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行(四)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旧址、鲁迅艺术文学院

荒岛浪人

<p class="ql-block">延安桥儿沟革命旧址,承载着中国革命的重要记忆,其中包含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旧址与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1996年,这片红色热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桥儿沟天主教堂,始建于1930年,竣工于1934年,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它因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这一历史性会议而闻名于世,成为延安红色文化的重要象征。</p> <p class="ql-block">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国共产党在桥儿沟天主教堂召开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会议由张闻天致开幕词,选举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王明、张闻天、项英、博古、康生、王稼祥、彭德怀、刘少奇、陈云等12人组成大会主席团,李富春担任大会秘书长。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会。</p> <p class="ql-block">全会科学总结了我党17年来的革命经验,准确分析了抗战以来的形势,明确了党在抗战新阶段的任务,为全面领导抗日战争进行了战略部署。会议基本纠正了党内的右倾错误,进一步巩固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和步伐,批准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政治局路线,推动了党的各项工作迅速发展。</p> <p class="ql-block">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指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两个重要关键的会议,一次是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一次是1938年的六中全会。”他高度评价六中全会的历史地位,称其“决定中国之命运”。</p> <p class="ql-block">1938年2月,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扬联名发表《创立缘起》,强调艺术在抗战宣传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培养抗战艺术干部的紧迫性,由此创立一所艺术学院,为纪念鲁迅先生,学校定名为鲁迅艺术学院。1940年更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1943年并入延安大学,成为延大文艺学院,1945年抗战胜利后迁往东北。</p> <p class="ql-block">李焕之曾在此指挥排练《凤凰涅槃》大合唱,那激昂的旋律回荡在桥儿沟的山间,激励着无数革命文艺工作者。</p> <p class="ql-block">周扬作为鲁艺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曾多次在课堂上为师生授课,传播文艺理论与革命思想,成为鲁艺精神的重要传承者。</p> <p class="ql-block">吴玉章作为鲁艺的领导者之一,曾多次为师生作报告,以深厚的学识与坚定的信念,激励青年投身革命文艺事业。</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亲自为鲁艺题写校训:“紧张、严肃、刻苦、虚心”,这八字精神成为鲁艺师生共同的座右铭,激励他们在艰苦环境中不断追求艺术与思想的双重升华。</p> <p class="ql-block">戏剧系与音乐系旧址至今仍保存完好,走进其中,仿佛能听见当年排练的琴声与排演的台词,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艺气息。</p> <p class="ql-block">那遥远的钟声,仿佛穿越时空,唤醒人们对那段峥嵘岁月的记忆,也象征着鲁艺精神的延续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鲁艺音乐系共举办六届,培养学员200余人。第六届与戏剧系合并,称戏剧音乐系。吕骥、冼星海先后担任系主任,著名音乐家郑律成、李焕之、刘炽等均在此学习。在延安,音乐系师生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延安颂》《南泥湾》等不朽之作,成为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光辉篇章。</p> <p class="ql-block">音乐系第一、二届师生名单,记录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也见证了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音乐系第三届师生名单,汇聚了众多才华横溢的音乐人,他们在艰苦环境中坚持创作,为中国文艺事业作出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音乐系第四届师生名单,承载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也映射出鲁艺音乐系蓬勃发展的历程。