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城市的灯光太亮,照不亮回乡的路。那些曾在田埂上奔跑、在溪水里捉鱼的日子,渐渐被钢筋水泥的森林吞没。女儿这一代人,尚且能在记忆里打捞几片故乡的碎片,可她的孩子呢?他们的童年被封装在电子屏幕里,乡村成了偶尔造访的陌生风景,乡愁成了课本里一个模糊的概念。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断裂的乡土记忆 </p><p class="ql-block">从前,乡愁是具体的。是春日的槐花香,是夏夜的萤火虫,是秋收时稻谷在风里沙沙的声响,是冬日灶台上煨着的一碗红薯粥。可现在的孩子,他们的记忆里没有这些。他们的四季被空调调成恒温,他们的夜晚被霓虹照得通明,他们的土地被水泥封存。 </p><p class="ql-block">他们认得无数卡通角色,却叫不出田边最常见的野花;他们能熟练操作各种智能设备,却从未赤脚踩过湿润的泥土。乡愁,对他们来说,不是思念,而是一种从未真正拥有过的体验。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被遗忘的根系 </p><p class="ql-block">人若没有根,便容易飘摇。乡愁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一个人与土地、与家族、与过往的联结。可如今,我们的教育在教孩子如何走向世界,却很少教他们如何记住来处。 </p><p class="ql-block">父母常说:“好好读书,离开这里。”于是,乡村成了要逃离的地方,而非精神的归宿。孩子们学会了仰望星空,却忘了低头看看脚下的土地。牙牙学语时他们就能背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却不知道故乡到底意味着什么。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乡愁不是倒退,而是沉淀 </p><p class="ql-block">有人会说,时代在前进,何必执着于过去的乡村?可乡愁不是要人回到过去,而是让人知道自己从何而来。一棵树,根扎得深,才能长得高;一个人,记得来处,才能走得更稳。 </p><p class="ql-block">那些在都市里感到孤独的年轻人,或许正是因为心里空了一块——没有故乡的记忆作为依托,漂泊便成了无根的浮萍。乡愁不是枷锁,而是心灵的锚点,让人在喧嚣的世界里,仍有一处可以回望的港湾。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如何让乡愁不成为绝响?</p><p class="ql-block">我们不必强求每个孩子都回到乡村生活,但至少,别让故乡彻底成为他们记忆里的空白。可以是一首奶奶哼过的童谣,可以是爷爷种下的一棵老树,可以是过年时全家围坐的灶火,甚至只是阳台上的一盆土,种几颗发芽的种子。 </p><p class="ql-block">乡愁不必宏大,它可以藏在最微小的细节里——一片落叶、一阵风、一碗熟悉的味道。只要这些碎片还在,故乡就不会真正消失。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结语:给未来留一盏灯 </p><p class="ql-block">这个时代走得太快,快到许多东西被轻易抛下。但有些东西,丢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乡愁,不该成为一代人的遗憾。 </p><p class="ql-block">当城市的高楼遮蔽了星空,我们至少可以在孩子心里,点亮一盏小小的灯,让他们知道——这世上总有一个地方,永远等着他们回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