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算盘到键盘】02·农行“三铁”品牌之“铁算盘”

吳友武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作者:吳友武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美篇号:60996540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图片/音乐:致谢网络 </b></p><p class="ql-block">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算盘的国家,算盘是古代发明的重要成就之一。算盘曾是我国各行各业算数、算钱不可或缺的计算工具,在金融、税收等领域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银行员工、财税所工作者乃至村会计均需精通珠算,农村家庭常备十五排七珠大算盘。在偏远地区,算盘直至90年代仍是主要工具。例如乡镇财税所依靠算盘计算农业税、特产税,村文书需步行几十里山路携算盘到乡镇核账。</p> <p class="ql-block">  这是农业银行基层营业所干部职工使用过的上端有2个珠、下端有5个珠的算盘,它是农行传承中华民族一千多年优秀历史文化的见证。“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除二;一退一,二退二,二上三退五;九九八十一”等算盘加减乘除运算,曾经为农行的日常记账、计息、现金收付、统计报表及每年的年终决算立下了汗马功劳。从五十年代起至八十年代,“老农金”们不论是柜台手工记账员、出纳员(负责收付现金),还是农金员(即后称信贷员),办理业务都得使用算盘。下乡进村入户的农金员收贷计息、开立收贷凭证也必须带着算盘来完成工作任务。农行前辈们利用深厚的珠算功夫和兢兢业业的精神创造了当时社会上著名的农业银行“三铁”品牌(铁算盘、铁账和铁款),后人进一步演化成今天的“三化三铁”。</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年代,福建漳州东山县支行的农金员一个人带着算盘和收贷凭证,收贷收款、开票、回来再交会计出纳入账。回想曾经与那些“老农金”们共事的日子,他们明明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的思想是何等纯洁,不贪不挪国家和人民群众一分钱的思想防线坚如磐石。“老农金”前辈们高尚的道德品质,深入群众、踏实工作的作风,无私的“三铁”奉献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把上端有1个珠、下端有4个珠的精品小算盘。别看它小巧玲珑,经过人们不断实践总结,珠算口诀不断创新,运算起来,比“5珠老算盘”更容易记忆。而且手指来回动作幅度比“5珠老算盘”小,运算技巧和速度水平提升更快。我于1985年考入福建漳州东山县支行时,全行同事均使用它进行珠算训练,大家都领略到了它“短小快”的运算功能。据说在全国珠算技术比赛中,一般都是“短小快”算盘使用者获胜。我参加农行工作,做过记账员,当过信贷员,也曾使用它进村入户收贷计息。我做记账员的十年里,还用它统计完成每月需上报上级行的“信贷项目电报、现金项目电报”两大报表。</p> <p class="ql-block">  这两把算盘同样是上端1珠、下端4珠,也被称为“中型算盘”。它在左上角设置有一个按钮,一压按钮,算盘珠便回归原来整齐的样子,它比“5珠老算盘”先进多了,也比“精品小算盘”容易操作,计算期间更易避免“一指碰两格珠”的现象。在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它是全行各岗位普遍应用的“指尖计算利器”。 </p><p class="ql-block"> 2000年后推行银行业数据大集中,配套建立灾难备份系统、信息安全规范。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中国银联成立(2002年)实现银行卡全国联网通用,资金汇转从“半月达”变为“实时到账”。随着电脑的普及,算盘基本被电脑键盘和鼠标淘汰了,算盘也成为农业银行运算史上的文物和美好的记忆。算盘从实用工具变为历史记忆(如《清明上河图》中的符号),键盘则成为信息时代的标志,隐喻着效率、联通与现代化。 </p><p class="ql-block"> 从算珠的劈啪声到键盘的敲击声,计算工具的变迁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微观缩影。它既是技术硬实力的升级(如金融“八五”攻关到数据大集中),也是社会软环境的转型(如从“清乡团”到无纸化办税)。未来,量子计算、AI等技术的融合将进一步改写键盘的边界,但算盘蕴含的“精算匠心”仍值得在数字时代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