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下)

高棣

<p class="ql-block">🔽冷兵器时代的名刀名剑:</p><p class="ql-block"> 人类文明史上,各国家民族均有值得自豪的悍刀宝剑,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中国刀剑、印度及伊斯兰刀剑、<span style="font-size:18px;">日本武士刀和西洋刀剑,</span>它们并称为“世界五大名刃”;<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中日本武士刀和西洋刀剑已在上集介绍,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另外三种</span>。</p> <p class="ql-block">🔽中国十八般武艺中的刀、剑、月牙铲。</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指挥刀。</p> <p class="ql-block">🔽龙啸剑。</p> <p class="ql-block">🔽龙泉宝剑。</p> <p class="ql-block">🔽永安唐刀。</p> <p class="ql-block">🔽七星剑。</p> <p class="ql-block">🔽苗刀和柳叶单刀。</p> <p class="ql-block">🔽印度及伊斯兰刀剑:</p><p class="ql-block"> 在阿拉伯地区伊斯兰教世界,刀剑是为维护安拉及其统治进行圣战的标志,也是荣誉、尊贵和正义的象征,伊斯兰刀剑以其坚固锋利和装饰艺术驰声寰宇,被公认为世界名刃中的佼佼者。</p> <p class="ql-block">🔽左:印度拳剑:短剑由精钢打造,手柄呈H形,近距离作战时用于戳刺。</p><p class="ql-block"> 右:阿拉伯双刃弯刀。</p> <p class="ql-block">🔽左:廓尔喀人使用的反曲刀。</p><p class="ql-block"> 中:金施尔弯刀(16世纪,波斯)</p><p class="ql-block"> 右:内弯匕首。</p> <p class="ql-block">🔽白玉嵌宝石柄乌兹短刀。</p> <p class="ql-block">🔽锡兰(现斯里兰卡)贵族喀斯坦佩刀。</p> <p class="ql-block">🔽不丹皇室短剑。</p> <p class="ql-block">  前面介绍了刀剑方面的内容,接下来介绍剪刀展厅和临展厅《匠心独运——创意工美与美好生活展》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剪刀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刀主要用于切削裁割,但对切割棉麻丝毛之类的细软之物则会感到不便。当人们在实践中用两把小刀相对而切,剪刀就产生了。与单边施力的刀不同,剪刀是一种通过双边共同施力于刃部将物体分割开的切割工具。从出土实物看,中国的剪刀至迟在西汉已经出现,并经历了从弹簧剪向支轴剪的转变。这一转变约发生在宋代。由于剪刀从其诞生之日起从未改变过作为工具的身份,所以难以进入文人和学者的视野。这一点虽然影响了我们对剪刀历史的叙述,但却并不妨碍我们对剪刀在人类生活中所起作用的判断。的确,剪刀从没有在战争的舞台上扮演过叱咤风云的角色,但剪刀的发明不仅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而且在修剪须发、剪剃羊毛、剖剪鱼禽等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发挥了其他工具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剪刀的发明是人类工具史上一个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雕塑:石头剪刀布。</p> <p class="ql-block">🔽1、剪刀的起源与演变:</p><p class="ql-block"> 剪刀的发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的古代埃及。公元前1300一前600年间的巴比伦文献及《旧约全书》中也有用剪刀剪羊毛的记载。西方的剪刀可追潮到公元前11世纪后半叶的古希腊。从中国的文献看,剪刀在春秋战国时期已进入人们的生活,但可以佐证的实物,目前只见于西汉。中国早期剪刀为交股式,与西方的U形剪不同,应是独立发明的结果。公元一世纪的罗马出现了支轴剪。在中国,这一转变发生在公元十世纪的宋时期。</p> <p class="ql-block">🔽筷子与交刀</p><p class="ql-block"> 有学者指出,剪刀的起源与筷子的形成十分相似。