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央视《成功之路》栏目讯(记者:李小民)在四川民族器乐的璀璨星空中,有一位以“兰子”为艺名的演奏家,用葫芦丝与巴乌的悠扬旋律,将巴蜀大地的灵秀与民族音乐的深邃编织成动人诗篇。她是文晏(艺名:兰子),一位从四川走出的“央视专家评委民族器乐演奏家”,用三十年时光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探索民族器乐的无限可能。</p><p class="ql-block"> 在央视民族器乐赛事的评委席上,总能看到一位身着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女性评委,她手持葫芦丝若有所思,时而为选手的精妙技法颔首,时而为创新表达凝眉沉思。她是文晏,艺名兰子,一位集演奏家、教育家、央视民族器乐专家评委于一身的艺术行者。从峨眉山市乡间的竹笛声到央视演播厅的聚光灯,她用三十年时光,将巴蜀清音的灵秀与现代审美的张力融入民族器乐的评鉴体系,成为传统音乐与当代审美的重要对话者。</p> <p class="ql-block">一、蜀地清音里的音乐觉醒</p><p class="ql-block"> 1967年出生于峨眉山市的兰子,自幼便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尽管就读于攀枝花学院中文系,但她对民族器乐的热爱从未被专业束缚。2000年,她毅然踏上赴滇求学之路,拜入葫芦丝大师曲瓦哈文门下。这段经历成为她艺术生涯的转折点——在云南红土地上,她不仅系统学习葫芦丝的吹奏技法,更深入研究傣族、彝族等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核,为日后的艺术创新埋下伏笔 。</p><p class="ql-block"> 2010年,兰子以优异成绩通过上海音乐学院葫芦丝九级考试,考官盛赞其演奏“专业且富有灵性”。这一里程碑式的突破,标志着她从民间爱好者蜕变为具备专业素养的演奏家。更令人惊叹的是,她在考级后并未止步,而是自学单双管巴乌、萧乌、陶笛等十余种乐器,形成“一专多能”的独特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二、舞台上下的艺术探索</p><p class="ql-block"> 从央视中秋晚会到地方文化展演,兰子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2017年,她携葫芦丝独奏亮相央视中秋晚会,以一曲《彩云追月》征服全国观众;2018年,她在唐山首届中国民族器乐大赛中斩获银奖,将巴蜀音乐的细腻与北方曲风的豪迈完美融合。这些舞台实践中,她始终秉持“传统为骨,创新为魂”的理念,将川江号子的激昂、四川清音的婉转融入演奏,赋予传统曲目新的生命力 。</p><p class="ql-block"> 值得关注的是,兰子的艺术探索不止于器乐演奏。她跨界涉足写作与摄影,1997年出版个人散文集《岁月留痕》,用文字记录音乐旅程中的所见所感;她还将小品表演融入器乐演出,在2016年四川三八表彰晚会上,通过《器乐与生活》的创意节目,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受民族器乐的生活气息。这种多维度的艺术表达,使她成为“复合型民族器乐艺术家”的典型代表 。</p> <p class="ql-block">三、在传承与创新中书写担当</p><p class="ql-block"> 作为四川民族器乐的“传播使者”,文晏始终践行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使命。她将现代音乐元素融入传统演奏,从2020年至2024年连续四届陕西教育春晚特邀嘉宾,兰子以改编版《月光下的凤尾竹》惊艳全场,通过电子音效与民族器乐的对话,展现“传统乐器的现代语态”,并因此荣获“最佳表演艺术家”称号。这种创新尝试,打破了民族器乐“曲高和寡”的刻板印象,吸引年轻观众走进民乐世界 。</p><p class="ql-block"> 在社会公益领域,兰子同样展现出强烈的责任感。2013年,她通过新浪与北京台合作的爱心传递演出,为贫困儿童筹集善款,被授予“爱心大使”称号;2018年,她参与“全球华人中秋晚会”,将演出收入捐赠给乡村音乐教育项目。这些善举背后,是她“艺术回馈社会”的朴素信念 。</p> <p class="ql-block">四、当代民乐的川派启示</p><p class="ql-block"> 在民族器乐面临传承困境的今天,文晏的艺术实践提供了独特的川派解决方案。她的演奏既保留了巴蜀音乐“柔中带刚”的地域特色,又通过跨界融合拓展了民乐的表现边界。正如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民族器乐不应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应成为流动的文化基因,在时代脉搏中焕发新生。”</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兰子再次登上艺术舞台——在“敦煌之音”第八届北京民族器乐展演中,她指导的学生团队以创新曲目《丝路回响》斩获金声奖,延续着她“传帮带”的育人理念。这位从蜀地走出的民乐行者,正用一根竹管、一片簧片,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为民族器乐的未来开辟着新的可能。</p> <p class="ql-block"> 从峨眉山市乡间的竹笛声到央视专家评委的聚光灯,文晏用三十年光阴诠释了民族器乐的生命力。她的艺术生涯,既是个人才华的绽放,更是巴蜀文化的生动注脚。在这个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时代,她如同一面棱镜,既折射出民族器乐的历史光辉,又引领着其未来方向。正如她在评审手记中所写:"当我们在评鉴中听见千年文脉的回响,便找到了打开民族器乐未来之门的钥匙。"她如同一缕清音,唤醒人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更启示着后来者:真正的艺术,永远在传承中创新,在坚守中生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