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里的父亲(1)

鶗鴂未鳴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粤东客家山村的晨雾里,您赤着脚板踩碎放牛路上的霜花,却踩不碎对读书的渴望。贫困与疾病如荆棘,缠住了上学的脚步;家人的刻意阻拦,让那枚本应别在粤湘赣纵队臂章上的理想,成了岁月深处的叹息。命运的齿轮在时代的浪潮里剧烈转动,求学路上的您,意外踏上从政之路,从乡政府文书到副县长、县委副书记,每一步都写满了时代的跌宕。那场史无前例的风暴,民族的劫难,撕碎了前程,折断了翅膀,却折不断您心中的不屈。当平反昭雪的春风拂去岁月的尘埃,您却把半生沧桑酿成沉默的酒,只教我们踏踏实实做事、挺直腰杆做人。如今您化作夜空中最亮的星,而您教会我们的正直与坚韧,早已在血脉里生根,长成照亮家族前路的常青树。</span></h1><h1><br></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写在父亲辞世十八周年</span></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一章</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粤东兴宁永和那片宁静而古朴的土地上,有一个名为“桐坑里”的客家小山村,宛如一颗隐匿在岁月深处的明珠。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父亲就诞生在这个充满着客家人勤劳与质朴气息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曾祖父很有些经营头脑,平日里除了精心农耕家畜,每逢圩日,便到永和圩镇里摆摊卖煎豆腐,挣得些油盐、煤油等家用花销。曾祖父母生有三个儿子,祖父排行老二。祖父借着刻在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多子多福”的时代基因,成家后满心希望多生儿女,尤其希望多生儿子,不料起初却不尽人意,接连生了三个女儿,当第三个女儿出生时,祖母遭到来自宗族的责难。幸好老天照应,从第四个孩子开始,接连生了5个儿子,祖母终于可以在家族中扬眉吐气。祖母一共生育五子四女,五个儿子排“云”字辈,依次为:苑云、雀云、凤云、学云、在云,男丁中父亲排行第五,名“在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祖父陈坤粦在村里算得上是个能人,为人实诚、能干,在村里享有极高的威信,上村下村有什么要事,喜事,都要请他到场主事。他不仅精心耕耘着租种的那几亩薄田,靠着耕作土地收获一家人的口粮,还凭借着一手酿造烧酒的好手艺,将自家酿出的烧酒挑到集市上去售卖,每逢圩日则做黄豆交易的中介,赚取中介费,以此来维持一家的生计。</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然而,即便祖父如此努力,面对一大家子众多的子女,日子依旧过得拮据,每一个铜板都恨不得掰成两半花,生活的艰辛如影随形,笼罩着这个人丁兴旺却生活拮据的大家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客家人自古以来便有着“耕读为本”的深厚传统,在这片土地上,无论家境多么贫寒,人们始终坚信读书能够改变命运,因此,读书这件事,是极为看重的,即使再贫穷的家庭,男丁必须上学,有些家庭女孩也上学。</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客家人崇尚读书,再穷的家庭也会鼓励男丁努力读书。在客家人的群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掷地有声的话:“只要子女读得书,卖田卖屋也要读。”为了保障宗族中子弟的求学之路,每个家族或者宗祠都会设立一项特别的“饷谷”制度。每到稻谷收成季节,族人们便会按照户数交纳少许的稻谷给宗祠,一点点地积累起来,专门用来奖励家族里那些认真读书、成绩优异的学子。也正因如此,在客家人的记载里,很少会出现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导致孩子辍学的情况,读书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被用心地呵护着,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长成参天大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走上了求学之路。他先是进入了村里的“以德小学”,开启了自己的文化启蒙。</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村里小学仅仅只有初小,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父亲就在这个小小的校园里,跟着老师一笔一划地认字,一字一句地诵读课文,在知识的海洋里初尝滋味。