筷子由最初的一根木棍捞煮热的食物发展为用双手拿两根木根夹食物,进而用一只手握一双筷灵巧地夹、扒、拨来进食。依据同样的方式,将两把削刀相交,剪刀就形成了。</p><p class="ql-block"> 剪刀的前身青铜削刀:中国古代也称剪刀为“交刀”,有人据此将中国剪刀的起源追溯到战国时出现的青铜削刀,战国时期的刀主要用于削木切竹,杀鸡剖鱼等。当时绵绸丝麻织物已很盛行,女红裁割只能用刀,很不方便。</p> <p class="ql-block">🔽最早的剪刀没有任何附件,整个剪刀自成一体,中间没有轴眼,也没有支轴,只是把一根金属条的两端锻成刀状,磨出锋利的刃,然后弯成“8”字。这种剪刀不用时自然张开,使用时,一按两端刀刃,就能剪断东西;一松手,剪刀刃弹复原状,就像现在的镊子一样。</p><p class="ql-block"> 到了唐代,剪刀的运用已十分普遍,材质趋于多样,包括银、铜、铁。形状仍为“交股屈环”状。</p> <p class="ql-block">🔽交股屈环的弹簧剪历经一千年,人们逐渐发现它仍有诸多缺陷,比如双刃张口不大、用力不能太猛、弹性容易消退、屈环处容易折断,也不能剪坚硬和粗大的东西。至迟到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剪刀出现了一次重大的革新,其使用的方法不再是一按一张,而是在刀与把中间打轴眼,装上支轴,将支点移到刀与把之间。这意味着传统的弹簧剪已发展成支轴剪。支轴剪使用起来,既方便又省力。</p> <p class="ql-block">🔽2、我们生活中的剪刀:</p><p class="ql-block"> 剪刀来源于刀,却具备刀所没有的功能。刀在没有对侧支点的情况下难以对软性材料进行分离。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双边施力的剪就方便多了。而且,与刀相比,剪刀由于双边施力,更加容易控制,能够更精确地执行剪切。剪刀发明后,原先用刀费时费力的工作变得容易了。</p> <p class="ql-block">🔽日常生活中的剪刀</p><p class="ql-block">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剪刀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以下这几组展品我们可以看到,剪刀出现在各种作纺中,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正是由于它的独特功能,剪刀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便利。</p> <p class="ql-block">🔽剪刀里的风俗:</p><p class="ql-block"> 剪刀是一种在民间风俗中引起复杂情绪的日用器物。在一些地区的传统风俗中,剪刀具有破坏、断绝等不祥的含义,所以,通常不能用作馈赠的礼物,孕妇更不能使用;然而,在另一些地区,剪刀的这些特点使它具有镇恶辟邪的功能,从而能给人们带来平安与吉祥。在广东地区的新婚仪式中,凤凰剪成为新娘和新郎礼物中必备的内容。在他们看来,剪刀是蝴蝶双飞的象征,寓意婚后生活的和美与富足。</p> <p class="ql-block">🔽邪辟小银剪刀。</p> <p class="ql-block">🔽3、中国著名剪刀产地:</p><p class="ql-block"> 元明以后出土的剪刀很少,这反映了剪刀使用已十分普及,人们不再将其作随葬珍物。明清以来,中国剪刀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张小泉、王麻子等制造精良的名牌剪刀。此外,安徽芜湖的漕港剪刀、山东的青州剪刀、湖南长沙的“捞刀河”剪刀、贵州的安顺剪刀等,也都是历史悠久、富有特色的老字号地方名牌产品。</p> <p class="ql-block">🔽北京王麻子剪刀:</p><p class="ql-block"> 清朝顺治八年(1651),一位王姓山西人在北京宣武门开设了一家经营火镰、剪刀等的“万顺号”杂货铺。因掌柜满脸麻子,人们更爱用“王麻子”剪刀铺代称。随着剪刀销量日增,生产供不应求,王麻子剪刀铺开始收购其他作坊所产的剪刀,在严格的质量把关后作销售。时间久了,“王麻子”的名声不胫而走。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王麻子后人正式挂出“三代王麻子”的招牌,并在所售剪刀上刻印“王麻子”字样,从此“王麻子”剪刀作为老字号品牌名传海内。</p> <p class="ql-block">🔽满足各种不同功用的精品王麻子剪刀。</p> <p class="ql-block">🔽4、张小泉和他的剪刀:</p><p class="ql-block"> 张小泉剪刀起源于明清之际的杭州。张氏父子改变用生铁锻打剪刀的常规,选用浙江龙泉、云和一带的良钢镶嵌在熟铁中,经千锤百炼,制作成锋利的剪刀刃;再采用镇江特产质地极细的泥砖精心磨制,使剪刀光亮照人。