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正在消失(183)男孩已少玩弹弓

张光友

<p class="ql-block">  【内容提要】如今,偶见孩童把玩弹弓的景象,几成一种带着距离感的怀旧画面。它已不再是男孩们的主流玩物,却化作了一枚深深烙在几代人集体记忆里的符号——那是物质简单年代里,双手创造快乐的能力,是与伙伴在巷陌田间奔跑追逐时,那一声清脆石子破空而去的自由回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男孩已少玩弹弓</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在城乡的男孩,估计没有几个知道弹弓为何物了,但在七十年代以前那个文娱生活尚显单调的岁月里,一柄小小的弹弓,却是遍布城乡角落男孩们心爱的玩伴。它既是瞄准枝头飞鸟的“武器”,也是伙伴间较量准头的竞技工具,那紧绷的皮筋与破空而出的石子,不知承载了多少单纯而热烈的童年时光。</p><p class="ql-block"> 这小小玩具的结构与原理朴素又巧妙。其核心在于一个坚固的Y形树杈构成的手柄,杈顶两端牢固地系着弹性强劲的皮筋——这皮筋便是力量的源泉。皮筋的末端,连接着一小块耐磨的皮革或厚布,称为“裹弹皮”,用来稳稳托住待发的石子或泥丸。使用时,一手紧握木柄,一手用拇指和食指捏牢裹弹皮中的弹丸,奋力将皮筋向后拉伸。皮筋因此积累起可观的力量(弹性势能)。当捏弹的手指骤然松开,积蓄的力量瞬间释放,推动弹丸沿着皮筋收缩的方向疾射而出(转化为动能),直扑目标。</p><p class="ql-block"> 追溯弹弓的源头,其古老远超想象。考古证据显示,类似利用弹力抛射的原理,在新石器时代的狩猎工具中已露端倪。有文献记载与推测,在古代中国与地中海文明如古罗马,都曾存在过用弹力装置发射弹丸的器具雏形,可视作弹弓理念的遥远先驱。它绝非近代偶得,而是人类早期运用自然材料的智慧结晶。</p><p class="ql-block"> 制作一把趁手的弹弓,曾是男孩们必修的“手艺”。首要之事是寻觅理想的树杈,材质坚韧、杈形匀称的桑树、榆树或茶树杈备受青睐。找到后,需小心砍下,耐心削去粗糙树皮,细细打磨光滑,确保握持舒适不刺手。真正的灵魂在于皮筋的选择与装配。早年间,男孩们常剪开废旧的车内胎,裁成细长的皮条;后来,中药房的结实“猴皮筋”或是工业胶管成为优选。长度需反复调试,以求力道与操控的完美平衡。最后,将皮筋末端紧紧缠绕并牢固绑扎在树杈顶端的刻痕凹槽里,那方小小的裹弹皮便承载了无数期待的眼神。</p><p class="ql-block"> 弹弓的辉煌,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顶峰。然而,进入八十年代中后期,这把童年“利器”的光芒开始无可避免地黯淡。城市加速扩张,安全的嬉戏空间日益萎缩;更重要的是,社会对安全的关注度急剧提升,弹弓潜在的危险性使其被许多家长和学校严厉禁止。同时,保护鸟类等野生动物的理念日渐普及,“打鸟”行为受到越来越多的道德质疑和法律约束。加之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电子游戏、各类精巧玩具如潮水般涌入日常生活,男孩们的兴趣被极大分散。于是悄悄地,曾经衣袋里必备的弹弓,在大多数孩子手中渐渐消失了踪影,退出了日常游戏的舞台。</p><p class="ql-block"> 如今,偶见孩童把玩弹弓的景象,几成一种带着距离感的怀旧画面。它已不再是男孩们的主流玩物,却化作了一枚深深烙在几代人集体记忆里的符号——那是物质简单年代里,双手创造快乐的能力,是与伙伴在巷陌田间奔跑追逐时,那一声清脆石子破空而去的自由回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