当时的校园十分简陋,几间瓦房便是教室,操场不过是一片稍作平整的泥土地,可对于年少的父亲来说,那里是充满着无限可能的世界。</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四年级的时光匆匆而过,父亲本应该如同其他孩子一样,升入镇里的高小,就读五、六年级,去外面更广阔的天地继续求知。可那时,四哥学云正在镇上的永思小学读五年级,家中本就不宽裕的经济状况,实在难以支撑同时供两个孩子外出读书的费用。无奈之下,父亲读完四年级后,只好选择重读四年级,因为村里小学的学费相对来说不算昂贵,这也算是给家里减轻了些许负担。</h1><p class="ql-block"><br></p><h1> </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村里重读四年级,父亲虽然依旧认真地学习着,可祖父的心里却总觉得不是个事儿。</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你这是观音菩萨,年年十八,没长进。”祖父皱着眉头对满崽(幺儿)说。</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祖父深知,留在村里重读四年级,钱是省一些,但孩子如果整整一年被局限在这小小的村子里,重复着已经学过的知识,这不明摆着浪费大好时光吗?于是,祖父咬了咬牙,开始四处东拼西凑,挨家挨户地去借钱,求亲戚、找朋友,只为了能凑够让父亲去永和镇永思小学读五年级的学费。</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 </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终于,父亲怀揣着祖父好不容易凑来的学费,踏入了永思小学的校门。</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是1944年的春天,校园里的花草树木郁郁葱葱,仿佛也在为父亲迎来新的学习阶段而绽放着喜悦。父亲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在学校里如饥似渴地学习着,课堂上他总是全神贯注地听讲,课后又会主动找老师请教问题,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功课。功夫不负有心人,1946年春,父亲顺利小学毕业。</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本以为接下来的求学之路会顺风顺水,父亲可以凭借优异的成绩按部就班升入初中。可命运却在这个时候,给了父亲一个沉重的打击。他突患肠伤寒,这场大病来势汹汹,父亲整个人被病痛折磨得不成样子,躺在床上,身体虚弱到了极点,连起身都成了一件极为困难的事。那个年代,缺医少药,小病靠扛,大病听天由命。那一段时间,家里人都揪着心,四处求医问药,只盼着父亲能早日康复。这场大病险些让父亲丢了小命,而他的学业也被迫无奈地中断了,只能待在家中调养身体。</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待到身体稍稍好转后,已经耽误了上初中的机会,父亲便开始帮着家里放牛。在那片绿草如茵的山坡上,牛儿悠闲地吃着草,而父亲则坐在一旁,并没有因为不能继续上学而荒废时光。他随身带着从各处借来的书籍,在放牛的间隙,如痴如醉地阅读着。《滕王阁序》便是在那个时候,被父亲熟读成诵的。那一段段华丽的辞藻、优美的语句,仿佛有着一种神奇的魔力,深深地吸引着父亲,让他沉浸在古人的智慧与才情之中。即便到了晚年,父亲依然能将儿时记忆背诵的《滕王阁序》倒背如流。每当回忆起那段时光,他总会感慨,那是那段艰难日子里最珍贵的慰藉。</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天一天的时光就在放牛与读书中悄然流逝,父亲心中对于知识的渴望却愈发强烈。他不愿就此止步,于是,他又来到了永和的白泥湖(成鹊傅屋附近),拜在了傅思舜老师的门下,开始补习古文。在傅老师的悉心教导下,父亲整日里与四书五经、《滕王阁序》等经典为伴,每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窗前,父亲便已经坐在书桌前,诵读着那些古老而深邃的文字;夜晚,在昏黄的油灯下,他还在一笔一划地抄写着经典语句,细细琢磨其中的含义。就这样,父亲又苦学了整整一年,那是一段孤独却又充实的时光,知识在他的脑海里不断积累、沉淀,让他变得更加沉稳、睿智。</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的求学之路,满是坎坷与挫折,那一个个艰难的抉择,一场场突如其来的变故,都如同路上的荆棘,刺痛过、阻拦过他前行的脚步。但父亲却从未放弃,他就像一位坚毅的行者,一步一个脚印,哪怕路途泥泞,哪怕风雨交加,始终向着那知识的殿堂艰难却又坚定地迈进。而这段求学经历,也如同烙印一般,深深地刻在了父亲的生命里,成为了他一生的宝贵财富。</span></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