</p> <p class="ql-block">音乐系第五、六届师生名单,标志着鲁艺音乐教育的延续与深化,为新中国文艺事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p> <p class="ql-block">音乐工作团部分成员合影,定格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也见证了鲁艺音乐人的团结与奋斗。</p> <p class="ql-block">音乐系第一期学员在练习唱歌,那稚嫩却坚定的歌声,成为延安文艺战线上最动人的旋律。</p> <p class="ql-block">年仅9岁的刘幼雪,在《凤凰涅槃》音乐会上演奏钢琴,她的琴声如清泉般流淌,为鲁艺的舞台增添了别样光彩。</p> <p class="ql-block">参加《凤凰涅槃》大合唱的音乐系师生演出后合影,他们用音乐传递信仰,用歌声鼓舞人心。</p> <p class="ql-block">洗星海与音乐系教职员合影,这位伟大的人民音乐家,以他的才华与热忱,点燃了无数青年的艺术梦想。</p> <p class="ql-block">鲁艺戏剧系共举办六届,培养学员200余人。第六届与音乐系合并,称戏剧音乐系。张庚、章泯任系主任,教员有钟敬之、崔嵬、王震之、姚时晓、赛克等。戏剧系创作演出了秧歌剧《兄妹开荒》、歌剧《白毛女》、话剧《日出》及新编历史剧《梁红玉》等经典作品,成为中国现代戏剧的重要发源地。</p> <p class="ql-block">戏剧系第一届师生名单,记录了鲁艺戏剧教育的起点,也见证了中国现代戏剧的萌芽。</p> <p class="ql-block">戏剧系第二届师生名单,承载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也映射出鲁艺戏剧系不断壮大的步伐。</p> <p class="ql-block">戏剧系第三届师生名单,见证了鲁艺戏剧教育的蓬勃发展,也孕育出一批批优秀的戏剧人才。</p> <p class="ql-block">戏剧系第四届师生名单,记录了鲁艺戏剧系在战火中坚持办学的坚定信念。</p> <p class="ql-block">戏剧系第五届师生名单,见证了鲁艺戏剧教育的延续与深化,为新中国戏剧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戏剧系第六届师生名单,标志着鲁艺戏剧教育的最后阶段,也为新中国文艺事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p> <p class="ql-block">戏剧系教员姚时晓,以他深厚的戏剧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戏剧人才。</p> <p class="ql-block">平剧团演员方华、陈怀平在练功,他们的身影在晨曦中挥洒汗水,为舞台上的每一次亮相付出不懈努力。</p> <p class="ql-block">鲁艺实验剧团、鲁艺美术工厂(研究室)主任钟敬之,以他卓越的组织能力和艺术才华,为鲁艺的戏剧与美术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戏剧系学员在练习化妆,他们用最朴素的道具和最真挚的情感,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p> <p class="ql-block">鲁艺实验剧团演出苏联革命史剧《带枪的人》,干学伟饰演列宁,尹正饰演斯大林。这是延安舞台上首次出现列宁、斯大林的形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戏剧系师生在幕后精心制作道具,他们用双手打造舞台上的每一个细节,为观众呈现最真实、最动人的演出。</p> <p class="ql-block">鲁艺师生演出新编京剧《松花江上》,由王震之、符律衡(阿甲)编导,钟敬之负责舞台设计,演员包括阿甲、江青、张东川、李纶、成荫、金子光、张治等。该剧以全新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p> <p class="ql-block">鲁艺美术系与文学系院中的菜园硕果累累,这不仅是生活的真实写照,也象征着文艺创作的丰收与希望。</p> <p class="ql-block">在延安桥儿沟的旧址上,美术系与文学系如同两座灯塔,照亮了革命文艺的前行之路。这里不仅是艺术与文学的摇篮,更是无数文艺青年梦想启航的地方。岁月流转,旧址依旧,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鲁艺文学系共举办六届,招收学员254人。周扬、沙汀、陈荒煤、何其芳、严文井、舒群、欧阳凡海先后担任系主任或代主任,周立波、肖三、陈荒煤、曹葆华等担任教员。著名文学家、诗人、新闻工作者穆青、贺敬之、孔厥、李季、康濯等人均出自文学系,成为新中国文学事业的中坚力量。</p> <p class="ql-block">文学系第二届师生名单上,镌刻着一个个闪耀的名字。他们曾在窑洞中聆听大师教诲,在烽火岁月中砥砺成长。这些名字背后,是一段段与时代同行、与信仰同辉的青春记忆。</p> <p class="ql-block">第三届文学系师生名单延续着前一届的荣光,他们以笔为剑,以墨为锋,书写着属于那个时代的文学篇章。在战火纷飞中,他们用文字点燃希望,用思想照亮未来。</p> <p class="ql-block">第四届文学系师生名单上的每一个名字,都是一颗文艺星火。他们在鲁艺的殿堂中汲取知识,在革命的洪流中锤炼意志,最终成为推动文艺发展的中坚力量。</p> <p class="ql-block">文学系第五届师生名单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他们以文学为武器,投身民族解放事业,用文字记录时代脉搏,用心灵书写民族精神。</p> <p class="ql-block">第六届文学系师生名单见证了鲁艺文学教育的延续与辉煌。他们从这里出发,走向战场、走向群众、走向文艺的广阔天地,用作品诠释信仰与理想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茅盾与夫人孔德沚曾在这片窑洞旁的泉水边驻足,仿佛在倾听大地的低语。泉水清澈,映照出他们对文艺的执着与热爱,也见证了这位文学巨匠在鲁艺的点滴岁月。</p> <p class="ql-block">贺敬之重返桥儿沟,亲切看望当年的老乡。