个标准,25万发子弹只够杀伤125名敌人。</h3></br><h3>八路军属国军战斗序列,对敌作战却要自己想办法解决武器弹药,实在滑天下之大稽。</h3></br><h3><strong>《120师建立会计审计预决算制度的通知》(1940年): </strong></h3></br><h3>各部队今后作战必须报统计所消耗之弹药,注意收集弹壳,做到一个壳换一粒子弹,否则不补充弹药。</h3></br><strong>十七、铁心抗战不动摇</strong><h3>任何困难都无法动摇共产党人的抗战到底的决心,有条件要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  </h3></br><h3><strong>《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的指示》(1941年11月7日: </strong></h3></br><h3>国民党已两年未发一颗子弹,将来发给的可能性也很小。与日寇作战,弹药消耗很大,而缴获则较少(这与国内战争大不相同)…中央军委特再重复的强调群众性落后性武器--手榴弹、地雷、土炮等--之重要性。</h3></br><h3>我们一无飞机、大炮、坦克,再则我们的步枪、机枪质量也差,子弹也日益困难,想要单靠我们自己力量办到有极优良的步枪、机枪,有极充足的子弹,在目前条件下,已是完全的空谈,更不必说飞机、大炮、坦克了。</h3></br><h3>因此只有下决心依靠群众、民兵及部队之抗日坚决性、积极性,依靠全民皆兵,依靠群众的落后武器,依靠这些武器的数量,使敌人到处因我们的手榴弹、地雷、土枪、土炮而疲于奔命,同时主力军除炸弹外并积极设法修理机械与充实自己的子弹,只有这样,才是在今天坚持敌后艰苦卓绝的斗争之唯一道路。</h3></br><h3>依靠土枪土炮,依靠全民皆兵,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根本所在。</h3></br><strong>十八、自己动手:从枪弹到地雷</strong><h3>自己动手,从无到有。</h3></br><h3>后来由于原材料困难不得不停止造枪。</h3></br><h3>1941年5月,120师成立了修械厂,制造武器弹药。 </h3></br><h3> <h3>数据来源:120师暨晋绥军区后勤部《1940年至1944年工厂生产情况》</h3></br><strong>十九、自己动手:从鞋袜到被服</strong><h3>床上盖的、身上穿的打仗用的,几乎全部军需物资都能自给自足。</h3></br><h3>120师先后成立了被服厂、染织厂、织袜厂,生产各种军需物资,满足了部队需要。 </h3></br><h3> <h3>数据来源:120师暨晋绥军区后勤部《1940年至1944年工厂生产情况》</h3></br><strong>二十、自己动手:从口粮到经费</strong><h3>吃、穿、用,没有什么能难倒八路军。</h3></br><h3>1941年起359旅进驻南泥湾开荒生产,很快实现自给自足。</h3></br><h3> <h3>数据来源:《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 </h3></br><h3>1943年,359旅实现粮食自给,“亚洲部(717团)除全年粮食自给外,尚可余粮11天。”(359旅1944年生产计划)</h3></br><h3>1944年陕甘宁边区要求全区“耕三余一”(即耕种三年余出一年粮食),359旅可达“耕一余一”,上缴公粮1万石。</h3></br><h3>数据来源:《359旅抗日战争史》</h3></br><strong>二十一、三五九旅是模范</strong><h3>1943年,359旅种地10万亩,占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总种地面积45%;收细粮1万石,占联防军总收获量52%。 </h3></br><h3>1943年,359旅亩产细粮1.06斗,超过联防军平均亩产22%。</h3></br><h3>同样辛苦耕种一年,联防军某部亩产只有6升。</h3></br><h3>什么是模范?相同的事,干得比人好,做得比人强。</h3></br><strong>二十二、生产、战斗两不误</strong><h3>1940年百团大战之后,日寇疯狂报复,至1942年春,华北抗日根据地面积缩小了六分之一、人口减了三分之一。在日军5~6月的扫荡中,<strong>冀中根据地大部沦为敌占区</strong>,部分变为游击区。<strong>部队减员将近一半</strong>,达46.8%。地方党组织遭到了严重破坏(《中国抗日战争史》下)。6月13日,毛泽东致电周恩来,对未来形势的判断是“华北华中斗争极紧张残酷,要熬今明两年须要极大牺牲,两年后如能保存现有军队(五十七万)的一半,全国则保存现有党员(八十万)的一半,便是胜利。”