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思忠苏云龙,高陵李观苏走出的黄埔生

游心斋主张笃龙

<p class="ql-block">苏思忠,李观苏走出的黄埔生,历史更迭又怎能不记得曾经的抗日初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据悉,9月3日上午,北京天安门广场将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包括检阅部队,并特邀抗战老兵参加。但听说,台当局却要千方百计阻挠抗战老兵前来观礼,可恶至极。我编写了这篇关于我们李观苏村黄埔十四期学员、抗战老兵苏思忠的文章,以此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并谨以此向抗战老兵致以崇高的敬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在写村里的第一位大学生、高陵解放前唯一一所中学高陵县立初级中学校长苏笃厚时,苏门家属让我也写一写苏思忠。我思考了很多,如何起笔,一时没有头绪。</p><p class="ql-block"> 苏思忠去世时,我已经上初中,他家已经从西队村中搬到新房街最南头,北隔壁依次是王礼君、宫增贤、杨文友,再下来曾经是我小学的母校,后来学校搬迁到村西头后,分别由王牛和文建元两家买了建成自已的庄子。我每天上学都要经过他家门前庄后,能经常看到他的身影,高大魁梧英气犹存,但岁月压跨了他的身板、磨蚀了他的筋骨,沧桑写满额头,一顶黑色瓜皮帽遮掩不住岁月的印痕。更多的,看到的是他的夫人,一个精明瘦小的小女人,小脚但走路稳健,一身黑衣总是干净整洁,眼睛炯炯有神,透出一股凛然之气,不愧大家出身,听说还是那时候少有的女高中生,由于家庭成分的原因,在那个年代与村人似乎交流不多,也可能是经历了太多太多,总有一种不屑一顾、看穿世事的感觉,我那时候看到她有点敬畏。不过,后来我的庄子距离他们家很近,出门进门都会遇到他们的儿子苏方。他们的儿子儿媳却是世间少有的待人特别亲切的两口子,迟早见了,都是亲切问候,互相招呼,跟一家人没有两样,在村中留下非常好的口碑。</p><p class="ql-block"> 这两年,我注意整理村史,把我们李观苏村苏门世系基本搞清楚了。</p><p class="ql-block"> 苏门是李观苏名门大户,明末从山西迁入本村,到苏思忠这辈已经是第四代人,苏思忠在本门排行为四,父亲是苏振东,苏思忠是苏振东独子。起初,苏家也是普通人家,郭家倒是李观苏富户。苏家到苏思忠父辈开始发家致富,老九苏纪文上过学有头脑,鼓动几位兄长一起贩棉花收棉籽建油坊,置田买地,很快成了地主。老二振乾,据其重孙听其家人回忆,在三原、高陵都有商铺,后因大儿子苏福厚(小名:串)离家出走,苏振乾心智混乱,变散家产。</p><p class="ql-block"> 普遍一个规律,过去农村,发家致富起来的家庭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让后代接受教育。苏家也不例外,到苏思忠这辈,几乎都进了学堂,像苏笃厚、苏均平、苏成全、苏笃信等都上到了高等院校,后来都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苏思忠也从西安乐育中学毕业,投笔从戎,1937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分校第十四期,历任国军渭南某部上校团长等职。苏思忠成为我们李观苏村唯一一个黄埔生。 </p><p class="ql-block"> 苏思忠(1913—1980),别名志厚、玉厚,别号云龙,1913年出生于西安市高陵区通远街道李观苏村,毕业于西安乐育中学(陕南旅省人士创办的乐育中学今西安市第7中学)。</p><p class="ql-block">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立即抗日救亡,而蒋介石政府却奉行不抵抗政策。陕西学生迅速掀起抗日反蒋怒潮。响应陕西省委号召,当年共青团西安市委首先以西安各中等学校为基础,帮助成立了各校学生反日救国会,并迅速成立了陕西全省学生抗日救国总会,在西安乐育中学举办现代文化补习学校,培训学生骨干。毕业于西安乐育中学的苏思忠应该也受到影响。</p><p class="ql-block">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苏思忠投笔从戎,1937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分校(即洛阳分校)第十四期,11月间入伍,编入第三总队第三大队第十一队,在汉中南郑校区(1938改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毕业后奔赴抗战一线,先后任职于建南师管区,凤邠师管区,陆军一六二师司令部上尉参谋、上尉连长,一四九师少校营长,后分配到冀察战区97军参加对日作战,在冀察战区的黄河以北担任防御和游击作战任务。后转到山西、河南继续对日作战。1940年由部队保送,进入陆军特种兵联合分校工兵科军官训练班第十七期学习,新中国成立前任国军渭南某部团长,关中解放时,率部投诚,1950年回乡务农,1980年在家中去世。</p><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第一分校原即洛阳分校。黄埔军校洛阳分校是1933年8月18日成立于河南洛阳的军事教育机构,隶属黄埔军校体系,主要负责国民党军队行伍军官的转训教育,尤以东北军、西北军及地方部队基层军官为主。该校以德式军事训练及孙中山思想为核心,首任主任祝绍周主持校务,至1937年累计培养学员9000余人。1937年抗战爆发后,洛阳分校开始办理学生教育,在洛阳招收了14期3、4两个总队(苏思忠即在第三总队),随后迁校汉中南郑,这两个总队均在汉中毕业。洛阳分校1938年更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并扩大招生规模,增设短期培训班。至1944年裁撤并入第九分校前,共培养学员超两万人,涵盖第14至18期学员及各类短期培训生。</p><p class="ql-block"> 第一分校延续洛阳时期的德式训练体系,注重精神教育(孙中山思想)与实战结合。其培养的学员在抗战中表现突出。</p><p class="ql-block"> 苏思忠正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名抗日战士。只是因为历史更迭,埋没了一个热血汉子,但是,我们又怎能因为历史的原因而忘记他。愿他在天之灵安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来有传言,说是苏思忠曾经犯了什么事,触犯了某上司,被关禁闭,有与苏家有亲戚关系的某军官发现是苏思忠后,悄悄放了他,隐身回家躲在家中地窖。后来事态平静,又应原部下邀请到部队。再后来就是关中解放投诚。不知道真假,无以考证。后来,我记得我小时候村里人都称呼“猴娃老李”“半截老赵”“连副”的几个光棍汉,据说都是解放后奔着他们原来的长官苏思忠来的,在村中落了户。尽管没有能得到苏思忠的庇护,但总算落了户,有了着落。我记得,李观苏村北乱坟地摊第一个埋的人就是猴娃老李,就埋在当时坟园的东北角路边的大柳树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苏思忠回乡务农几十年,也受尽委屈和折磨,生产队什么活脏、累、苦,就安排他干什么活,还不敢有怨言,忍气吞声几十年。直到1980年政策性平反,正巧有乡党给儿子结婚,记得好像是姚志平(也是国民党抗日老兵)给儿子德阳结婚办宴席,特别邀请了苏思忠赴宴并坐了上席。这可能也是几十年来,第一次有乡党邀请了苏思忠坐席。苏思忠一时兴奋激动过度,发病不省人事,从此一去不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