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网上有这样一段文字描述奉化大堰村:[最生动的描写见于航拍视角:“西阳金波荡漾溪面,老树斜依岸边,拦水坝瀑布如白帘垂空,与瓦黛红墙的巴人故居构成水墨长卷”。] </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22日与家人一起游览了奉化大堰村,虽然是阴雨天气没能如愿领略到金波荡漾溪面的场景,但我所感受到的山水画卷千年古村落风貌与网上的描写大致相同,而雨雾天气下的大堰村更有一种别样的水墨丹青韵味。</p> <p class="ql-block"> 浙江宁波奉化大堰村深藏于奉化江上游的天台山余脉之间,是大堰镇政府驻地,也是一处“山水形胜”的千年古村落,村中县溪蜿蜒而过,它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大堰村发展的命脉。</p> <p class="ql-block"> 浙东最长的石拱廊桥横跨县溪,桥身雕梁画栋,是大堰村历史文化的象征。作为明代工部尚书王钫和近代文学理论家巴人的故里,村内保留着雕梁画栋的古宅和阊门建筑群,绿水青山与古建筑相映成趣,形成独特的山水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 县溪畔,宋代古堰遗址静卧其旁,条石上的斑驳凿痕,是岁月的痕迹,也是古人治水智慧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宁波这座拥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历史名人如繁星点点,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精髓,文化名人是一座城市的骄傲,铸就了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名人出生、成长、学习、居住过的故居,更是一座城市宝贵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 王钫旧居门楼,明代建筑,旧居现存大门和中堂,主体建筑坐西朝东,背依虎头山,面临县溪,原为三进厅堂结构,现存部分保留明代建筑特征。</p> <p class="ql-block"> 大堰村“尚义崇廉”之风,肇始于明代“狮子阊门”王氏一族(在古代奉化一带的大户人家都称阊门,并非指某扇门),这座三进五开间的尚书第,因门前威仪石狮而得名“狮子阊门”,更因朝廷旌表王钫祖辈“捐粟三千石赈灾”的义举,获赐“旌表尚义之门”匾额。</p> <p class="ql-block"> 王钫(1492—1566),字子宣,号印岩。奉化大堰村人,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进士,初授南京工部都水师主事,在水利事务上用心治理,为当地水利设施建设贡献力量,一生廉洁奉公政绩斐然,任满考绩被尊称为“清操士”。</p> <p class="ql-block"> 王钫晚年归乡著有《印岩集》,其中“宁受清贫苦,不作浊富欢”的诗句,成为大堰村清廉家风的深动写照,至今仍被人们传颂。</p> <p class="ql-block"> 王钫家族以清廉著称,清乾隆年间制定的《王氏家规》明确要求族中子弟“不取非分财”。故居现作为清廉文化教育基地开放。</p> <p class="ql-block"> 在王钫旧居阊门留影。</p> <p class="ql-block"> 门楣上的红底白字“巴人故居”。</p><p class="ql-block"> “巴人故居”坐落在狮子阊门内的左侧。</p> <p class="ql-block"> 王任叔(1901—1972),笔名巴人。现代文学巨匠,抗战时期任印尼华侨抗日协会主席,为支援国家抗战,不惜变卖家产,将个人财富毫不保留地投入到抗日救亡事业中,归国后首任驻印尼大使,外交部档案记载其“拒收侨领赠金,仅携一箱书籍返京”。据悉,在大堰村的“巴人故居”里陈列着王任叔的补丁长衫与手稿,这些物品无声地诉说着他质朴的生活作风和文人独有的风骨,成为大堰村清廉文化的生动写照。</p> <p class="ql-block"> “巴人故居”是王任叔(巴人)的出生地,故居为两层纯木制建筑,主体为清代建筑,保留明代工部尚书王钫故居的木构部分建筑,坐南朝北,底层地面的青石板与周边鹅卵石古道呼应。</p><p class="ql-block"> 王任叔在此出生并成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该建筑成为其返乡居所,2005年经修缮开放,保留了抗战时期他变卖家产支援抗战的历史场景。</p> <p class="ql-block"> 我们去大堰村的当天是星期二,不知为何,故居没有开放,不能参观有点遗憾。</p> <p class="ql-block"> 巴人是中国现代文坛杰出的代表和文艺理论的奠基者,被誉为现代奉化籍文坛全才,著名的《印度尼西亚史》就是巴人在此完成的。</p> <p class="ql-block"> 从王钫到王任叔,从“狮子阊门”走出的历代士人,皆以“尚义坊”精神为训,将廉洁写入家规,可见王氏家族对清廉品行的重视,美好品性的传承和发扬也使得大堰村在长达五百多年的时间里,未出现过一起贪墨案件,成为浙东地区清正廉洁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这是大堰村的毛家阊门</p> <p class="ql-block"> 村子里保留着明清时期风格的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 “闲听渔话”民宿</p> <p class="ql-block"> 县溪畔的两棵枫杨古树,树龄350年,枝干上长满了青苔。</p> <p class="ql-block"> 福星桥(又名五洞桥),位于奉化大堰镇常照村,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距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是浙东地区罕见的石拱长桥,在当地又称五洞桥景区,距离大堰村比较近,游完了大堰村便顺带去常照村一睹这座清代古桥的遗风。</p> <p class="ql-block"> 用长条青石板铺就的桥面,古老而雅致。</p> <p class="ql-block"> 这座五孔石拱桥,全长96.3米,高14米,中孔跨度14.9米,桥面宽6.35米,护栏雕刻有狮像、荷花等吉祥图案。</p> <p class="ql-block"> 当年由僧人净修募捐建造,传说其受观音托梦筹建此桥,历时七年完成,目前仍为村民出入要道,但出于保护,车辆不能通行。</p> <p class="ql-block"> 如今西侧的碑亭保存着7块碑,记载建桥经过及捐资者姓名。福星桥(五洞桥)被称为浙东第一石拱桥,宁波十佳名桥。</p><p class="ql-block"> 岁月悠悠,古老而斑驳的石拱桥,仿佛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历史,继续续写着它的篇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相比较于那些修饰一新,商业味的古镇村落,我更倾向于这些原汁原味的古村落,游走于期间,体验那份静谧、古朴、山水自然和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完</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谢谢关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