张小泉剪刀以选料讲究、镶钢均匀、磨工精细、锋利异常、式样精美、经久耐用而著称,并在乾隆年间被列为贡品。“张小泉近记”的民用剪曾获北洋政府农商部六八号褒状、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及1926年费城世博会大奖、首届西湖博览会特等奖,名扬海内外。</p> <p class="ql-block">🔽张小泉剪刀的宗旨是:“童叟无欺,价格公道”,这也是张氏剪刀做大做强的根本原因。</p> <p class="ql-block">🔽从“张大隆”到“张小泉”:</p><p class="ql-block"> 明万历年间,铁匠张思佳从安徽黟县来到杭州,在大井巷口开设“张大隆”剪刀铺。由于首创“剪刀嵌钢”工艺,把优质钢材镶嵌在剪刀刃口锻打,大大提高了剪刀的品质,生意十分兴隆。后为防假冒,第二代店主张小泉将“张大隆”改名“张小泉”,并在剪刀款式、品种、规格、锋利度方面更上一层楼。</p> <p class="ql-block">🔽从1628年到1948年张小泉剪刀经营、发展情况年表。</p> <p class="ql-block">🔽5、剪刀的制造(略):</p><p class="ql-block"> 虽然剪刀是一种平常的日用品,然而从原料到成品要经过选科、嵌钢、成型、压角、淬火、研磨、整理等几十道工序,具有工艺复杂、综合技术性强的特点。从以下的工艺环节可以看出,要生产一把剪切锋利、开合和顺、手感轻松的剪刀,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p> <p class="ql-block">  临展厅展出由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学会专题馆委员会、浙江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院等承办的《匠心独运——创意工美与美好生活展》,旨在展示优秀的工艺作品,弘扬工匠精神,内容非常丰富和精彩,所以化一些笔墨作一介绍。</p> <p class="ql-block">🔽序言:</p><p class="ql-block"> 工艺美术是民族气质与民族智慧融合的产物,兼具艺术欣赏与日常使用价值,是世界文明皇冠上闪光的明珠。中国工艺美术品类繁多,包括陶瓷、雕塑、印染手工、花边、编织工艺品等,品种数以万计,花色不胜枚举。中国传统手工艺在历史的长河中璀璨夺目,而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工艺美术的设计与实践需要快速的更迭以满足人们新时代背景下的需求,近年来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让设计有了更多突破的空间,如何利用好科技助力让传统工艺美术不断传承、突破、发扬成为了我们的新课题。</p><p class="ql-block"> 工艺美术的守正创新展现了工艺美术的活力与潜力,时尚创意作品是回应社会发展的展现。本次展览以婚嫁用品、日用生活、时尚创意为主题,题材广泛、形式丰富、既有新探索、又有新突破,展示工艺美术在社会仪式、日常生活以及时代发展中服务人民和社会的当代价值。</p> <p class="ql-block">🔽第一单元:缔缘珍艺。</p><p class="ql-block"> 婚礼是人生五礼之一,婚嫁仪式的工艺器具是展示社会仪式感的重要载体。在国风婚礼新浪潮中,应用传统手工艺与创意理念结合制作婚嫁饰物蔚然成风,不仅具有实用性,更饱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承载着新人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与祝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婚书实例。</p> <p class="ql-block">🔽精致的丝绸刺绣新娘套装。</p> <p class="ql-block">🔽悠扬祝福和竹如意头婚书对扇。</p> <p class="ql-block">🔽婴戏对碗和韵律盘托。</p> <p class="ql-block">🔽刺绣耳坠(喜上添喜、吉祥如意、红红火火、锦上添花)。</p> <p class="ql-block">🔽龙凤呈祥刺绣台屏。</p> <p class="ql-block">🔽龙凤刺绣台屏。</p> <p class="ql-block">🔽牡丹孔雀箔摆件。</p> <p class="ql-block">🔽吉光凤雨。</p> <p class="ql-block">🔽彩泥塑:不见(剑)不散(伞)。</p> <p class="ql-block">🔽花叶相依、丹霞映韵切花瓶和蜜桃香水梳系列。</p> <p class="ql-block">🔽金绣靠枕。</p> <p class="ql-block">🔽凤来朝阳刺绣壁挂。</p> <p class="ql-block">🔽朱红梅花茶具套装。</p> <p class="ql-block">🔽称心如意印纽(左)和山盟海誓对章(右)。