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种橡胶树奠基人之一雷钟贤

享受大自然186136311

<p class="ql-block">  海南种植橡胶产业的历史 ,早在知青奔赴生产建设兵团之前,就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如果没有华侨拳拳爱國之心,从海外带回比黄金还贵重的橡胶种子回来栽培种植,就没有后来大面积全面发展的契机,海南种植橡胶树发展史华侨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  1903 年,雷贤钟出生在福建古田梅坪村一个畲族农家。1923年,为生活所迫,他只身登上开往马来亚的帆船。初到异国,他当过伐木工、割胶工,也住过牛棚。20 年胼手胝足,终于拥有120 英亩橡胶园和一座木材加工厂,成了当地华侨中颇有名气的“橡胶雷””,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南洋。雷贤钟在《南洋商报》上看到周恩来总理号召华侨回国建设,又接到同乡从海南寄来的信一“这里可以种橡胶,但缺良种”1953年春节,他卖掉橡胶园、锯木厂,带着18 位华侨胶工,登上回国的轮船。家人问:“好不容易挣下的家业,舍得吗?他告诉家人橡胶种在祖国,比金子值钱”!当时,橡胶被西方国家列为“战略禁运物资”,一粒胶籽都带不出马来亚。1954年1月,雷贤钟冒险返槟城,把RRIM600、PB86等16个高产品种,用湿棉絮裹根、石蜡封口,装进20多只旧木箱,外面钉上“机器零件”字样的木条,混过海关”。木箱里共200 多株芽接桩、100多斤胶籽、200 多米芽条,在海上颠簸28 天后抵达海口。周恩来总理闻讯,称赞他“带回比金子还贵重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  踏上海南岛的那一刻,雷贤钟面对的是一片荒芜。当时中国仅有的橡胶树是1904年华侨从南洋带回的2000多株,因管理不善几乎绝产。雷贤钟把基地选在保亭南山乡,当时只是一片虎啸猿啼的原始森林。没有路,他们挥刀砍藤,没有屋,他们搭葵叶棚,毒蚊、山蚂蟥、眼镜蛇日夜相伴,,1955年冬至那天,第一批333株橡胶良种在海南红土地上扎根”。他和工人总结出“环山行”“一短两长”等中国最早的热带作物栽培法,在坡地挖环山行挖蓄水沟,防止暴雨冲刷,一短两长:胶苗间作香茅、毛蔓豆,既抑草又肥田 ”。年过半百的雷贤钟带着家人住进茅草屋,手把手教农工们芽接、割胶。他独创的“雷氏芽接法”使成活率从30%提升到85%,培育出的橡胶树产胶量比老品种高出3倍。1958年,周恩来总理视察海南橡胶园时紧握雷贤钟的手说:“你带回来的不是橡胶苗,是新中国工业的命脉啊”!</p> <p class="ql-block">  1956年10月,雷贤钟参加全国第一届侨代会。周恩来拍着他的肩膀说:“你们要多繁殖优良种苗,加快发展我国橡胶事业。”</p><p class="ql-block">他把总理的话刻在心里。1958年,西联农场,总理再次与他并肩站在胶林边,叮嘱:“中国要靠自己解决橡胶问题。”此后20 年,雷贤钟与热作专家一起,在南山基地培育出“86号”“600号”等高产抗风无性系,结束了我国低产实生橡胶的历史”。60年代起,这些良种被引种到广东、广西、云南、福建,仅海南垦区就推广200 多万亩”。1984年,雷贤钟因胃癌去世,享年81岁。按照遗愿,家人把他安葬在南山坡上,四周环绕着他亲手种下的老胶树。墓碑向着胶园,墓碑上刻着子孙对他的称呼“迁琼始祖”。长子雷德万每年清明都在此焚香培土:“父亲一生把橡胶种子带回了祖国的土地,魂归胶林了却心愿。如今,海南橡胶种植面积786万亩,我国成为世界第五大天然橡胶生产国。那只斑驳的木箱,静静躺在海南农垦博物馆,编号“国家一级文物”。它提醒人们:木箱里装的不只是种子,更是一个华侨对祖国最炽热的心跳。</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