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的确良布料 <p class="ql-block">的确良的核心成分聚酯纤维由英国科学家温菲尔德和迪克森于1941年成功合成,1942年取得专利,命名为“特丽纶” 。1949年,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率先实现工业化生产,1953年美国杜邦公司建成全球首个聚酯纤维厂,商品名“达克纶”。这一技术突破标志着合成纤维时代的开端。</p><p class="ql-block">我国由于长期石油短缺,直到六十年代末期才开始少量生产。1972年大庆油田产量大幅提升,的确良才得以批量生产。</p><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末,的确良布料开始进入石碑沟我们所在的部队大院。当时布料一般凭票供应,或按需分配,总之非常紧俏。</p><p class="ql-block">每次服务社进了的确良布料,甚至要开会讨论分配给哪家。通常会优先考虑子女多,特别是男孩子多的家庭——因为男孩子活动量大、衣服磨损快,这些家庭往往布票严重短缺,孩子们的衣服补丁摞补丁,有时连块像样的补丁布都难找。</p><p class="ql-block">在当时,的确良虽然漂亮又耐穿,并且仅收一半的布票,但它的价格却是普通棉布的几倍,如同今天的奢侈品。有些家庭即便分到了指标,也会因价格高昂而放弃。就算买回来,也不会直接给小一点的孩子用。要么是阿姨(母亲)给自己做件衬衫,要么就是给家里大一点的女儿做一件,总之要在家庭内部调剂使用。那时的确良布料只适合做衬衫,还没有适合做裤子的品种。因为颜色多为纯白、淡蓝、淡绿等浅色系,且布料本身轻薄,无论从颜色还是质地上看,都不适合做裤子。</p> <p class="ql-block">经过一年的不断分配,大院里的阿姨们几乎都拥有了一件的确良衬衫。在我们这些孩子眼中,这种布料简直就是“高级”的象征。它质地细腻,不易起皱,洗后还不走形,穿上身整个人都显得格外利落,那种高级感显而易见。</p><p class="ql-block">渐渐地,一些大一点的女孩子也穿上了的确良衬衫。看到她们,我们这些年纪稍大的女孩心里不由得生出几分羡慕。</p><p class="ql-block">没过多久,父亲从他“支左”的地方回来,特意给我买了一块红白格子的的确良布料!这在当时的大院里是绝无仅有的存在,看到这款即漂亮又时尚的布料,可把我高兴坏了,整天幻想着穿上新衣服时那副“臭美”的样子,甚至兴奋得晚上都睡不着觉。</p><p class="ql-block">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母亲总是忙得腾不出手来给我做这件衬衫。</p><p class="ql-block">终于有一天,趁着母亲不在家,我按捺不住冲动,拿出自己身上的一件旧衬衫当样板,铺在那块珍贵的布料上比划着就动了剪子。剪裁完才发现,前襟与领子的连接处本应该先将布料折过去再下剪,而我却平铺着直接剪了!这一剪子下去才想起规矩,等把衣襟折过去一看——糟了,少了一块!顿时傻了眼,心里五味杂陈。我战战兢兢地把剪坏的布料卷起来藏到一边,惴惴不安地等着父母下班回来挨训。</p><p class="ql-block">那天母亲先下班。她做饭到一半,回屋想稍歇一会儿,一眼瞥见地上掉落的一小块碎布头,立刻明白了发生了什么。“你胆子可真大!这么好的布料你也敢自己动手剪?连我都不敢说有十足把握,不然早给你做好了!”母亲责备道。我自知理亏,找不到站得住脚的理由辩解,只能老老实实垂手站在一旁听着。好在我们家是大院里为数不多不打孩子的,母亲深知木已成舟的道理,该说的都说了,虽然气还没消,终究没再深究,转身回厨房继续做饭去了。