</h3></br><h3>抗战第六年(1942年7月至1943年6月)120师作战1755次(日均作战近5次),其中主动作战占七成,恢复并扩大了晋绥抗日根据地。</h3></br><h3>数据来源:1943年《120师抗战第六周年战术经验总结》 </h3></br><h3>抗战第六年,120师平均每毙伤敌军24人伤亡10人,作战效率逐年提高。</h3></br><h3> <h3>数据来源:1943年《120师抗战第六周年战术经验总结》、《周士第阵中日记》 </h3></br><strong>二十三、120师与晋绥(1)</strong><h3>时间回到1937年。</h3></br><h3>11月8日太原失守,当天毛泽东即指出:太原失后华北正规战争阶段基本结束,游击战争阶段开始。...八路军将成为全山西游击战争之主体。同时下令115师一部在晋察冀,120师在晋西北,129师在晋东南,115师到晋西南,开创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h3></br><h3> <strong>二十四、120师与晋绥(2)</strong><h3>1年之后,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先后失守,日军战略进攻告一段落,回师华北巩固占领区,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11月6日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闭幕,会议做出新的战略决策:巩固华北,发展华中。</h3></br><h3>决定:115师挺进山东,129师挺进冀南,120师挺进冀中,同时由120师副师长萧克率部组成挺进军,开辟冀热察根据地。</h3></br><h3> <strong>二十五、120师与晋绥(3)</strong><h3>历史车轮又驶过一年。1939年12月,晋西事变爆发,毛泽东电令120师火速赶回晋西北稳定局面。</h3></br><h3> <h3><strong>1940年2月10日,中央军委指示:</strong></h3></br><h3>贺(龙)关(向应)将整个晋西北及绥远,将南起汾(阳)离(石)公路,北至大青山脉化为巩固根据地,建立西北与华北战略枢纽。</h3></br><h3><strong>1940年2月16日,八路军总部指示: </strong></h3></br><h3>为便于指挥,太原、忻县、雁门关、大同、集宁铁路线以西地区,统归贺关指挥,以东归晋察冀军区聂荣臻指挥(包括萧克部在内)</h3></br><h3> 这两个指示明确规定了120师的活动区域:东至同蒲铁路,西至黄河边,南到汾(阳)离(石)公路,北到大青山。</h3></br><h3>自此,120师在此区域内坚持敌后抗战,一直到抗战胜利。</h3></br><strong>二十六、晋绥与陕甘宁</strong><h3>晋绥的重要性从此图一目了然:</h3></br><h3> <h3>地图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2卷<br></br></h3></br><h3>国民党军犹如寄生在海边岩石上的牡蛎紧紧包裹陕甘宁,阎锡山在晋西南,晋绥边区成了陕甘宁唯一出口和通道。假如没有120师镇守晋绥,日军陈兵黄河边,陕甘宁还能安心地整风学习、召开七大、开展大生产吗? </h3></br><strong>二十七、华北抗日根据地</strong><h3> <h3>一眼望去,华北四大根据地面积相差不大,人口则相去甚远,晋绥与其他根据地相比,人口基数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h3></br><h3> <h3>数据来源: 《120师暨晋绥军区抗战史》、《115师暨山东军区抗战史》、《129师暨晋冀鲁豫军区抗战史》、《晋察冀军区抗战史》、《华北抗日根据地史》 </h3></br><h3>农业社会逐粮而居。人多的地方,大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调雨顺;人少的地方,多半穷山恶水土地贫瘠灾荒频繁。1946年,无灾荒之年,晋绥一个农民年收入粮食约2石,晋冀鲁豫约3.8石,晋察冀约4.6石。相当于晋绥两个农民辛辛苦苦操劳一年,还抵不上晋察冀一个农民干10个月歇两个月。</h3></br><h3>数据来源:《晋绥过去9年财政工作概要检查报告》(1949年5月)</h3></br><strong>二十八、八路军与根据地</strong><h3>为解决“鱼大水小”,减轻人民负担,中共中央多次明令各根据地脱产人数不得超过当地人口的3%,军2政1。 </h3></br><h3> <h3>数据来源: 《120师暨晋绥军区抗战史》、《115师暨山东军区抗战史》、《129师暨晋冀鲁豫军区抗战史》、《晋察冀军区抗战史》 </h3></br><h3>与根据地人口相比,120师暨晋绥军区部队占比最大。而与其他根据地军队相比,数量则最少,差了一个数量级。</h3></br><h3> <h3>数据来源: 《120师暨晋绥军区抗战史》、《115师暨山东军区抗战史》、《129师暨晋冀鲁豫军区抗战史》、《晋察冀军区抗战史》</h3></br><h3>多大水养多大鱼,人口基数决定部队规模。</h3></br><strong>二十九、八路军历年发展</strong><h3> <h3>数据来源: 《八路军 表册》、《120师暨晋绥军区抗战史》</h3></br><h3>两句话可以形容以上这张图:</h3></br><h3>1、八路军,与时俱进大发展,120师,风雨不动安如山。</h3></br><h3>2、1937年8月红军整编八路军时,120师1.4万人,占总数30%;1945年9月,120师4.5万人,占4.4%。 </h3></br><strong>三十、120师抗战统计</strong><h3>舞台无法选择,表现全靠自己。</h3></br><h3>八年抗战,120师暨晋绥军区毙伤敌军10万余人,是抗战胜利时部队人数的2.2倍;伤亡4万6千余人,比抗战胜利时部队人数还多3%,足见战争之残酷。</h3></br><h3> <h3>数据来源: 《120师暨晋绥军区抗日战争史》 </h3></br><strong>三十一、120师 Vs 八路军(1)</strong><h3>与八路军总和相比,八年抗战120师暨晋绥军区作战次数占<strong>10.1%</strong>,毙伤敌军占<strong>14.1%</strong>,分别是平均人数占比的<strong>2倍</strong>和 <strong>2.8倍</strong>。</h3></br><h3> <h3>数据来源: 《八路军 表册》、《120师暨晋绥军区抗日战争史》</h3></br><strong>三十二、120师 Vs 八路军(2)</strong><h3><strong>人均作战次数</strong>:</h3></br><h3>至抗战胜利,120师暨晋绥军区人均作战0.224次,即每千人作战224次,高于八路军平均值1倍多。</h3></br><h3> <h3>数据来源: 《八路军 表册》、《120师暨晋绥军区抗日战争史》</h3></br><h3><strong>人均毙伤敌军</strong>:</h3></br><h3>至抗战胜利,120师暨晋绥军区人均毙伤敌军2.231人,即每千人毙伤敌军2231人,高于八路军平均值2倍多。</h3></br><h3> <h3>数据来源: 《八路军 表册》、《120师暨晋绥军区抗日战争史》</h3></br><h3><strong>敌我伤亡比例</strong>:</h3></br><h3>至抗战胜利,120师暨晋绥军区平均每毙伤敌军1人,自身伤亡0.461人,即每毙伤敌军千人时伤亡461人,低于八路军平均值5%。</h3></br><h3> <h3>数据来源: 《八路军 表册》、《120师暨晋绥军区抗日战争史》</h3></br><strong>三十三、八路军 Vs 国民党军</strong><h3>据1946年2月国民政府行政院《全国人口伤亡统计》,国军阵亡1328501人,负伤1769299人,共计3097800人(另失踪130126,合计损失3227926。)。1978年蒋纬国主编《抗日御侮》统计数字:伤亡日军859626人。另据1945年8月《军事委员会陆军整理计划》,截至1945年7月,国军总数为524万人。</h3></br><h3>国民党军每毙伤敌军1人,自身伤亡3.604人(1:3.6),即每毙伤敌军千人时伤亡3604人,是八路军对应数据的7.4倍。</h3></br><h3> <h3>国民党军人均毙伤敌军0.164人,即每千人毙伤敌军164人,是八路军对应数据的四分之一。</h3></br><h3> <h3>数据来源:国民政府行政院《全国人口伤亡统计表》、 《军事委员会陆军整理计划》、蒋纬国《抗战御侮》、《八路军 表册》) </h3></br><h3>按以上计算,日军每伤亡1人,国军伤亡3.6人;国军每千人毙伤日军数,仅为164人(约6:1)。如此战斗力,似可以解释为何每次会战,国军都是以多打少,却几乎每次都以失地亡人告终。</h3></br><strong>三十四、国民党军 Vs 日军</strong><h3>统计学是一回事,客观评判是另一回事。</h3></br><h3>国民党如何看待自己的作战能力呢?1940年初参谋长会议上,蒋介石对国军战斗力有如下评判:</h3></br><h3><strong>《蒋介石在参谋长会议上训词》(1940年3月8日): </strong></h3></br><h3>抗战初期,我军3师人可以打敌人1师团,后来到徐州会战,我军质量渐差,须5师或6师才能打敌人1师团,到了现在情形更可虑了!