他与乡亲们促膝长谈,回忆峥嵘岁月,感念人民的深情厚谊。这份鱼水之情,正是文艺创作最深沉的源泉。</p> <p class="ql-block">茅盾站在讲台上,为文学系学员讲授《市民文学概论》。他的声音沉稳有力,思想深邃,点燃了学员们心中的文学之火,也奠定了鲁艺文学教育的坚实根基。</p> <p class="ql-block">周立波为学员讲授世界名著选读课,他以深厚的学养与独到的见解,引领学员走进文学的殿堂。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为鲁艺带来了世界文学的光芒,也为学员们打开了通往广阔世界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鲁艺美术系共举办六届,培养学员147人。沃查、王曼硕、江丰、蔡若虹先后担任系主任。1940年成立美术工场,钟敬之、江丰任主任,华君武任副主任。美术系师生以抗战和人民群众为创作源泉,以木刻、雕塑、漫画等形式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培养了古元、彦涵、罗工柳、力群、蔡若虹、华君武等一批出色的艺术家。</p> <p class="ql-block">美术系第一、二届师生名单,记录了鲁艺美术教育的起点。他们以画笔为武器,以艺术为信仰,在战火中开辟出一条属于中国文艺的新道路。</p> <p class="ql-block">第三届美术系师生名单延续着前两届的辉煌,他们在实践中锤炼技艺,在人民中汲取灵感,创作出一幅幅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p> <p class="ql-block">第四届美术系师生名单上的名字,是艺术与时代的交汇点。他们在鲁艺的殿堂中成长,在民族解放的洪流中奋发,用画笔书写属于那个时代的艺术史诗。</p> <p class="ql-block">第五届美术系师生名单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使命。他们以艺术为桥梁,连接人民与革命,用一幅幅作品诠释信仰与力量。</p> <p class="ql-block">第六届美术系师生名单见证了鲁艺美术教育的延续与辉煌。他们走出课堂,深入生活,用艺术记录时代,用作品传递希望。</p> <p class="ql-block">前方干部班师生名单,记录着一批批奔赴前线的文艺骨干。他们带着鲁艺的火种,走向战场,走向群众,成为革命文艺的先锋力量。</p> <p class="ql-block">地方干部班师生名单,是鲁艺服务地方、扎根人民的见证。他们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用文艺点燃希望,用行动践行信仰。</p> <p class="ql-block">美术教研室人员名单,汇聚了鲁艺美术教育的中坚力量。他们既是创作者,也是教育者,为鲁艺美术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王朝闻在创作雕塑《梁振宇》像时,神情专注,仿佛与作品对话。他的雕塑不仅是艺术的再现,更是精神的凝结,是鲁艺精神的生动写照。</p> <p class="ql-block">古元创作《马锡五调解婚姻诉讼》时,深入生活,贴近群众,用木刻艺术再现了边区司法的真实图景。这幅作品,是鲁艺文艺为人民的最好诠释。</p> <p class="ql-block">美术系教员合影中,一张张面孔坚定而自信。他们不仅是艺术的传播者,更是时代的记录者,用画笔与刻刀书写民族的史诗。</p> <p class="ql-block">马达创作《作曲家冼星海》时,将音乐与雕塑完美融合,塑造出一位以音符为武器的革命艺术家形象。作品中,冼星海的精神仿佛仍在回响。</p> <p class="ql-block">蔡若虹在延安的岁月中,以画笔描绘人民的苦难与希望。他的作品充满力量,是对那个时代最深情的礼赞。</p> <p class="ql-block">映雪创作《谢子长》时,以木刻为媒介,将革命英雄的形象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不仅是一幅作品,更是一段不朽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力群创作《延安鲁艺校景》时,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鲁艺校园的风貌。这幅作品不仅是艺术的再现,更是对鲁艺精神的深情回望。</p> <p class="ql-block">美术系在室内上素描课时,学员们专注地描绘着眼前的景物。在那简陋的教室中,艺术的种子悄然生根,终将长成参天大树。</p> <p class="ql-block">总务科旧址,虽已斑驳,却仍承载着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它是鲁艺后勤保障的见证,也是那段峥嵘岁月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冼星海之家,是音乐与梦想的交汇点。在这里,他谱写出《黄河大合唱》等不朽篇章,用音符点燃民族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冼星海的妻子钱韵玲和女儿冼妮娜的简介,记录着这位音乐巨匠背后的温情与坚守。她们是冼星海生命中最柔软的牵挂,也是那段岁月中坚韧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我要吃饭”——刚满周岁的冼妮娜在鲁艺东山自家门前,稚嫩的呼喊声中,透出生活的艰辛与希望。这一幕,成为那个时代最真实、最动人的剪影。</p> <p class="ql-block">“鲁艺”是中国革命文学的发源地,在革命历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并对中国现代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为“新文艺圣殿”受到广大游客的注目。今天来到“鲁艺”旧址,仿佛看到昔日的辉煌和浪漫,让我们从中汲取很多精神食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