</p> <p class="ql-block">🔽龙凤呈祥绸伞。</p> <p class="ql-block">🔽万缕丝首饰系列。</p> <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生活巧饰。</p><p class="ql-block">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日用生活是我们最为熟悉的艺术来源,是工艺美术形成前的璞玉浑金。一陶一木,一染一织,无不透露出浓浓的生活气息,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又能艺术化为精美的工艺品作品,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百家姓生肖系列金箔摆件(以下照片2张)。</p> <p class="ql-block">🔽如意尊(左)和福禄连连(右)。</p> <p class="ql-block">🔽浮雕素色山水瓶。</p> <p class="ql-block">🔽蒜头尊。</p> <p class="ql-block">🔽报喜。</p> <p class="ql-block">🔽无承短剑。</p> <p class="ql-block">🔽龙泉德匠产宝剑。</p> <p class="ql-block">🔽昆虫油纸伞。</p> <p class="ql-block">🔽扇面“读书静坐”。</p> <p class="ql-block">🔽雷峰塔檀香扇。</p> <p class="ql-block">🔽嫦娥奔月檀香扇。</p> <p class="ql-block">🔽鸳鸯檀香扇。</p> <p class="ql-block">🔽笔筒“得欢常有余”。</p> <p class="ql-block">🔽“竹语茶香”茶道器具系列。</p> <p class="ql-block">🔽藏式吉祥纹样咖啡具(上)和敦煌景泰蓝双色粉盒(下)。</p> <p class="ql-block">🔽耳坠。</p> <p class="ql-block">🔽锦丝包(左)和锦丝团扇(右)。</p> <p class="ql-block">🔽锦丝首饰。</p> <p class="ql-block">🔽台饰(以下照片2张)。</p> <p class="ql-block">🔽茶具“高矮胖瘦”。</p> <p class="ql-block">🔽十二律吕束腰杯一套。</p> <p class="ql-block">🔽瓯窑青釉生肖兔、幸福兔。</p> <p class="ql-block">🔽瓯窑青釉褐彩宋韵系列。</p> <p class="ql-block">🔽蜗牛系列铜雕茶杯垫。</p> <p class="ql-block">🔽南官帽椅。</p> <p class="ql-block">🔽粉青三足炉(左)、意象刺绣茶席(中)和六瓣葵口盖碗茶器套组(右)。</p> <p class="ql-block">🔽密沉香笔筒(左)、<span style="font-size:18px;">密沉香茶宠系列(中)和密沉香雕塑鸟。</span></p> <p class="ql-block">🔽含羞·花插和欲放·花器一组。</p> <p class="ql-block">🔽枫华系列。</p> <p class="ql-block">🔽传统纹样,数字化创新转化。</p><p class="ql-block"> 纹样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的承载者。几千年来,借助绘画、剪纸、陶瓷、服装等载体,中国传统纹样流传至今。它们望造了中国美学的DNA,是无字的史书也是民族的图腾。</p><p class="ql-block"> 传统纹样数字化创新转化计划将目光聚焦于中国传统纹样的基因工程研究和现代应用两个层面,致力于开展纹样基础研究、纹样挖掘与再创、纹样数据库、“纹创”产品开发、纹样出海等工作。</p><p class="ql-block"> 截至2024年12月,该计划已完成对宋韵纹样、良渚纹样、吴越纹样的前期开发工作,通过聚焦历史文化资源,对纹样的提取、挖掘、复原、绘制,建立“纹样”文化基因数据库,对历史文化元素进行浓缩与提炼,转译出具有传承与重组能力的可视化、可复制、可创新的历史文化代码;同时,将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推出的一系列文创产品,旨在使传统美学在当代得到新的诠释和认同,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设计提供灵感。</p> <p class="ql-block">🔽用数字纹样技术修复古书籍明刻本《方书通》。</p> <p class="ql-block">🔽用数字纹样技术修复古书《广金石韵府》。</p> <p class="ql-block">🔽用数字纹样技术修复西汉瓷瓶两件(以下照片2张)。</p>