你们都知道现在无论哪一个战区,敌人只有3、4个师团,我们要用10几个师或2、30师兵力还得不到怎么大的战果!</h3></br><h3> 1981年,国民党中央编纂了一套史料丛书《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收集了大量抗战时期原始文档。对于国军与日军战斗力对比,书中有这样的结论:</h3></br><h3><strong> 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strong></h3></br><h3>战争初起之时,日本战力,无论质与量,都较国军占绝对优势:…</h3></br><h3>日本一个联队的战力,大约相当于国军二至三个师...</h3></br><h3>日军三单位制联队(团)编制:2568人 </h3></br><h3>国军调整师编制:11000人 </h3></br><h3>注:日军在中国关内联队大部分为三单位制。</h3></br><h3>数据来源:日军《步兵联队编制表》、民国《二十六年陆军调整师暂行编制表》 </h3></br><h3> 按照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的估算,国军与日军战斗力相比,约为10:1。</h3></br><strong>三十五、八路军 Vs 国民党军</strong><h3>“八年之间,中国军先后予日军之伤亡,高达859626人”,应包含中共军队的战绩。</h3></br><h3>《抗日御侮》中上述数字的统计,并非按战斗序列叠加,而是按年份累计。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本在国军序列之中,书中相关战役部署和部队行动,始终将八路军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之115师、120师、129师如何如何,因此,没有理由在歼敌统计中将中共军队战绩排除在外。</h3></br><h3>来看一下歼敌比较。</h3></br><h3> <h3>数据来源:蒋纬国《抗战御侮》、《八路军 表册》<br></br></h3></br><h3> 八路军累计歼敌125万余人,去除俘虏、投诚,是71万余人,再去除伪军部分,八路军毙伤日军40万余人。</h3></br><h3>如果从“中国军”伤亡日军总数85万余人中减去40万余人,在减去新四军等毙伤日军人数约12万余人,国军毙伤日军仅为34万余人。</h3></br><h3>来看一下兵力比较。</h3></br><h3> <h3>数据来源:蒋纬国《抗战御侮》、《军事委员会陆军整理计划》、《八路军 表册》 </h3></br><h3> 如果以抗战胜利时军队实力为基数,国军数量为八路军5.1倍。如果以八年平均实力(国军1937年7月170万人,1945年7月524万人,二者相加除以2,算数平均值为347万。八路军以此类推。)比较,国军为八路军的6.4倍。</h3></br><h3>且不论国军的装备远好于八路军,按照八路军毙伤日军40万人的能力,6.4倍于八路军的国军,毙伤日军应达256万人。这足够把中国日军打上两个来回了(在中国受降的日军为1283200人,见《中国抗日战争史》)!</h3></br><strong>三十六、鲜血生命铸丰碑</strong><h3>历史不该被忘记。</h3></br><h3><strong>八路军第120师: </strong></h3></br><h3>人均作战次数:<strong>高</strong>于均值<strong>1倍</strong> </h3></br><h3>人均毙伤敌军:<strong>高</strong>于均值<strong>2倍</strong> </h3></br><h3>敌我伤亡比例:<strong>低</strong>于均值<strong>5% </strong></h3></br><h3>……</h3></br><h3>最艰苦地区坚守,最广阔地域作战 </h3></br><h3>部队规模最小,人均贡献最大 </h3></br><h3>生产当先锋,战斗是模范 </h3></br><h3>铁心跟党走,专啃硬骨头</h3></br><h3><strong>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一支过硬的部队,甭管什么舞台,都能够上演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strong></h3></br><h3>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QIfdZPw8_2eOIvCz23_Fb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