</p><p class="ql-block">这时父亲回来了,察觉到母亲脸色不对,就问:“怎么了?”母亲没好气地说:“你这闺女胆子是越来越大了,把你给她买的那块好料子自己给剪坏了!”父亲走进里屋,对我说:“妈妈批评得对。没有十足的把握,就要格外慎重行事。布料剪坏了不要紧,**关键**是你暂时穿不上漂亮的新衣服了,是不是?”他的语气并不严厉。母亲跟进来,觉得父亲批评得“不痛不痒”,强调道:“她就不该这么胆大妄为!”父亲转向我:“你妈妈说得对,做事之前得想想自己有没有十分的把握,对吧?”我赶紧点头认错:“对。”父亲看我已是一脸懊悔,便转而安慰母亲:“孩子虽然是着急了点,但敢自己动手裁衣服,说明她挺聪明,就是缺经验。这次就当是积累经验的机会,下次就不会犯同样的错了。谁还能第一次就成功,对吧?”他让母亲打开我剪坏的布料看看,是否还有补救的可能。母亲仔细看了看,松了口气说:“还好,有办法。”后来,她巧妙地将这件衬衫改造成了一件翻领款式。虽然当时翻领衬衫并不多见,但我穿出去后,大家都觉得很好看,十分认可。</p> <p class="ql-block">打那以后,在父母的鼓励和指导下,我的“小裁缝”之路竟然一路开挂。最好的广告,就是那件红白格子的确良衬衫。每当有邻居问起,母亲总会带着点自豪说:“这丫头自己连裁带做的!就是把领子剪坏了,只好改成了翻领。” 即便如此,大家还是给予了充分的认可。</p><p class="ql-block">渐渐地,有阿姨试探着问:“我刚买了几尺棉绸,能不能让闺女帮我做两条衬裤?”母亲爽快地答应:“行!我裁好了让她做。”没过两次,我就掌握了裁剪衬裤的基本要领,感觉比做衬衫简单多了。</p><p class="ql-block">后来,找我的阿姨越来越多。帮忙做衬裤、孩子的罩衣、小褂子…… 这些对我来说都是乐在其中的事。在不断动手的过程中,自己也摸索出不少裁剪的规律,尽管如此,不论是裁还是缝,技艺上都还距离真正的裁缝相差甚远,只是当时人们对此要求并不高,能有人帮助做好,孩子们能穿上就已经非常满足了。再后来,女孩子的短裙、连衣裙也都敢下手裁制,有时还会加点小花边、绣点小图案之类的“创意”。</p><p class="ql-block">母亲把我迷上裁剪的事写信告诉了远在西安工作的小姨。小姨特意买了一本《裁剪入门》寄给我。有了这本书的指导,我才开始从“野路子”向规范化迈进。</p><p class="ql-block">妹妹成了最直接的受益者。过年时托人从北京买来的素色条绒布,我给她做衣服,特意在前襟加上包边,再绣上几朵小花。妹妹穿出去,引得小伙伴们羡慕不已。</p><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三十多年后,大院组织了一次聚会。一位阿姨紧紧握着我的手说:“真得好好谢谢你!那时候我几个孩子都小,家里又没有缝纫机,全靠你帮忙,孩子们才能及时穿上换季的衣服。”我这才恍然,当年那些举手之劳,竟在别人生活里扮演了如此重要的角色。</p><p class="ql-block">回首这一切,我心中充满了对父亲的感激。当我们犯错时,他从不只是责备,而是先帮我们分析原因,然后鼓励我们总结经验,不要气馁。还要感谢那些对我充分信任的阿姨们,是她们的鼓励给予了我充分的信心。</p><p class="ql-block">那块裁坏的红格子的确良,不仅让我学会了谨慎,更在父亲的引导下,意外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兴趣和助人之门。</p><p class="ql-block">这块小小的布料,带来的教训让我深刻理解:没有十足把握,切莫贸然行事;更让我懂得,世上并非所有错误都有“亡羊补牢”的机会。做任何事之前,都该掂量清楚自己的能力边界,以及——是否承担得起后果的分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